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4 月 23, 2012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2012-04-23  中國時報 【黃奕瀠/調查採訪】

 

台灣水圳的故事,可以耙出一部先民開墾史。受限於台灣不利儲水的地形氣候,先民發展出大大小小的灌溉系統,前總 統李登輝以「台灣水圳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長」形容台灣水圳工程的發達。然而隨著工商業發展,有些水圳被「活埋」,有些分配給工業使用,缺乏灌溉用水的農地 廢耕,農村的生命也遭受威脅。因此,近年來全台「守護水圳」呼聲四起,民間人士全力搶救「水」這個農地命脈。

新竹縣北埔鄉的南埔圳就是一個例子。因年久失修及農田水利會忽視,讓這條客家先民開山闢道、築圳引水的百年圳道像逐漸凋零的老農一般,落 入被遺忘的孤獨中。但南埔村的老農不願和水圳一起作廢,幾年前,在年輕村長莊明增的奔走下,老農們運用智慧和毅力,克服重重難關,修復村裡的百年水圳,不 僅啟動「黃金水鄉」的願景,也凝聚了村民的向心力。

 

水權歸屬敏感 想修復碰不了

「民國九十五年,我剛當選村長時,想將南埔發展成觀光休閒農場。那時我挨家挨戶拜訪村民,他們都 興趣缺缺,只希望我能將生活環境和基礎建設做好。」六十二年次的莊明增表示,村民的生活和南埔圳密切相關,從灌溉用水到澆菜洗衣,許多老人家都還說得上在 溪水圳道邊釣魚蝦抓青蛙的趣事,修復水圳是他們最深切的願望,但也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清道光年間,村民集資七百銀元開鑿這條水圳-從大坪溪的水源頭到南埔長約三公里,共廿一個隧道。在台灣光復前,都由農民自行疏濬和修復, 但國民政府接收後,水圳的管理由農田水利會負責,而這條位於新竹縣的水圳水權卻歸屬在苗栗縣農田水利會之下,彷彿是「私生子」一般,長年得不到水利會重 視,南埔村民即使想修復水圳,也都清楚「這問題不能碰」。

 

老農帶頭清淤 農村再生有解

莊明增想盡辦法卻不得其門,直到民國九十七年,政府以農村再生作為政策方向,尋找十二個示範社區,莊明增爭取提出計畫,好為水圳修復找到 解套方法。初期,執行單位水保局認為水圳修復是個難題,村民「被政府騙太多次」同樣毫無信心,但莊明增堅持非得把握這次機會不可。在多次討論下,老農們不 僅同意這個計畫,甚至決議「無條件休耕一年」表達決心。四位加起來三百歲的老農,還扛起了工程單位也無法處理的隧道清淤工作,帶領著其他人一起作工。

「水圳修好,農村才有希望,才有產值。」莊明增不諱言,剛開始水保局對「農村再生」的想像貧乏,錯以為只是簡單的「農村公園化」,但南埔 圳修復讓他們了解農村基礎建設才是重點,而這個案例也符合「由下而上」的改變方向。更重要的是,因為齊心修復水圳,讓村民們團結在一起,開始對家鄉有了希 望藍圖,產生自信。

 

團結對抗外力 捍衛黃金水鄉

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負起公共空間維護的責任、舉行農民市 集,籌畫各種地方活動,甚至集體抵抗外來的大型開發案和土地開發公司的逼近。「台灣大概沒有幾個開發案,是被村民大會否決的吧?」莊明增笑說,這都是修復 水圳帶來的影響,而這也遠遠超過水保局的預期。

現在沿著水圳邊的百年水車和洗衣亭也恢復生氣,村民聚集在圳旁洗菜洗衣、閒話家常,夕陽撒落的金芒照映著水光,小麥、柿子等農作物也閃映著金黃色的光芒。農民在信仰中 心南昌宮泡茶聊天,驕傲說著自己的無毒農作,還有市集的好買賣,緊鄰南昌宮的 鍾屋伙房佇立在水圳尾端,潺潺流水聲讀念著門聯上的字句:「穎水淵源光世第,川流活潑振家聲」,彷彿是這個黃金水鄉的註腳。

Posted on 4 月 18, 2012 in 圖資、文獻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大正及昭和年間,臺灣總督府針對臺灣主要河川沿線(約1公里範圍內)進行詳細的地形測量,繪製大比例尺的二千五百分一河川地形圖,總數逾6,476幅,主要作為當時水利工程細部規劃參考。現有圖資由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保管,另有35張河川圖接續一覽圖(索引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已經完成數位化工作。這套河川地形圖詳細紀錄臺灣主要河川早期沿線的地形地貌與人文景觀,是研究地景變遷或人文史蹟的重要參考資料。

