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8 月 25, 2014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自由時報 2014-08-24 記者盧姮倩/台北報導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07340

夏日雖進入尾聲,但天氣依舊炎熱,北市大地處推薦「坪頂古圳步道」、「貴子坑步道」及「十八拐圳步道」三條具有百年歷史的古圳步道,皆擁有茂密林蔭、豐富生態及清涼水圳,不僅是消暑的好去處,還能體驗人文風情。

貴子坑步道旁貴子坑圳為百年前農民為取水灌溉所闢。(北市大地處提供)

大地處長黃立遠表示,北市有許多具百年歷史的古道及水圳,早期作為運輸、農業灌溉及飲水之用,隨著時代變遷,已轉型為休閒遊憩古圳步道,包括士林區「坪頂古圳步道」、北投區「貴子坑步道」及「十八拐圳步道」等。

坪頂古圳步道又稱溪平古道,總長一.三五公里,步道橫跨坪頂舊圳、坪頂新圳及登峰圳等三條百年水圳。北投區貴子坑步道,總長二.四公里,步道旁貴子坑圳則是百年前農民為取水灌溉所闢。

另外,十八拐圳步道則是蜿蜒曲折,水圳旁步道平緩宜行,兩旁農田風景充滿樸實農趣,能遠眺平原及群峰,也能了解圳路人文歷史及背景,成為市民親山新選擇。

Posted on 8 月 17, 2014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中國時報  2014年08月13日 記者 黃力勉 報導

走訪台東縣東河鄉尚德村,可以在水圳中摸蜆。(黃力勉攝)

 

位在東河鄉泰源盆地的尚德村,部落水圳在百年前修築後,至今仍終年水流不歇,部落民眾種植的水稻,全都仰賴水圳的流水維生,因此部落的阿公、阿嬤也組成水圳巡水隊,定期清除異物避免阻塞,如今水圳也成為部落深度旅遊的最好去處。

尚德的水圳長達3公里,在日治時代由當地居民一鑿一斧開闢建設,水流流過空中天橋、山壁懸崖,至今依然流水強勁,部落的長輩們每天要「巡水路」清除落葉,颱風過後則會部落總動員,移除頃倒樹木等,以維持水圳水流不歇。

尚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人鼎表示,尚德的水圳是部落種植稻米的重要水源,部落的白米也全都以日曬乾燥,並以健康陽光米品牌自行銷售,是部落重要的農業經濟,因此水圳的流水,維繫著部落民眾的生計。

他說,部落的水圳巡水隊每天都要巡視水圳,萬一水流被堵塞,巡水隊還會被罰錢,長長的水圳也能看到歷史修築的痕跡,從早期部分水路以水泥涵管為主,之後才以大型塑膠管整建。

尚德村目前也正在推廣部落深度旅遊,由陳人鼎親自帶領,透過水圳的走訪,體驗沿途的豐富生態及優美風景,還能在水圳中摸蜆,看到溪蝦快速游過。

另外,部落阿美族的伊娜(阿嬤),還會為遊客準備阿美族風味餐,讓遊客能體驗最在地的風土民情。(中國時報)

Posted on 8 月 17, 2014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中國時報  2014年08月14日 記者 黃力勉 報導

排水溝變水圳 武陵綠色隧道好好玩(中國時報)

「有流水的綠色隧道,感覺又更不一樣了!」鹿野鄉武陵綠色隧道兩旁的排水溝,近來流水不斷,原本的排水溝變成水圳,讓遊客也駐足停留。永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中勳指出,流動的水帶來生命力,也讓綠色隧道環境氛圍升級。

武陵綠色隧道是日治時代興建的省道,在台9線改道後,綠色隧道的用路人銳減,不過在永安社區發展協會不斷的努力下,近年來推展2626市集,並以農村再生計畫,讓綠色隧道逐漸成為遊客慢活、散步的好去處。

廖中勳指出,武陵綠色隧道是日治時代的道路典範,10米的路寬、兩旁廣植樹木,路旁的排水土溝等特色,都沿襲超過80年不變,不過沿途有眾多的灌溉溝渠,讓他們也希望可以在排水溝中引入活水,帶動溝渠的生命力。

廖中勳說,水圳水源來自鹿寮溪,也是附近農田重要的灌溉用水,在充滿流水的道路兩旁舉辦市集,將別有一番風味,周六舉辦的市集中,還有潑水活動,邀請遊客一同歡慶水圳完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