Posted on 8 月 2, 2013 in Uncategorized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龍潭三角林 探訪清朝水圳暗渠,記者楊孟立報導

 

龍潭鄉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最近在三角林地區,發現到清朝道光年間的灌溉水圳,昨天一群人探訪位於山洞內的暗渠,暗渠長度超過百公尺,初估三角林地區灌溉網路全盛期可能綿延超過1公里。

客庄文化普查員劉明珠日前從古文書上得知,清道光9年 (西元1829年),黃慶興墾號在現今龍潭鄉三角林地區開闢一小段水圳,後來因為要灌溉的土地面積太廣大、經費過於龐大,又召集了60墾戶,開闢成水圳網路,而這水圳又可分為明渠以及深藏在山洞內的暗渠。劉明珠說,該水圳明渠部分因為土地變遷,早已不見蹤影,可是位於山洞內宛如隧道一般的的暗渠,還有部分路段暢通,普查員也在民族路後段靠近冬瓜山彈藥庫的小路發現山洞入口。

劉明珠與其他3名普查員昨天全副武裝,摸黑進入山洞內探險。由於暗渠已多年未有人蹤,早已成為小型野生動物棲息地,舉目所望隧道頂端還棲息著數隻蝙蝠,即使被探照燈光直射也毫無反應,一點都不怕人。

普查員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內,用繩子緊緊繫在一起,僅憑微弱的探照燈光緩緩前進,粗估山洞內暗渠的部分就有超過百公尺,走到盡頭是水泥涵洞堵住路,而在涵洞後方就是明渠遺跡,研判水泥涵洞是在近數十年才封住洞口。

劉明珠說,水圳網路錯綜複雜,需要找到當年的水甲 (即護水人) 帶路,在多方訪尋後已經找到一位耆老,年幼時常跟著擔任水甲的父親沿水路走,如果老翁記憶還清晰,有機會將這條水圳網路重新繪製於文獻上。

相關報導:

Posted on 7 月 23, 2013 in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福山古圳(福山水圳)步道,隱藏於福山村的大羅蘭聚落的大羅蘭溪旁,位於新北市烏來最老的部落「德拉楠」境內。水圳引自大羅蘭溪,開鑿於日治時期,當初是為了灌溉梯田(水田)所開發的,如今水圳道依然暢流,成了蜻蜓、蝴蝶、青蛙及水生植物的天堂,綠意遮蔭的步道十分平坦,如今已成為一處綠意盎然的自然生態廊道。

2013年7月21日(週日)上午九點,烏來林業生活館力邀福山部落資深講師,帶領遊客走訪歷史古圳步道史蹟,聆聽早期泰雅先民遷徙與開發、圳道開鑿的歷史故事,觀察周遭的各種水生植物、野生動植物,引領人們走向自然而愛護自然。深入感受當地豐富的生態資源,是一 趟兼具「部落、生態、文化」三合一的知性行旅。

主辦:新竹林區管理處
執行:烏來林業生活館
承辦:新北市文史學會

活動簡章請至以下網頁下載

或mail:wulai.lv@gmail.com索取
http://sixstar.moc.gov.tw/blog/localvoice/communityDownloadSearchAction.do?method=doSimpleSearchDownloads

Posted on 7 月 23,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自由時報2013年7月21日 報導:循水圳古道 來趟小烏來懷舊之旅

〔自由時報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復興鄉羅浮地區灌溉水源,以往都從小烏來風景區龍鳳瀑布引水,水圳依附義興吊橋到達羅浮河階,桃園縣風景管理所斥資三千萬元整修義興吊橋、水圳古道,讓遊客可從羅浮停車場直接走到小烏來瀑布,來趟水源懷舊之旅。

復興鄉羅浮地區灌溉水源,以往都從小烏來風景區龍鳳瀑布引水,水圳依附義興吊橋到達羅浮河階,桃園縣風景管理所斥資三千萬元整修義興吊橋、水圳古道,讓遊客可從羅浮停車場直接走到小烏來瀑布,來趟水源懷舊之旅。義興吊橋長二○一公尺,建於日治時代,這次除了進行橋體整修,也會增加鋼樑的強度,月底完工,下月可啟用;至於長一千六百公尺的水圳古道,月初已發包施工,預估年底可啟用,未來還將興建龍鳳瀑布親水區。

