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3 月 27, 2012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2012-03-27更生日報

記者許佳琳/報導

位於瑞穗鄉富源地區的「興泉圳」,是花東地區最早期的水利灌溉設施之一,啟用至今已超過二個甲子。水圳引「馬蘭溪水」 灌溉,灌溉面積達四百卅七公頃,是當地灌溉區域最廣的水圳,孕育出豐富的農作物。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目前仍是主要的灌溉、民生用水來源之一,亦當地居民 的回憶之泉;另外當地的「瑞溪水圳」,因受到地理環境限制,早期無灌溉設施,在花蓮農田水利會的建置下,目前則是全國最大的噴灌示範區。為了讓民眾更認識 與縣內農產業息息相關的水圳功能,水利會將在明日舉辦「情定北回歸線│走過二甲子的興泉圳」活動,帶領鄉親深入探索瑞穗地區水圳。
花蓮農田水利會長溫芳榮表示,瑞穗舊時又稱「水尾」,是由於秀姑巒溪由南向北,匯集了大小河川,在瑞穗當地匯流之後,才流向太平洋。瑞穗地區擁有大大小 小,共廿五條水圳,總長度十四萬一千九百多公尺,其中有六個主要的大水圳,包括大富、興泉、虎頭、瑞溪、瑞穗、奇美等,這六大水圳中,又以「興泉」水圳歷 史最悠久,長度最長,灌溉面積最大。「興泉」圳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當時被做為屯墾、民生用水;日治時期,日本移民的橫川長太,在此拓墾經 營農場,重修「拔子庄圳」,引馬蘭溪水入廣東莊,沿狼頭山腳下直到大豐村山下,流向富興村,綿延共十三公里,時至今日,仍是瑞穗鄉灌溉區域最廣的水圳。
溫芳榮指出,當時日本在修築興泉圳時,以每百公尺設「水衝」,以克服水平落差;每逢颱風大雨或需整修水圳時,當源頭閘門關閉、水門開啟,圳水則以水衝為中 心,向兩邊水門洩水,能增加一倍以上的排泄水速度,這在當時能有此設計,非常不簡單,此外,支線亦設有「沉沙池」以調洪淨化水質。
溫芳榮表示,這次水利會辦理的「情定北回歸線│走過二甲子的興泉圳」活動,除了帶大家一覽興泉圳的風貌之外,也將帶領鄉親認識瑞穗旱作噴灌區,期盼透過這次的與水有約,讓鄉親一飽花蓮水圳風情之美。

圖:花蓮農田水利會與當地社區、公所、水保局合作,推動興泉圳整體規劃出優美景致的「水圳公園」。

Posted on 3 月 26, 2012 in 圖資、文獻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編號 圖名 比例尺 出版日期
M01 八掌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昭和七年六月
M02 下淡水溪治水計畫圖 1/100,000 昭和二年五月
M03 中港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不詳
M04 北港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昭和七年六月
M05 打那叭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不詳
M06 朴子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不詳
M07 林邊溪治水計畫圖 1/100,000 昭和十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M08 阿公店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昭和十三年八月一日
M09 急水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昭和七年六月
M10 鳳山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不詳
M11 濁水溪(上游)治水計畫圖 1/50,000 不詳
M12 頭前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不詳
M13 烏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不詳
M13b 烏溪治水計畫圖 1/100,000 不詳
M14 曾文溪、鹽水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昭和五年十月
M15 砂婆礑溪(美崙溪)治水計畫圖 1/20,000 大正十二年
M16 宜蘭濁水溪治水計畫圖 1/50,000 昭和二年六月
M17 濁水溪(下游)治水計畫圖 1/20,000
M18 後龍、大安、大甲、烏溪治水計畫圖 1/100,000
Posted on 3 月 10, 2012 in 研究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桃園臺地在桃園大圳未興築前,是一個缺水相當嚴重的地區,相關水利祭祀活動相對少見,目前桃園縣內只有社子溪「八本簿」三界節祭典仍保留祭祀開圳者的祭典 儀式。這個現象緣於此地特有的歷史經驗與記憶,並透過祭典儀式,自清代以來展演至今,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此祭典除保留水利灌溉的特殊意涵外,也顯 現了早期因水利灌溉而衍生的社群互動關係。本文發現水圳興修管理所形成的互動網絡以及衍生的祭祀活動,使原來分立的溪南、溪北兩地逐漸整合 ;這個整合的儀式社群仍有其邊界,包括新屋西北、西南兩區未加入輪值區,另外成立六本簿等。顯示一方面水利施設作為社會空間有其獨特的本質經驗,一方面也 受到其他因素如墾業、族群、國家權力的影響,因此水利空間必須落實到整體社會歷史脈絡中進行觀察,才能把握水利社會地域性特質以及地域社會的水利空間特 質。本文以桃園臺地傳統水圳為例,考察在村落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水利面向所顯現出來的族群重層關係;嘗試指出(新屋)社子溪流域的社群(族群),通過水圳興 築及其相關祭祀活動的再現,不斷劃定社群關係與地域範圍。

本研究是由桃園大圳灌區的聚落開墾初期、墾區莊的私有埤圳時期談起。進而探討日治時期,國家力量介入後的公共埤圳時期所帶來的變革。對於新屋鄉的水利發展過程,將針對「埤圳空間」、「水利社群」、「祭祀圈」等三個關照人群生存所需之物質與心理層面的要項作探討。

Posted on 3 月 3, 2012 in 圖資、文獻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八堡圳,位於台灣的彰化縣,最早建於1709年,1719年完工,與台北瑠公圳及高雄曹公圳,併稱「清代三大水利」,其中又以八堡圳開設較早。八堡圳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彰化平原八個「堡」界(清代的行政單元)內農田因而得名,灌溉範圍大致為今彰化市、和美鎮、員林鎮、鹿港鎮、北斗鎮、田中鎮、溪湖鎮、花壇鄉、二水鄉、永靖鄉、田尾鄉、埤頭鄉、溪州鄉、社頭鄉、秀水鄉、大村鄉、福興鄉、埔鹽鄉。

日治初期,八堡圳併入台中州公共埤圳連合會,鹿港辜顯榮曾任圳長(會長),之後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水利組合令」,改隸「八堡圳水利組合」,並持續灌溉彰化地區之沃野良田,現為彰化水利會主要灌溉系統。

今日,彰化農田水利會典藏有一幅「八堡圳水利組合給水計畫圖」(昭和10年8月總督府八田技師計畫案),應該是時任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八田與一技師針對彰化地區八堡圳供水配置計畫,該圖比例尺為五萬分之一,圖幅約為寬178公分X高170公分,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八堡圳水利組合給水計畫圖, 此圖左側為正北)

進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