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10 月 26, 2014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新聞稿

位於士林區溪山里至善路三段71巷的半嶺聚落過去因半嶺水圳清澈的水源以及豐沛的水量,曾經擁有廣大面積的水梯田,但隨著水圳漏水、年久失修、農路陡峭危 險及人口外流、農地休耕等問題,農田風光不再。101年度大地工程處與當地農民討論後,開始進行百年水圳修繕,將活水注入已廢耕荒蕪之梯田。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同仁回憶初次踏勘時,當地耆老滔滔不絕地回想著士林區溪山里的半嶺聚落百年風華:「以前這邊都是水梯田啊!小時候我們都在這邊(水圳)摸蛤仔、抓草蝦,後來水漏掉了,我們就只好接管子,這邊差不多十甲田地都是靠這條水圳灌溉…」。
在完成工程後跟著耆老的腳步,從至善路三段71巷21弄入口處的「溪山百年古圳」告示牌開始,穿過聚落的紅磚屋後,發現一處農民洗滌的小廣場,除了有社 區婦女們昔日使用的洗衣池外,早期附近的農戶工作完後,會就近於此處沖洗一身的污泥,打理乾淨後,再步行回家。特別的是,這裡將早期農民的磨刀石留了下 來,雖然現在已有更好的磨刀機械,但這裡的農民依然於農忙後使用這塊磨刀石,這光滑的石面,反映了農民辛勞的印記。社區耆老指著一旁高大的朴仔樹告訴我 們,朴仔樹的果實是農村中孩子們的玩具,裝在自製的桂竹空氣唧筒可以玩樂一整個下午。
繼續前行,沿途可見老樹、梯田,約莫行走10分鐘後即可 見水圳步道,這裡水圳水溫全年維持在17至23度間,冬溫夏涼。若靜觀圳底,可見小魚、小蝦的浮雕石板,在引入水流後,貌似魚蝦在水中悠游,添增不少遊客 於步道間行走的趣味性。水圳因地制宜而設置不同的設施,包括閘門、局部加蓋等,特別的是保留原有大岩石,留下自然錯落的大石塊,讓魚蝦得以在孔隙之間隱 蔽、覓食等,讓水圳除了成為農民的灌溉水源,更讓自然生態延續,謀求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之間的平衡,目前已可於圳道中發現溪蝦、螃蟹棲息於 其中。
大地處坡地整治科長陳建帆說,水圳步道沿線會經過守護水圳的土地公廟,大地處採用延續過往脈絡更新棚架,且維持原有高度使路過或前往參 拜的民眾,須低頭頷首才能通過土地公廟前,保留先人對土地公的信仰與謙卑態度。規劃過程中不僅考量工程面,更兼顧生態系統的自然要求,恢復昔日「水圳」的 水耕灌溉水源,回復層層梯田水光倒影的絕世風華,讓原本存於當地耆老腦中的美麗回憶,得以再次重現在遊客眼前。
大地處長黃立遠強調,臺北市類似溪山里這樣還具有過去農村風貌的地方共有12處,都散落在山坡地上,在首都土地高度利用下更顯珍貴,大地工程處改善這些地區的環境,除了可以提供市民休閒遊憩的去處,更是結合人文及環境教育重要的一環。
半嶺聚落的愛水會張志仁理事長表示,士林區溪山里至善路三段71巷的「半嶺水圳步道」是一條較少人知的水圳路,在大地工程處完成營造後,在地農民恢復耕 作,對於未來充滿信心。要前往的民眾建議可於故宮站搭乘小19公車前往,在半嶺站下車,於望溪亭對面71巷21弄口進入,即可發現私房秘徑。

夕陽餘暉下的步道與水圳
夕陽餘暉下的步道與水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