圖號 溪名/圖名 調查年度 原圖張數 單位 接續圖縮尺 現藏張數
N01 淡水河、大嵙崁溪、新店溪 大正一、二年 354 338(缺圖71,86-99,101-104,107-109,144-145,151,153-162,164,164,182,213-215,218-220)
N02 基隆河 昭和四年 36 32(缺圖33-37)
N03 淡水河石門上流 昭和四年 75
N04 新店溪上流 昭和五年 115
N05 宜蘭濁水溪 大正四年 298
N06 宜蘭濁水溪竣工圖 31 十萬分一
N07 鳳山溪 昭和四年 129 十萬分一
N08 頭前溪 大正三年 186 94(缺圖6-7,12-14,19-22,26-28,32-34,36-38,41-43,47-49,55-57,69-74,77-83,85-100,110-115,117-120,124-126,129-133,139-145,153-158,163-165,167-168)
N09 中港溪 昭和七年 81 五萬分一
N10 後龍溪 大正五年,昭和五年補 134
N11 打那叭溪 昭和八年 61
N12 大安溪 大正五年,昭和六年補 314
N13 大甲溪 大正五年 253 303
N14 烏溪支川大里溪 昭和四年 61
N15 烏溪 大正四年,大正五年補 512
N16 濁水溪、西螺溪、新虎尾溪 大正二、三年 618 1151
N17 北港溪(之一之二之三) 大正十三、十四年,昭和二年 250 十萬分一 141(缺圖7-100,101-114)
N18 朴子溪 大正十三、十四年,昭和二年 124 十萬分一
N19 八掌溪 昭和二年 216 97(缺圖3-5,8-13,19-25,34-40,50-56,64-152)
N20 急水溪 昭和二年 105
N21 曾文溪 昭和二年 226 156(缺圖1-80)
N22 鹽水溪 昭和三年 54 十萬分一
N23 二層行溪 昭和五年 58 六萬分一
N24 下淡水溪 大正三、四年 1,101
N25 沙婆礑溪 昭和六年 47 四萬分一
N26 馬太鞍溪 昭和六年 21
N27 花蓮溪 昭和七年 283 十萬分一
N28 秀姑巒溪 昭和七年 231
N29 秀姑巒溪 大正十一年 48
N30 秀姑巒溪支川高藥溪 大正十四年 51
N31 卑南大溪 昭和八年 193
N32 卑南大溪 大正十五年 74
N33 呂家溪 大正十五年 45 五萬分一
N34 知本溪 昭和七年 27 五萬分一
N35 砂防曾文溪 昭和十年 64 十五萬分一
Posted on 4 月 14, 2012 in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活動名稱:戀戀圳道‧水路遊蹤─大安區水圳人文走讀系列活動

主辦單位:臺北市大安區公所、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大安區各里辦公處、大學社區展協會、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秋惠文庫、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殷海光基金會、溫州社區發展協會、臺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龍門國中、龍安國小(依筆畫排序)

活動日期:101年5月6、12、19、20日

洽詢專線:大安社區大學金甌校區辦公室02-2391-5081或02-2321-4765#401 (週一至五14:00-22:00)傳真:02-2391-1418

[貼心小叮嚀]為使有限名額發揮最大效應,如需取消報名,請最遲於活動前三日由本上報名表或來電辦告知理喔!

◎系列活動(一) 解讀城市圳道密碼【芳蘭線】‧【古亭線】‧【台大線】‧【師大線

◎系列活動(二) 聽爺爺奶奶說水圳的故事

◎系列活動(三) 大安區水圳人文主題館

Posted on 4 月 3, 2012 in 新聞報導,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自由電子報 《瑠公圳密碼 藏身巷弄間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

瑠公圳曾是台北盆地早期重要的灌溉溝渠,隨著都市化發展,原有的水圳灌溉功能被下水道取代,水路遺跡 也隱沒在巷道內。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與文史工作者歷時兩個月的踏查,找出早年水圳樞紐「九汴頭」的推測遺址,及隱藏在市區巷弄間的橋墩遺址,也揭開鮮為人知的圳道密碼。

日治時期,瑠公水利組合灌溉區域廣闊,為大台北地區發展指標,台北市大安區扮演從新北市新店區引水入台北市分水樞紐的重要角色,從瑠公圳第一幹線、大安支線、第二幹線之霧裡薛支第一、二、三支線,星羅棋布的圳道穿越大安區的農田,從中可一窺台北盆地大穀倉的榮景。

