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4 月 28,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引用自 更生日報 2013-04-27  許佳琳 報導「修復二支線 奇美水圳可望重啟」

奇美部落在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水稻並修築水圳,但因年久失修,圳路受損嚴重,無法引水灌溉,水田成旱田。經水保局花蓮分局推動「農村再生」,已協助當地修復水圳三支線,後續更進行二支線水圳管線修復工程,全長二點一公里。由於山勢峻險,施工極為困難,目前工程進度已完成百分之九十六,完成後將可順利引水灌溉,復耕面積可達五十公頃,亦為當地居民部落、農村產業帶來新契機。

為瞭解水圳二支線的管線工程修復情形,昨天上午水保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治理課長王志豪及工程員張志豪,在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理事謝玉忠陪同,由承包這次工程廠商負責人張松堯與施工人員帶領下,深入水圳二支線,直至水源頭。管線穿越崎嶇蜿蜒的山路,沿途都是險陡坡,甚至工程管線還有懸空山壁到彼端銜接,工程施做具危險性及挑戰。

張松堯表示,之前完成的三支線加上這次施工的二支線,全長有三點三公里,並設置三座蓄水池。為了要讓管線能夠更持久、堅固使用,因此使用耐風、耐震、耐曬、及耐撞高科技的HDPE管。此外,由於圳路管線經過的山區,無法用大型機具及車輛無法出入,施工的三個多月來,全程也都靠著九位工人用人力揹伏著重達好幾公斤重的管線爬上去,以人工施作,其中在前半段,因為土石容易崩落,管線固定不容易,因此還需要用鋼鎖懸管線施做,所以困難度很高。

謝玉忠也指出,日據時代二支線灌溉的農田是種植水稻,土壤很肥沃,現在卻只能種植旱作像玉米、花生等作物。圳路因為破損很嚴重,二、三十年前就無法引水,過去水利會有補助我們當地村民經費來接管引水,但因為山路不容易維護與施工,不堪颱風大雨,因此這次水保局花蓮分局協助修復二支線,讓奇美水圳可以重新再啟用,部落村民耆老們都很開心,也期望能夠早日復耕再種植水稻。

陳淑媛表示,奇美社區從九十七年起參加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目前已上完了最後一階段再生課程,正著手提「農村再生計畫」。過去因為圳路受損因素,導致社區產業無法活絡,休耕二、三十年,少部分耕作只能選擇旱作,讓五十公頃農地無法利用很可惜,因此透過「農再計畫」,之前已順利完成三支線管線修復,現在二支線也即將完成,近期部落計畫將以古禮儀舉辦通水儀式。部落的夢想終於可以實現,找回過去失落的水路,讓可耕作的作物選擇變多,也希望能帶動部落年輕人返回部落,活絡農村。

花蓮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局部)
花蓮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
上M61即奇美水圳(本圖右邊為北方)

相關報導:

Posted on 4 月 25,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客家電視台 – 2013年4月23日
【黃文垚 新竹竹北】報導

位在新竹縣竹北市的高鐵特定區,在民國85年都市計畫時,為了保留六家地區的灌溉水圳,捨去常用的棋盤式道路規畫,而是沿著水圳開路,因此竹北的道路蜿蜒曲折,雖然這樣的規畫較有人味,卻也讓一些外地民眾覺得,到了高鐵特定區,就像進入迷宮,找路得費一番工夫。

在高鐵六路與隘口二路的岔路口後,沿著道路往西走300公尺,卻變成六家五路,混亂的路名,常讓外地民眾在高鐵特定區裡找不到路,只好向派出所「報路」,當地里長表示,特定區的路名複雜,讓整個區域像迷宮,若沒有當地民眾帶領,外人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得到正確的地點。

竹北市東平里里長 林顥峰:「許多外地人,要來找這裡的路名和地點都找不到,只有在地的人要找路才能找得到,還有外地人要來找,可能要用衛星導航才能找得到,實在說對我們來說很無奈。」