風景管理所所長葉宗賦表示,這條水路在六十年間興建,當時是引龍鳳瀑布的水,沿著山路到達義興吊橋,穿過義興吊橋到羅浮,之後再利用虹吸原理,引水灌溉羅浮河階梯田,記錄早期居民生活方式,是重要的歷史記憶。

他說,電影「塞德克.巴萊」曾在義興吊橋取景,吊橋極具觀光潛力,義興吊橋及水圳古道完工後,遊客將可進行更深度的小烏來之旅。

Posted on 6 月 22, 2013 in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兩百六十年前,臺北盆地還是一片沼澤,以務農維生的漢人來此開墾後,利用天然池沼築坡造埤,只是灌溉水源總受天候影響,加上埤塘不敷使用,興雅庒(舊時松山區)的郭錫瑠先生聯合金順興墾號之力,歷經多年造築,終使水源自新店青潭引進臺北盆地,旱田變良田。全盛時期灌溉臺北全區達一千兩百多甲地,富饒之景可謂魚米之鄉。

舒國治先生所著的《水城臺北》中提到:「五十年代,臺北雖儼然一現代城市,然詩文中『小橋流水』一詞,與臺北人朝暮相隨。那時全市共有橋梁不下一百五十座。大安區溪田綜橫,橋板最多(約六十)」。當人們還是孩童,對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等大河還懵懂未明時,巷道裡的水圳,是最熟悉不過的場景。出入家門所必經的小橋、夜晚步行隨身攜帶照明設備以免誤落溝渠…,在舊時臺北,「人」與「水」總相存相依。

隨著經濟起飛,農地變做建地,水圳逐漸失去灌溉需求而停用,逐一隱沒於巷道、建築,為了使城市中的水路痕跡不再是密碼,空白的歷史段落能被填補、繼續傳唱,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2013年7月17日至8月28日舉辦「水圳文化導覽志工(基礎)培訓」課程,希望傳承水圳與光陰交織的故事,延續先人對未來家園的美好想像,寫下水文歷史新一章!

簡章與線上報名網址:http://goo.gl/2dHbu
課程時間:自102年7月17日起至102年8月28日止,共45小時。
上課地點:室內課於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臺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1號);戶外課則依課程安排之。
主辦單位: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

20130622

Posted on 6 月 19, 2013 in 圖資、文獻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昭和5年[1930]3月。
  • 陳正美,〈嘉南大圳二十年誌原稿〉1940年9月手稿。
  • 嘉南農田水利會編印,《臺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1922年9月1日。
  • 鐘明靜,〈水圳空間的領域性研究–以嘉南大圳灌溉為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碩士論文。
  • 郭雲萍,〈國家與社會之間嘉南大圳 — 以日劇時期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碩士論文。
  • 陳鴻圖,〈嘉南大圳研究 (1901–1993) 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06月。
  • 嘉南大圳史料調查及蒐集計畫 (臺南縣政府委託陳鴻圖教授進行調查,於2004年10月完成)。
  • 94年度臺南縣文化景觀調查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博朝卿進行調查,於2006年8月完成)。
  • 95年度臺南縣文化景觀調查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博朝卿進行調查,於2007年6月完成)。
  • 96年度臺南縣文化景觀調查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博朝卿進行調查,於2007年12月完成)。
  • 烏山頭遊憩系統整體規劃報告,(由西拉雅風管處委託建國科技大學土木系空間資訊系統研究室進行規劃,於2007年6月完成)。
  • 八田與一歷史考據暨水圳埤塘故事廊道空間規劃成果報告書,(由西拉雅風管處委託東海空間設計有線公司進行規劃,於2009年6月完成)。
  • 西拉雅文史調查及潛力開發規劃案成果報告書,(由西拉雅風管處委託林清財進行規劃,2006年12月完成)。
  • 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申列世界遺產細部調查與全民學習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曾旭正進行調查,於2010年11月完成)。
  •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文化景觀細部調查計畫,(由嘉南農田水利會委託賴志彰進行調查,於2012年6月完成)。
Posted on 6 月 9,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客家電視台 曾宏智 高雄美濃報導

美農米、野蓮、白玉蘿蔔和橙蜜香番茄,這些按四季收成的美濃農產品,一直是許多消費者的最愛,而為了讓民眾也能了解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美濃農會8日舉辦了「夏耘-報米香」活動,透過玩水圳飄浮,參訪國定古蹟竹子門發電廠,實地了解水圳與農作的密切關係。

