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6 月 22, 2013 in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兩百六十年前,臺北盆地還是一片沼澤,以務農維生的漢人來此開墾後,利用天然池沼築坡造埤,只是灌溉水源總受天候影響,加上埤塘不敷使用,興雅庒(舊時松山區)的郭錫瑠先生聯合金順興墾號之力,歷經多年造築,終使水源自新店青潭引進臺北盆地,旱田變良田。全盛時期灌溉臺北全區達一千兩百多甲地,富饒之景可謂魚米之鄉。

舒國治先生所著的《水城臺北》中提到:「五十年代,臺北雖儼然一現代城市,然詩文中『小橋流水』一詞,與臺北人朝暮相隨。那時全市共有橋梁不下一百五十座。大安區溪田綜橫,橋板最多(約六十)」。當人們還是孩童,對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等大河還懵懂未明時,巷道裡的水圳,是最熟悉不過的場景。出入家門所必經的小橋、夜晚步行隨身攜帶照明設備以免誤落溝渠…,在舊時臺北,「人」與「水」總相存相依。

隨著經濟起飛,農地變做建地,水圳逐漸失去灌溉需求而停用,逐一隱沒於巷道、建築,為了使城市中的水路痕跡不再是密碼,空白的歷史段落能被填補、繼續傳唱,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2013年7月17日至8月28日舉辦「水圳文化導覽志工(基礎)培訓」課程,希望傳承水圳與光陰交織的故事,延續先人對未來家園的美好想像,寫下水文歷史新一章!

簡章與線上報名網址:http://goo.gl/2dHbu
課程時間:自102年7月17日起至102年8月28日止,共45小時。
上課地點:室內課於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臺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1號);戶外課則依課程安排之。
主辦單位: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

20130622

Posted on 6 月 19, 2013 in 圖資、文獻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昭和5年[1930]3月。
  • 陳正美,〈嘉南大圳二十年誌原稿〉1940年9月手稿。
  • 嘉南農田水利會編印,《臺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1922年9月1日。
  • 鐘明靜,〈水圳空間的領域性研究–以嘉南大圳灌溉為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碩士論文。
  • 郭雲萍,〈國家與社會之間嘉南大圳 — 以日劇時期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碩士論文。
  • 陳鴻圖,〈嘉南大圳研究 (1901–1993) 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06月。
  • 嘉南大圳史料調查及蒐集計畫 (臺南縣政府委託陳鴻圖教授進行調查,於2004年10月完成)。
  • 94年度臺南縣文化景觀調查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博朝卿進行調查,於2006年8月完成)。
  • 95年度臺南縣文化景觀調查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博朝卿進行調查,於2007年6月完成)。
  • 96年度臺南縣文化景觀調查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博朝卿進行調查,於2007年12月完成)。
  • 烏山頭遊憩系統整體規劃報告,(由西拉雅風管處委託建國科技大學土木系空間資訊系統研究室進行規劃,於2007年6月完成)。
  • 八田與一歷史考據暨水圳埤塘故事廊道空間規劃成果報告書,(由西拉雅風管處委託東海空間設計有線公司進行規劃,於2009年6月完成)。
  • 西拉雅文史調查及潛力開發規劃案成果報告書,(由西拉雅風管處委託林清財進行規劃,2006年12月完成)。
  • 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申列世界遺產細部調查與全民學習計畫,(由臺南縣政府委託曾旭正進行調查,於2010年11月完成)。
  •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文化景觀細部調查計畫,(由嘉南農田水利會委託賴志彰進行調查,於2012年6月完成)。
Posted on 6 月 9,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客家電視台 曾宏智 高雄美濃報導

美農米、野蓮、白玉蘿蔔和橙蜜香番茄,這些按四季收成的美濃農產品,一直是許多消費者的最愛,而為了讓民眾也能了解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美濃農會8日舉辦了「夏耘-報米香」活動,透過玩水圳飄浮,參訪國定古蹟竹子門發電廠,實地了解水圳與農作的密切關係。

第一次利用大輪胎玩漂浮,每個人都覺得有些害怕,但只要身體浸泡到冰涼的圳水,大家又捨不得上岸了,這是美濃的獅山大圳,美濃有將近2000公頃的平原都是靠這條水圳灌溉,而看起來混濁的水圳,可是讓農作物豐收的大功臣。

遊客 李高松:「水很濁,因為沒有看到底,好像讓你感覺深不見底,一開始會讓你感到很害怕,但是一旦下水之後,你會覺得很開心。」

遊客 黃聖翔:「就很舒服的感覺,本來在上面熱熱的,可是這樣下去很涼、很爽。」

水玩過了,當然要了解水從哪裡來,原來學員下河體驗的獅山大圳,就是由竹子門發電廠,經由荖濃溪發電的尾水所提供,這座有100多年的國定古蹟,過去在日治時期,還提供高雄港築港的用電。

民眾 陳瓊華:「它整個是有相關連的,有部分的水是把它排掉,往這邊(獅山大圳)來,甚至有些水是發電用的,所以可以一水多用。」

美濃農會推廣股職員 劉立言:「去竹子門發電廠,是要讓遊客知道水圳是從那邊源起,從那邊開始,讓他們了解到水圳對水稻跟整個美濃的作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設計上面,會以水稻和水圳為主角。」

豐富的農特產和客家文化,讓美濃的農產品更有故事性,美濃農會以四季為主軸,邀請民眾到農業基地認識美濃,也期望更多人在享受食物的同時,對生產環境不再陌生。

進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