大安社區大學與文史工作者循著早年水路,透過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中心所研發出的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資料庫,與今日的google地圖重疊,再對照衛星圖、考證文獻、訪談在地耆老等,試圖找出大安區早年的水路遺跡,補足空白的歷史資料。

大安社大執行秘書張伊貝說,今日大安區芳蘭路、辛亥路三段一百五十一巷即為瑠公圳第一幹線原址,因而呈現彎曲的道路樣貌,大安區不少早年沿水路而建的房子,配合地形興建成奇特的三角形,如殷海光故居就是其中一例。

透過踏查,成員們也發現位在溫州街四十六巷口,今日大安區大學里內明渠段旁為早年分水樞紐九汴頭分水站的位置;另外在和平東路二段一百一十八巷二弄內及泰順 街卅八巷口的雜貨店旁,不顯眼處還可找到早年留下的圳道橋座遺跡。

張伊貝也說,今日的師大商圈,在師大路卅九巷及泰順街卅八巷以北、泰順街廿六巷以南範圍,為昔日台北高等學校(師範大學前身)的大型蓄水池,面積就和師大操場相同,以防冬季枯水期儲水之用。

而台大小椰林道則是瑠公圳大安支線圳道原址。據早年校友回憶,當年的女生宿舍前曾有座小橋,男同學送女同學回宿舍只能送到小橋前,經常上演「十八相送」的場景,至今仍是許多校友們共同的青春回憶。

Posted on 4 月 2, 2012 in 新聞報導,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自由電子報 《走讀導覽瑠公圳 下月一起探訪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在「二○一二走讀大安文化節」中推出四場走讀導覽活動,同時也邀請民眾一同以全球定位系統確認水圳文史熱點的位置,建構全國首創的水圳數位地圖,替瑠公圳的文史紀錄增添新頁。

四條瑠公圳走讀路線依循古圳道路線分為芳蘭線(瑠公圳第一幹線、大安支線),五月六日下午一點半,路線行經芳蘭路、義芳居及空軍宿舍、瑠公圳紀念碑等。

古亭線(第三霧裡薛支線),五月十二日上午九點,行經溫州街明渠段、古亭國小、龍泉市場等。台大線(瑠公圳大安支線、第一霧裡薛支線),五月十九日上午九點,行經台大椰林道、濂讓居、國北教大附小等。 師大線(第二霧裡薛支線),五月廿日上午九點,行經殷海光故居、師範大學綜合大樓、總督府山林課日式宿舍聚落等。其中除芳蘭線限廿人,其餘場次皆開放四十人,即起開放報名,電話02-23915081轉16大安社區大學。

除了水圳踏查,五月六日上午九點在辛亥區民活動中心也將舉辦「聽爺爺奶奶說水圳的故事」系列活動,將透過代間共學,邀在地長者們傳承瑠公圳和溫州街的地方記憶。 五月廿六日在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區小舞台將舉辦主題成果展,透過瑠公圳水利組合區域古地圖與現今街道圖套疊方式,讓小朋友動手尋找、標示自己住家與水圳的位置。大安社區大學與大安區公所也將透過走讀踏查所行經的文史熱點,以數位化建置與標示成水圳數位地圖,以全球定位系統確認水圳支流的座標,讓民眾日後可透過Google map線上導覽,輕鬆找到昔日水圳路線。

進階閱讀:

Posted on 4 月 1, 2012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臺灣時報 作者: 林福來2012 年3月29日

〔記者林福來南市報導〕今年度市政府向營建署一百零一年城鄉風貌計畫補助,爭取了新台幣七百萬元的經費改建新營區嘉南大圳新營支線景觀廊道,係延續九十九年新營市街景改善總體規劃及設計之辦理計畫,本年度改善工程位置係位於文化中心及南新國中與水圳間帶狀空間等景觀改善工程,目的即為串連及改善水圳周邊景觀、創造休憩據點。

 昨天下午,副市長林欽榮率隊前往新營水圳勘查,林副市長表示,新營支線貫穿新營市中心,具備聯繫附近各文化、教育、遊憩據點的重要功能,加上新營區在整體環境面上,早已兼具行政、文化、交通、消費、糖鐵、水圳等等優越條件,如能善加運用,並結合市政府刻正推動的新營美術文化園區計畫,未來有機會成為北台南的觀光遊憩據點。

 新營區在糖廠結束營業後,原本賴以依存的住宅區、商業區,漸有發展停滯狀況,在縣市合併之後,當地民眾更有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危機感,如何利用資源創造發展契機,將是一大課題。

 該工程期望在配合周邊相關計畫及公共建設的逐步推展下,藉由蘊含三生面向的藍綠帶系統建置與街景改善規劃,重塑新營核心街區之發展格局,以作為大新營地區文化藝術發展的新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