東平里長表示,在特定區都市規畫時,為了爭取保留六張犁水圳,由文史工作者和在地社區居民,紛紛向監察院等單位陳情,因此改變了當時的台灣省住都局市鄉規畫處想法,捨去以交通為優先的規畫,改以人為主體來規畫特定區。

新竹縣地政處處長 鄭福生:「在民國85年的時候,由當時台灣省政府來規畫區段徵收的時候,財務籌措是由高鐵局來籌措,那時候的中辦內政部負責法規的擬訂,實務執行方面,由新竹縣政府來執行,所以本案在89年的2月28日來公告徵收。」

新竹縣政府祕書 吳玉釗:「所以它的道路規畫,有別於一般棋盤式,一些規畫方式,所以它是配合地形的整理,那時候據我們了解,他(省政府)規畫比較傾向人本,就是以人為主的一個規畫方式,跟一般之前車為主那種規畫方式是不太一樣。」

居民表示,雖然高鐵特定區道路狹小蜿蜒,造成外地民眾迷路,但200多年的六張犁水圳,卻能夠得以保留,水圳旁的樹木綠意盎然,就像走進歐洲街道的一樣,也是他們最佳的休閒場所,而特定區計畫也為保留林家伙房而變更設計,後來也因此催生了台灣第一座客家文化保存區,也就是大家現在所知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

1904年台灣堡圖上顯示六張犁水圳的分佈

1904年台灣堡圖上顯示六張犁水圳的分佈

2003年Google衛星影像顯示竹北高鐵特定區施工時的地貌

2003年Google衛星影像顯示竹北高鐵特定區施工時的地貌

Posted on 4 月 10, 2013 in 新聞報導,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中廣新聞網2013年4月9日報導 埤池調節灌溉又美觀 水圳之旅收穫多

花蓮農田水利會每年舉辦兩次免費的「水圳之旅」,成為頗受歡迎的戶外教學活動!花蓮400位國小師生參訪光復鄉的「俊哪池」,不僅認識了獨特的「埤池文化」,還近距離參觀(進水口)、(水位遙測站)、(制水門)等各項水利設施,師生們都覺得上了非常寶貴「與水有約」的課程!

花蓮水圳線路長達300多公里,目前的水利設施除了保持灌溉功能外,也成為獨特的自然生態休閒景觀,因此花蓮農田水利會每年都會舉辦兩梯次的「與水有約-水圳之旅」,讓民眾有機會參觀體驗在地的水圳文化!

今年第一梯次水圳之旅舉辦時間為4月9號,邀請了瑞穗國小、光復國小、馬遠國小以及大興國小4所小學400名師生參訪,首先拜訪馬太鞍溪集水區範圍 為主的水利設施,師生們近距離接觸大安圳第一進水口、大安圳幹線、水位遙測站、制水門、省力型水門、大安圳第二進水口等水利設施,大家都覺得非常新奇有 趣!

花蓮農田水利會長溫芳榮說明舉辦活動的目地:「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是想讓年輕人能夠對水圳有更多了解,包括水源、引水方式、農田稻作灌溉狀況,水利設施等,今年光復鄉辦理水圳之旅,光復有兩個稻作區,包括太巴塱地區以及馬太鞍地區,太巴塱區有東富、西富、南富三個圳,多數屬於小水圳,水源來自東海岸山脈,因為溪流短、山勢低,因此水的來源少,才會設置許多埤池,平常蓄水調節灌溉,才能滿足當地4、500多傾的農田灌溉所需!如果還有不足之處,就會抽取地下水灌溉!」

溫芳榮並為師生們介紹光復鄉「東富圳」二號埤池-「俊哪池」,這座埤池早在民國33年3月,由當地居民集資一萬六千多元,引用附近山間小溪築堤蓄 水,後來經過多次擴建、修建,在民國96年,由前任會長,也就是現任花蓮副縣長蔡運煌爭取經費,率工程團隊積極投入規劃後,以生態工法將「俊哪池」周邊整 體規劃,建置休閒涼亭與步道,營造成為景致優美、波光粼粼的親水空間,也是一處具有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功能的「埤池公園」。溫芳榮歡迎各界民眾有機會能來花蓮一探美麗的水圳景觀與獨特的埤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