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12 月 29,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文/吳茂成(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
水圳不應只是灌溉的生產工具記憶,也是地區生活文化的水記憶,這是在地的知識,也是未來生活的想像。

時代發展,水圳灌溉生產功能逐漸消失,但是,地方生活存有的水記憶與知識,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必須從這部分來發現,來思考水圳對當代生活的重要性,這也是八八水災之後,我們在國土規劃上的重要思考點,不可迴避的轉捩點。

台灣第二屆水圳會議,在諸位守護河川的好友與社群凝聚下,順利在嘉義舉行,這是河川NGO團隊的行動與反思力量的展現。今年對話的議題更具多元性,從台灣水圳守護運動,談到日本的河川文化運動;從科技產業的排放水標準,到公部門河川資訊的公開化;從都市生活空間的圖層調查到地方集體記憶的形塑…我們面臨著問題的解構與解決的迫切性,同時也面對著願景的可實踐性的挑戰。

北台灣後圳溪研究者彭揚凱運用碑文、地圖、老照片及新聞文獻,對照於現代都計的生活觀,尋找後村圳的新生命,為都會型水圳的出路,開啟了一扇思考的窗,這扇窗給了公部門都計單位與學界在進行規畫時,重新看到將水圳納入思考的可能性。

地方是記憶的集合體,水圳更是常民生活的載體。因此,嘉義大溪厝研究者戴介三從集體記憶的形塑,來談一個與溪有關的村落文化的流失與再生,從常民生活去談村落發展的文化資源與社區發展困境。

水有其清時,也有其濁時,村落也是如此,人的一生更是如此。人的一生具有建構性,有因有果,有源有脈,因此,水圳的守護與再生,也是如此的。但,挑戰的困難,在於如河發現存在於水世界與人類世界的結構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要解構,就要從問題性、生成性去思考,才能看到清晰的未來,因此,我們要調查,要回觀,要對話,要批判,要行動,如此願景才會成為真實的生活。

彭揚凱今天介紹了他如何調查後村圳的方法,一開始收集圖資與套疊,第二步是針對土地使用與分區的調查,了解如何與水圳連結,找到連結點之後,再進行土地產權的調查,最後企圖整合公部門各項工程,找到水圳附近的公共建設案,進行遊說改變,例如污水下水道與水圳之間的關係。透過這樣的調查,彭先生發現了公部門分工的盲點,也因此,讓他找到學校改建與水圳再生的機會,企圖將學校附近的水圳重現,他認為,這是都計技術可以進行的改變。

戴介三則是從集體記憶的形塑,作用與被作用的觀點,進行地景地物地文的調查,了解人從何來,水從何去,村由何建,進一步發現了有趣的生活故事,激發出我們對地方未來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是從水圳來學習,是沿水圳來溯源,我們為何要有水圳呢?這麼一個簡單問題,也可以說是笨蛋問題,我們也許以為我們懂了,然而,我們檢視真實的生活空間─清淨的水圳在那裡時?我們不禁要懷疑─我們得了精神分裂症。

日本文化研究者戴開成從日本琵琶湖沿岸的「水與鄉」再造,反思社區與水的關係,鐵道取代了水道,水路就被遺忘了,當地婦女發起了守護河川運動,發起了琵琶湖會議,初步整治有了成果。另一則是近江八幡的故事,來自於民間的反思力量、一位藥商與一群居民,改變一條被遺忘、廢棄的水道,從髒亂之河,變成現代生活的親水之路,這位藥商賣的藥,一度還被政府封殺,幾年後,這位藥商自己當選市長。

這座城市居民的反思力量,不僅於整治河川,還深刻的批判內在與外在的生活文化與視野,他們覺得這樣的河川整治,只不過是排水溝式的整治,缺乏了文化。這樣的思考是問題性,也是生成性,而不是框架內的思想與經驗的複製。

他們開始探討文化之水的意義,思考水道為何如此呢?因而發起公共的對話與反思,最後他們發現公部門的職員缺乏文化的素養,未將文化性的思考融入於行政與施政的設計中。因此,他們制定水鄉景觀法,限制產業開發破壞景觀。這是從消極的河川整治,到積極的人與水的互動思考觀。這樣的反思令人敬佩,這是台灣要學習的。

我們不只是要有水,還要有文化。我們不能一直沉迷於河川整治的工程觀,設污水處理站,設抽水站,加高堤岸,疏浚河道…,而是要有文化觀,要有願景觀,要有互動觀。思想與行動更要有問題性與生成性。在這樣的互動觀下,戴開成也介紹了東京一位媽媽進行市區水圳古道的維護,最後成為生活的步道。