第一次利用大輪胎玩漂浮,每個人都覺得有些害怕,但只要身體浸泡到冰涼的圳水,大家又捨不得上岸了,這是美濃的獅山大圳,美濃有將近2000公頃的平原都是靠這條水圳灌溉,而看起來混濁的水圳,可是讓農作物豐收的大功臣。

遊客 李高松:「水很濁,因為沒有看到底,好像讓你感覺深不見底,一開始會讓你感到很害怕,但是一旦下水之後,你會覺得很開心。」

遊客 黃聖翔:「就很舒服的感覺,本來在上面熱熱的,可是這樣下去很涼、很爽。」

水玩過了,當然要了解水從哪裡來,原來學員下河體驗的獅山大圳,就是由竹子門發電廠,經由荖濃溪發電的尾水所提供,這座有100多年的國定古蹟,過去在日治時期,還提供高雄港築港的用電。

民眾 陳瓊華:「它整個是有相關連的,有部分的水是把它排掉,往這邊(獅山大圳)來,甚至有些水是發電用的,所以可以一水多用。」

美濃農會推廣股職員 劉立言:「去竹子門發電廠,是要讓遊客知道水圳是從那邊源起,從那邊開始,讓他們了解到水圳對水稻跟整個美濃的作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設計上面,會以水稻和水圳為主角。」

豐富的農特產和客家文化,讓美濃的農產品更有故事性,美濃農會以四季為主軸,邀請民眾到農業基地認識美濃,也期望更多人在享受食物的同時,對生產環境不再陌生。

進階閱讀:

Posted on 5 月 28, 2013 in 圖資、文獻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編號 圖名 比例尺
P00 臺灣省各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位置圖 一百萬分之一
P01 基隆水利管理處灌溉區域圖 十萬分之一
P02 淡水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03 七星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04 瑠公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三萬分之一
P05 文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分之一
P06 新莊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三萬分之一
P07 海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08 大溪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二萬五千分之一
P09 桃園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十萬分之一
P10 中壢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11 湖口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12 新竹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十萬分之一
P13 竹南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14 苗栗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15 苑裡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16 大甲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分之一
P17 后里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三萬分之一
P18 豊榮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五千分之一
P19 東勢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20 大屯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21 能高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分之一
P22 新高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23 南投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五千分之一
P24 彰化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25 八堡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五千分之一
P26 北斗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十萬分之一
P27 竹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五千分之一
P28 斗六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五千分之一
P29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二十萬分之一
P30 高雄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二十萬分之一
P31 屏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十五萬分之一
P32 臺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33 關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七萬五千分之一
P34 新港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十萬分之一
P35 玉里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十萬分之一
P36 鳳林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十萬分之一
P37 花蓮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八萬分之一
P38 蘇澳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二萬分之一
P39 羅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P40 宜蘭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五萬分之一

出處:臺灣省各地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表,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刊印,中國民國45年8月
備註:該圖集另有各水利委員會灌溉設施明細表及沿革資訊

Posted on 5 月 19, 2013 in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2013走讀大安文化節─大安藍線 耳語大安
大安水圳風華─從貫穿城市的「大河」談起
時間:2013年5月18日(六)上午9:00-12:00
地點:市立圖書館多元文化資料中心(建國南路2段125號9樓)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http://goo.gl/I4UAO 或電洽2391-5081
主辦單位;大安區公所、大安社大

活動內容:本講堂從貫穿城市的「大河」談起, 帶領民眾認識大安水圳及河流的密碼, 讓有志參與水圳文化工作者得以學習相關知識,投入認識水圳、關懷城市水環境之行列。講座最後一小時帶領民眾實際走讀市定古蹟黃氏濂讓居懷想昔日農田水圳的曾經。

09:00-10:50講座大綱:
1.臺北原住民時期的台北盆地.的景觀
2.漢人入墾後盆地的變化
3.水圳在社會及經濟上的意義
4.水圳在生態及環境上的景觀及意義
5.水圳在城市景觀及休閒教育的景觀及意義
6.市民在城市景觀營造的角色與責任

11:00-12:00走讀內容
1.濂讓居─農田中的大宅與水圳,學校管理古蹟的典範
2.國北教大實小─遠山、農田、水圳的想像

Posted on 5 月 9,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 2013-05-08 報導

