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1 月 27, 2011 in 新聞報導 by 廖泫銘No Comments »

文章引用來源:大愛電視台

提到台灣早期水利設施,有句話說:南曹公、北瑠公,指的是南有曹公圳,北有瑠公圳。清朝時期由郭錫瑠集眾開闢的瑠公圳,是台北盆地灌溉的重要水源。今天「尋水圳 話桑田 」專題報導,透過今昔對比,從不同角度,帶您從工事經驗傳承,看沒有機械工具的年代,瑠公圳的智慧與技術。在水資源的開發維護中,體認愛水惜水,恆久不變的思維。
    從西元1740年郭錫瑠集眾動工開鑿水圳開始,瑠公圳到今天已經有271年的歷史。現在所說的瑠公圳水利系統是集結了大坪林圳、瑠公圳、霧裡薛圳以及日治時期台北盆地大大小小十二個埤塘的總稱。台北盆地密布的溝渠埤塘,正是瑠公圳水利系統基本的水路結構。隨著灌溉需求消失,水塘風光已看不到,但這一條條的圳埤水脈,曾經潤澤了乾涸的土地,也滋養了先民的心靈。
    距今兩百多年以前,台北盆地逐漸開發。對當時渡海來台的先民而言,台北盆地密布的溝渠埤塘,便是他們安家開墾所依賴的源頭活水。見證台北開發史的瑠公圳,大部分也沿著這些自然溝渠埤塘建置。
    瑠公農田水利會 林濟民 總幹事:「漢人他因為水稻文化,所以漢人來台北,因為開墾的時候,就是從比較靠近水,基隆河、淡水河河邊開始。因為台北盆地這個本來就比較低窪,兩條水系都有一些商業用途,有一些商船要通過,所以最多只能用那個水車,人力的水車。但是那個能夠灌溉引水的範圍也不大。瑠公這個人就是為了水,找水所以找到新店。」
    清乾隆年間,西元1740年,郭錫瑠父子為灌溉興雅庄也就是今天台北松山一帶農田,找到新店溪上游水源著手開圳,期間大坪林五庄接手開鑿,由青潭到景美溪南岸的圳道稱大坪林圳,和郭氏父子打造碧潭到台北市的圳路,同屬瑠公圳水利系統。但今天我們所說的瑠公圳水利系統,則是日治時期又整合了霧裡薛圳,及當時大大小小共十二個埤塘的總稱。
    霧裡薛就是景美溪,清雍正年間即建造的霧裡薛圳是台北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老舊地圖上我們仍可以找到當年台北盆地水鄉澤國的記憶。
    自然步道協會 蔡燕珠 老師:「先民他很聰明,他就會在山凹的地方,他會利用天然的地形做水陂。郭錫瑠先生他來這個興雅庄這裡開墾,事實上他是引這個柴頭埤的水。但是因為這個柴頭埤的水量不穩,然後慢慢得又比較小,所以他才會想要再開發比較大的水源。現在的瑠公國中,事實上他就是中陂,然後把他填平。松山商職這裡就是永春陂。這裡是蝴蝶陂,這個蝴蝶陂他算是比較小,就是在那個以前那個市立療養院附近。」
    最早的「陂」字,今天多已被「埤」所取代。陂與埤指的是灌溉用的蓄水池或水塘。昔日的埤塘隨著灌溉需求的消失,波光嵐影已看不到。但這一條條的圳埤水脈,曾經潤澤了乾涸的土地,滋養了先民的心靈。
    瑠公農田水利會 林濟民 總幹事:「瑠公圳當然它開圳最主要是在灌溉作用,但是它對台北最主要的影響應該它提供了台北市的民生用水。甚至於到民國四十年左右,有一部分的人還是在用瑠公圳的水當做民生用水。因為瑠公圳開圳以後,整個台北市用水非常方便。所以整個台北市人口一直增加,當然這就是早期台北市人口越來越多一大原因。」
    水到渠成讓人有了落腳安居的地方,瑠公圳埤塘與圳道相交錯,使潺潺流水以灌溉、飲用、洗滌等多樣型式,豐富了先民的生活,也為台北創造出不同的人文風情和城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