這都是民間的力量,參與公共政策的形塑,制止了公部門整治工程觀的迷思,因為整治工程觀迷思,到最後隔離了人與水的互動,讓人對水麻木了。誠如彭揚凱所說執政者有一種連任的欲望,我想,這種欲望導引政府機器必須不斷的建設的欲望,但是這種欲望不能是盲動的,而是要有理性的行動,否則就會淪為發情式的盲動。

台灣水圳的願景與困境,探究的是結構,探究的是生活與環境的想像,二天的時間,民間與公部門在此對話,希望透過對話,找到改革的出路。有感動才有行動,感性的力量才能讓我們激發更強大的行動,我們要將水圳守護運動,形成一種社會的公共對話議題,而不只是個人的,不只是非營利社團的,而是你我,也是全民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資料摘自:http://2009jmriver.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html

Posted on 12 月 29,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摘要9.28.2009陳界良/自由】苗栗農田水利會,在苗栗縣公館鄉以生態工法改造姊妹泉圳私礐圳與穿龍圳等水圳,營造天然的溪流環境,不僅景觀優美、環境宜人,經過生態調查後也發現水生、兩棲與魚蝦類等生物均明顯增加,展現生態工法的成果。

灌溉水圳,通常以鋼筋混凝土構築,具堅固、耐用等優點,但也因此嚴重破壞水圳自然生態。苗栗水利會近年在公館鄉內進行水圳生態工程,藉由砌石護岸、水路不封底,及營造急流、緩流深潭等溪流環境,提供生物棲息空間。

苗栗水利會目前已完成姊妹泉圳、穿龍圳、私礐圳、五谷崗圳等多處生態工程,並在岸邊進行綠美化,原本遭佔用、種菜,環境髒亂的水圳煥然一新,成為景致宜人的休憩空間,姊妹泉圳的緩流中喜見成群的魚類優游。

苗栗水利會去年委請台大生態工程中心、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等進行姊妹泉圳生態調查,結果發現,魚蝦蟹螺貝類從12科16種增加到13科19種,鳥類從11科12種增加到15科19種,且各種生物出現的數量也明顯增加。

苗栗水利會長洪東嶽說,生態工程改造的重點包括護岸表面孔隙化、界面透水化、材質自然化等,除看得到的景觀、自然生態外,也能增加水流滲入地層,涵養地下水源,促進水資源循環與儲存,這些都是看不到的好處。

洪東嶽說,公館鄉擁有許多特色產業,地方也積極發展黃金小鎮休閒農業,採用生態工法改造的水圳,周圍環境宜人,正可與發展休閒農業相結合。除公館鄉外,水利會也將陸續拓展到頭屋鄉的後龍幹線圳等水圳。  

苗栗農田水利會,民國88年剛開始進行綠美化時,計畫在後北幹支圳種植楊柳千棵,結果遭居民反對、抗爭,現今民眾看到生態工法展現的成果,紛紛要求進行水圳改造。但當時民眾觀念尚未改變,反對這項計畫,最後只種了50棵,相當可惜。

姊妹泉圳等經過生態工法改造後,呈現出來的成果改變了民眾的看法,苗栗水利會日前舉辦私礐圳生態體驗活動,吸引逾500名民眾扶老攜幼參加,見證老水圳的新風貌,也對水邊飛舞的蜻蜓、圳中優游的魚類驚喜不已。

若社區能認養水圳改造後的維護工作,將優先進行生態工程。生態工程可減少使用鋼筋混凝土,對節能減碳也有幫助,但必須配合當地的景觀與人文地理環境,才能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

資料來源: http://city.udn.com/56896/3634075?tpno=5&cate_no=0

Posted on 12 月 9, 2009 in 活動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生產安全的糧食、蔬果,需要潔淨的灌溉水,但由於工業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台灣的灌溉水正遭受到空前的威脅。你我生命之源的農村水圳如今是否依然唱著生之歌?

兩年來,地球公民協會考察高雄地區的灌溉水圳與農業生產環境,從最北的湖內到最南的林園,我們看到了灌溉水正遭受嚴重的污染威脅。

本課程將帶領學員實地探勘灌排水路,漫步農田、水圳,體驗台灣農村的美麗與哀愁,見證「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的困境,省思臺灣經濟奇蹟背後付出的代價。

同時,室內課程將深度探討:灌溉水在政策與法規面的相關課題及未來挑戰;農業生產環境與有機農業與區域農業發展的關係,期望本營隊帶領學員重新認識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並從中找到關懷與實踐的方向。

【主 辦】:財團法人台灣省文化基金會
【承 辦】:地球公民協會
【日 期】:2010年1月23日、24日(週六~週日,兩天)
【招生對象】:關心農田或河川水圳的NGO工作者、社會大眾、教師、高中以上之學生,名額:32人。