嘉南農田水利會今天在烏山頭水庫舉辦「八田與一技師逝世71週年追思紀念會」,副總統吳敦義致祭,感念八田對台灣的貢獻。

追思紀念會在八田與一銅像前舉行,安排台灣法師及日本僧侶兩種誦經儀式。八田與一的長孫八田修一等遺族參與家祭;吳副總統、台南市長賴清德、嘉南農田水利會長楊明風等人,與來自日本的200多名代表參與公祭。

吳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八田與一雖在日本出生,但把人生中最精華的時間都用在台灣,留下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這些偉大的水利建設,嘉惠嘉南平原15萬甲農田,被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名符其實,值得台灣永遠追思、感念。

吳副總統指出,依照台灣文化傳統,要報答有大恩大德的人,最好方式就是努力工作,把前人留下來的期望做得更好、更牢固。嘉南農南田水利會沿用八田與一的輪作方式,讓灌溉區的農產品生產倍增,就是最佳的具體行動。

他說,台灣與日本不只因地理位置鄰近而友好;也因都擁有自由、民主、法治的核心價值,成為親善的夥伴關係,當對方遭受天然災害時,另一方就會立即伸出援手。希望未來雙方的互動更密切,造福更多人民。

八田修一致詞時表示,八田與一當初設計烏山頭水庫的使用壽命為50年,並希望台灣下一代要認真思考使用年限到了之後的計畫。如今水庫已使用80年,雖然還可繼續做出貢獻,但也希望台、日間有機會合作,為下一代想好計畫。

Posted on 4 月 28,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引用自 更生日報 2013-04-27  許佳琳 報導「修復二支線 奇美水圳可望重啟」

奇美部落在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水稻並修築水圳,但因年久失修,圳路受損嚴重,無法引水灌溉,水田成旱田。經水保局花蓮分局推動「農村再生」,已協助當地修復水圳三支線,後續更進行二支線水圳管線修復工程,全長二點一公里。由於山勢峻險,施工極為困難,目前工程進度已完成百分之九十六,完成後將可順利引水灌溉,復耕面積可達五十公頃,亦為當地居民部落、農村產業帶來新契機。

為瞭解水圳二支線的管線工程修復情形,昨天上午水保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治理課長王志豪及工程員張志豪,在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理事謝玉忠陪同,由承包這次工程廠商負責人張松堯與施工人員帶領下,深入水圳二支線,直至水源頭。管線穿越崎嶇蜿蜒的山路,沿途都是險陡坡,甚至工程管線還有懸空山壁到彼端銜接,工程施做具危險性及挑戰。

張松堯表示,之前完成的三支線加上這次施工的二支線,全長有三點三公里,並設置三座蓄水池。為了要讓管線能夠更持久、堅固使用,因此使用耐風、耐震、耐曬、及耐撞高科技的HDPE管。此外,由於圳路管線經過的山區,無法用大型機具及車輛無法出入,施工的三個多月來,全程也都靠著九位工人用人力揹伏著重達好幾公斤重的管線爬上去,以人工施作,其中在前半段,因為土石容易崩落,管線固定不容易,因此還需要用鋼鎖懸管線施做,所以困難度很高。

謝玉忠也指出,日據時代二支線灌溉的農田是種植水稻,土壤很肥沃,現在卻只能種植旱作像玉米、花生等作物。圳路因為破損很嚴重,二、三十年前就無法引水,過去水利會有補助我們當地村民經費來接管引水,但因為山路不容易維護與施工,不堪颱風大雨,因此這次水保局花蓮分局協助修復二支線,讓奇美水圳可以重新再啟用,部落村民耆老們都很開心,也期望能夠早日復耕再種植水稻。

陳淑媛表示,奇美社區從九十七年起參加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目前已上完了最後一階段再生課程,正著手提「農村再生計畫」。過去因為圳路受損因素,導致社區產業無法活絡,休耕二、三十年,少部分耕作只能選擇旱作,讓五十公頃農地無法利用很可惜,因此透過「農再計畫」,之前已順利完成三支線管線修復,現在二支線也即將完成,近期部落計畫將以古禮儀舉辦通水儀式。部落的夢想終於可以實現,找回過去失落的水路,讓可耕作的作物選擇變多,也希望能帶動部落年輕人返回部落,活絡農村。

花蓮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局部)
花蓮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
上M61即奇美水圳(本圖右邊為北方)

相關報導:

«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