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3 月 30,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卑南大圳是台東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整個台東平原,除了灌溉防洪功能,水利會利用當地石材,闢建水利公園,美景加上生態,讓卑南大圳連續兩年獲得優良農建工程的表揚,來到卑南大圳公園裡,心情真的能放的很輕鬆,美麗的荷花池,建材全都是來自卑南溪石材,在地的佈置讓遊客也很驚豔。 

沿著灌溉溝渠興建的景觀,也很有農村風味,七尺高的水車,把河水導入生態池中,滋養裡頭的原生動植物,另一頭小水車不只是景觀設計,更有排除淤泥的功能,最特殊的是這一處原本要荒廢的引水道,如今保留成生態池,遇到乾旱季節更是復育水生動物的重要場所,沿途的步道涼亭,全都是台電蘭嶼和綠島拔除的電桿,上頭還保留台電的標記,環保加上生態,卑南大圳公園真的達成生產,生態和生活三生的目標。 

卑南大圳是台東最大水利工程,灌溉台東平原,從進水口還可以發現成群的魚,看的出水質清澈程度,台東水利會把這塊原本荒蕪的土地,改建成美麗公園,不只吸引遊客,更帶動附近農產品產銷價格,達到多贏的目的。 

結合週邊的利吉惡地和小黃山風景區,卑南大圳現在己經是台東重點觀光景點之一,更連獲兩年水利工程優良農建獎的肯定,也讓農業水利設施和景觀生態結合,做出最好的示範。 

09803294520901l

 

2009/03/29  報導記者:劉麟祥 
轉載自http://www.ttv.com.tw/098/03/0980329/09803294520901L.htm

Posted on 3 月 30,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卑南大圳堪稱台東最大的水利工程,從岩灣引卑南溪溪水,流灌整個台東平原,經過今日的台東新站、永樂里(豐年機場附近),到利嘉溪北岸豐源堤防的之本農場,全長9公里餘,共有13條平行的支線,全圳系呈現「排梳型」的分布結構,是一條水利兼具防洪功能的灌溉溝渠。

卑南大圳最早建於明治31年(1898),為日人所建,經歷多次更修,在當時卑南鄉屬於特別行政區,漢人禁止進入開墾,直到昭和11年(1936)日人為求軍糧補給再次整修,昭和16年竣工,水圳規模擴大,才有大批漢人移入,建立聚落。 有鑑於該處水利用地面積廣闊,且位於台東著名之小黃山及利吉惡地地形之最佳管景點上,基於維護台東好山好水之理念,任其荒煙漫草一片相當可惜,毅然決然著手整理及修建,特別是加強綠美化及休憩設施。於是在配合景觀及考量生態多樣性的理念下,著手規劃設計本綠美化工程。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大圳旁綠帶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生態池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大圳旁綠帶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生態池

轉載自:http://www.ttia.gov.tw/water_page_benan_02.php

Posted on 3 月 27,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張齡方No Comments »
作者(職稱): 陳鳳麗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
發布日期: 星期二, 2009, 三月 17

花了2年時間編修的「南投農田水利會志」,16日公開發表,以1016頁紀錄百年來烏溪水系的灌溉歷史,其中最特別的把百餘年的水利歷史先以「大事紀」條列式紀錄,連發生過的天災都有記載。

昨日發表一開始,由於會志的審查委員之一洪敏麟教授,前日發生車禍,經開刀後人還未清醒,水利會長洪國浩等一起為洪敏麟祈禱,祈祝他早日康復。

該本會志由精通南投史的逢甲大學教授陳哲三,帶領國立台灣師大副教授楊秉煌、南開科技大學副教授張永禎、逢甲大學講師張志相、台灣文獻館研究員林文龍等人,以1年6個月完成編修,經審查委員提意見,再花半年時間修改才完成。

條列式記載百年來大事

該會志分成地理、灌溉、人物等十多個篇幅,其中「地理篇」由楊秉煌負責編篡,該部分就烏溪水系地質、地形、氣候等詳細分類介紹,頗具學術研究價值。陳哲三強調,會誌在民國85年首度編篡出版,因921大地震水系和水圳改變很多而重修,重修過程中,因找到新證據而修正,而無法找到正確答案,有多種說法史料就所有說法並陳。

會長洪國浩則對會志的「大事紀」頗為推崇,因它以條列式的方式,將烏溪水系從清朝至今的開闢及天災等大事簡明扼要記載,不只可看到烏溪水系的百年灌溉史,更可了解百年來發生過的天災。

黃春帆、李春盛 鑿水圳功臣 

開鑿水圳是台灣農業發達的最大功臣,烏溪水系物產豐富即拜水圳多灌溉便利之賜,而在「南投農田水利會志」中特別為文介紹黃春帆和李春盛2大功臣,2人不只鑿水圳更捐地興學,帶動地方人文教育。

最近滯美不歸的黃芳彥醫師,是媒體追尋的主角,草屯鎮老一輩的鎮民則因他而勾起對其祖父黃春帆的記憶。黃春帆晚清同治9年出生,在草屯鎮土城里以樟腦業務致富,富甲一方。

黃春帆曾建議治台的日本政府抽取烏溪水進行灌溉,但未獲採用,卻讓台中州政府展開土城地區實地調查,後來他募款開鑿龍泉圳,經4年完工,灌溉面積近千公頃,施工後每一公頃農田收益增加1.2倍。而他後來還倡設草鞋墩公學校土城分校,讓「路東」地區的小朋友不會因雨季阻斷上學路。