【課程特色】
1.實際走訪高雄地區四大灌溉水系(高屏溪水系之曹公新圳與後勁溪、阿公店水庫之岡山灌區、二仁溪水系之涵口圳)。
2.主題式現勘,以不同的角度探訪農村及工業生產環境。
3.課程進行方式以戶外實查、現地解說為主,結合室內演講與討論課程,並邀請不同領域專家學者面對面座談,提供學員價值思辨、對話交流之機會。

【收 費】
1.非會員(一般):報名費1200元。
2.非會員(學生):報名費800元(憑學生證)。
3.地球公民協會會員:報名費800元。
★報名費含兩天課程、遊覽車車資、旅遊平安保險費、研習講義、餐飲、點心等。
★全勤者,結業當天可獲頒結業證書。

【報 名】
1.報名:請於2010年1月6日前填寫報名表,e-mail至met.kh2007@msa.hinet.net(如三日內未收到報名確認回信,請向地球公民協會洽詢,電話:              07-556-1585       分機14 楊小姐)
2.繳費:收到本會寄發之email錄取通知後,請務必於五日內至郵局劃撥報名費,戶名:高雄市地球公民協會,帳號:42237379,請註明:報名「地球公民冬令營隊」。(逾期未繳費者,將取消報名,由候補之報名者遞補)
3.退費:1月13日前(含當日)取消報名者,可來電辦理退費,本會將扣除行政手續費100元,其餘全數退還。1月14日後(含1/14日),恕不退費。
4.報到:學員請記得攜帶健保卡、學生證(以學生身份報名者,請務必攜帶學生證以辦理報到)、水壺、防寒衣物、雨具、帽子、碗、筷、湯匙、湯杯、個人醫藥用品、筆記本。

營隊活動流程、報名表與簡章下載

資料載自:http://e-info.org.tw/node/49861

Posted on 12 月 9,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2009.12.08 02:50 am

「看!牆上倒吊上千隻蝙蝠,真是生態奇觀!」十多名台中縣白冷圳生態協會人員,昨天冒險進入九二一地震時受損的新社鄉白冷圳,水圳因長期通水人跡罕至,形成一處封閉環境,除有上千蝙蝠外,還有鐘乳石,讓人驚嘆。

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總幹事徐炳乾說,十年前,水圳因為九二一地震損壞,這次工作人員首次進入水圳勘查災情,意外發現裡面有蝙蝠和鐘乳石,「少了人為干擾,才能造就水圳豐富生態」。

「只能斷水兩小時,大家行動要快!」協會為了解水圳內的生態維護情形,昨天情商管理單位暫時斷水,讓協會人員入圳觀察。隧道裡伸手不見五指,又十分潮溼,參與人員穿雨衣、雨鞋全副武裝,拿著手電筒,從沉砂池爬進馬蹄型的水圳。
 
水圳內高度約有一點五公尺,大家怕碰到頭頂上的生物或石塊,半爬半走;進入約兩百公尺處,就看到蝙蝠棲息及鐘乳石等奇景。
「太神奇了,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蝙蝠!」首次參與的白冷圳協會祕書陳守賢說,一群褐色的葉鼻蝠倒掛在水圳上方,密密麻麻,偶有人走動發出聲音,一、兩隻蝙蝠受到驚嚇展翅飛起,翅長約四、五十公分。

十年前曾進入水圳的詹武←說:「數量好像比以前多很多了!」他估計至少上千隻,光在水圳入口處就聚集多隻,愈往裡面數量愈多。除了成為葉鼻蝠的棲地外,水圳上方也因長期滴水形成碳酸鈣的鐘乳石現象,一條條乳白色的垂落,讓人驚艷。

徐炳乾說,白冷圳是日據時代興建的重大水利工程,以虹吸管方式將大甲溪引至地勢較高的新社台地,通水至今已七十九年;多數時間水圳都處於滿水狀態,無人能靠近,也因為沒有干擾,才造就美麗的生態奇景。
 

台中縣白冷圳工作人員探勘通水圳路,發現圳內頂端倒吊著密密麻麻的葉鼻蝠。
圖/白冷圳協會提供

圳內也有美麗的鐘乳石景象
圖/白冷圳協會提供

轉載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295466.shtml

Posted on 12 月 8, 2009 in 活動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會議日期:98年12月8日(二)上午9:30~12:00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館3樓第二會議室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會聯合會、宜蘭農田水利會、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協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說明:本會議與會對象為全國農田水利會資訊人員,採邀請制,不對外開放報名
議程表:<<請參閱>>
活動照片:<<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