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8 月 18, 2013 in 新聞報導, 活動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中央日報 2013-8-16 林錫純報導

台東農田水利會關山水圳16日普渡,安排帶有神祕色彩的「跑水路」,因為這項習俗已在當地消失百年,連老農民也只是聽說。 台東農田水利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感謝玄天上帝庇祐,每條水圳會在農曆俗稱鬼月的7月舉辦水祭,由於關山大圳海拔最高,今年特別舉辦「跑水路」。

台東農田水利會邀請地方主官和掌管地方水利官員及農民等30名「引水者」,在水閘門打開後,跑在水流前面,高喊「通水了」,水圳旁的農民則敲鑼打鼓。 農田水利會長羅應鑑說,包括他在內70、80歲的老農沒人看過真正的「跑水路」,這個神秘的祭祀可能消失百年;當水圳開通時,「引水者」在前面跑給水追,相當危險。

鹿野鄉水利會資深蔡姓委員說,早年水圳開通,當水閘門打開時,水圳上必須有一個人跑給水追,這叫「跑水路」,用意是要引領「水神」水流的方向,避免日後氾濫,通常「跑水路」的「引水者」都是凶多吉少。因此「引水者」必須尋找自告奮勇者,蔡姓委員說,鹿野地區最後一位「引水者」是一名養女,她為了報答養父、養母和地方的照顧,自願跑水路,後來「有去無回」,遭大水吞噬。

相關報導:

 

Posted on 8 月 10, 2013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 2013/08/10 記者洪敬浤報導

中市西區千年茄苳老樹旁要興建28層高樓,地方擔心老樹生存有危機,昨中市千年茄苳守護聯盟提出文獻,懷疑工地內有早期水圳遺跡,要求市府挖掘研究。

文史工作者黃慶聲說,據中研院的資料,1904年台灣堡圖就發現中市後龍庄,即現在的千年茄苳周邊老樹旁有「水圳」痕跡,後來地勢墊高,「水圳」被埋在地底下;用古今地圖對照,確切位置可能在工地與巷道交叉口。

黃慶聲說,守護聯盟向文化局提出申請,希望將工地列為疑似遺址,避免遺址、文物在工地開挖後遭破壞;如果挖出水圳遺址,希望將老樹周邊申請為文化景觀,藉此保護老樹生長土地。

當地里長郭耀泉說,為保護老樹,該拆的(活動中心)就要拆;最好整片區域改成老樹主題公園,維護老樹生命與在地人文。山林書院負責人陳玉峰說,茄苳老樹是台中都會核心區,最珍貴的地方感情象徵,也是市中心民眾對生存空間的集體情感記憶。

中市文化資產中心主任張祐創說,市民提出疑似遺址申請,將請專家前往鑑定,若確有發現遺址可能性,將指定為「疑似遺址」,進一步挖掘研究。

全文網址:千年茄苳旁 疑有水圳遺跡 (Credit:聯合新聞網)

 

Posted on 8 月 2, 2013 in Uncategorized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龍潭三角林 探訪清朝水圳暗渠,記者楊孟立報導

 

龍潭鄉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最近在三角林地區,發現到清朝道光年間的灌溉水圳,昨天一群人探訪位於山洞內的暗渠,暗渠長度超過百公尺,初估三角林地區灌溉網路全盛期可能綿延超過1公里。

客庄文化普查員劉明珠日前從古文書上得知,清道光9年 (西元1829年),黃慶興墾號在現今龍潭鄉三角林地區開闢一小段水圳,後來因為要灌溉的土地面積太廣大、經費過於龐大,又召集了60墾戶,開闢成水圳網路,而這水圳又可分為明渠以及深藏在山洞內的暗渠。劉明珠說,該水圳明渠部分因為土地變遷,早已不見蹤影,可是位於山洞內宛如隧道一般的的暗渠,還有部分路段暢通,普查員也在民族路後段靠近冬瓜山彈藥庫的小路發現山洞入口。

劉明珠與其他3名普查員昨天全副武裝,摸黑進入山洞內探險。由於暗渠已多年未有人蹤,早已成為小型野生動物棲息地,舉目所望隧道頂端還棲息著數隻蝙蝠,即使被探照燈光直射也毫無反應,一點都不怕人。

普查員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內,用繩子緊緊繫在一起,僅憑微弱的探照燈光緩緩前進,粗估山洞內暗渠的部分就有超過百公尺,走到盡頭是水泥涵洞堵住路,而在涵洞後方就是明渠遺跡,研判水泥涵洞是在近數十年才封住洞口。

劉明珠說,水圳網路錯綜複雜,需要找到當年的水甲 (即護水人) 帶路,在多方訪尋後已經找到一位耆老,年幼時常跟著擔任水甲的父親沿水路走,如果老翁記憶還清晰,有機會將這條水圳網路重新繪製於文獻上。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