該會志另也推介李春盛,這名在清光緒年間出生的士紳,曾是草鞋墩公學校的教員,並擔任興建草鞋墩公學校校舍的建築委員長。後來募款興築北投新圳,該水圳灌溉了2000多公頃的不毛之地。他的兒子李國楨後來成為南投縣第1、2屆縣長。

270年水利軌跡 南投水利會志重現歷史長廊

[摘自中央社2009-03-16]林恆立報導

921大地震後進行重修的「南投農田水利會志」,今天問世發表,全書80多萬字,記錄清代以來270年間的水利發展軌跡、自然與人文變化,可提供民眾探究中部地區水利史的參考。

南投農田水利會指出,水利會於民國85年間曾出版「台灣省南投農田水利會會誌」,後因考量中部歷經921大地震與桃芝颱風等天災地變的破壞,以及社會結構變動、水利工作不斷變遷,加上原會志倉促付梓,內容未能周全,會長洪國浩於是決定重修。

水利會表示,重修工作聘請台灣省政府顧問簡榮聰及逢甲大學教授陳哲三擔任續修編審委員,同時延攬學術專業人才協助編纂,包括由國立師範大學助理教授楊秉煌負負地理篇、南開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主任張永楨副教授主導灌溉、工程、營運及水利與產業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張志相講師負責水利與人文篇,人物篇則由台灣文獻館研究員林文龍擔綱。

水利會並聘請東海大學教授洪敏麟、台中教育大學教授蔡志展擔任審查委員,並由台灣古文書學會理事長梁志忠、台中縣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郭雙富等提供珍藏古文書作為研究,最後由草屯籍書畫家李轂摩為會志書名揮毫。

歷經多年的訪查、修編,「南投農田水利會志」近日大功告成,水利會於今天舉行發表會,由洪國浩主持,包括陳哲三、簡榮聰、梁志忠等都與會,說明修志經過及研究成果。

洪國浩表示,南投農田水利會轄區涵蓋南投、台中、彰化3縣等部分鄉鎮,服務面積1萬2000餘公頃,會志從清代以至民國95年12月止,共記錄270年的水利發展軌跡,總計80多萬字,是探究台灣中部農田水利史值得參考的文獻。

Posted on 3 月 23,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本文轉載自 2009/03/10 中央社 劉嘉泰報導

  花蓮水利會為讓年輕民眾瞭解早期的農村水圳文化,特地在吉安鄉重建4座水車;吉安鄉長田智宣表示,早期農村使用水車引水耕作,現在水車融入田園景觀已成為休閒據點。

  花蓮水利會為重現農村水圳文化,在吉安鄉境內重建 4座水車,因造型特殊備受一般民眾的喜愛,近來逐漸成為休閒遊憩的據點,吸引不少民眾前往觀賞拍照留念。

  花蓮水利會長蔡運煌指出,早期農村時代,水車在居民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具有灌溉農田的重要功能,還為婦女引流水洗滌衣物,也是村中小孩戲水的據點。

  他說,時代進步後,水車被淘汰,農村景觀缺了一角,水利會重建水車後,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族群來認識水車在農村中的特殊意涵。

  吉安鄉以前是水圳連結的區塊,農村為引水耕作普遍使用水車,田智宣盼水車重建後,能讓年輕人瞭解早期農村引水耕作的辛苦,水車現在雖然已不承擔實用功能,但卻能融入田園景觀,讓吉安觀光休閒風貌更加多元化。

  花蓮水利會興建的這4座水車分別位於花蓮監獄後方、吉安苗圃旁、忘愁亭和初英生態公園,每座水車都配合鄰近景觀而有不同的設計和造型。

Posted on 3 月 6, 2009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09803054594202i

(本文轉載自 2009/03/05 台視全球資訊網  曾如成報導)

  水圳隧道竟然冒出溫泉!南投能高大圳的引水隧道,最近湧出兩處天然炭酸溫泉,水溫達攝氏50度,南投農田水利會如獲至寶,最近將湧泉加裝開關閥,同時沿隧道裝接5公里多的保溫管路,直送惠蓀林場,未來將為南投縣再添一處泡湯去處。

  走進黑漆漆的水圳隧道,在微弱的手電筒照射下,打開開關,溫泉水立刻撲痴噗嗤地冒出來。 南投農田水利會前一陣勘查九仙溪附近的能高大圳隧道路,沒想到在取水口附近的溪床發現有溫泉露頭,而且水色湛藍、清澈見底,馬上成為施工人員的私房露天泡湯聖地,脫下衣服,輕鬆地躺在露天溫泉池裡,享受難得的優閒時光,由於圳路隧道內的溫泉共有兩處,湧出口相距還不到2公尺,水量豐沛,水利會於是接了五公里多的管路到惠蓀林場 水利會如獲至寶,未來將興建溫泉區,讓民眾都能享受露天泡湯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