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簡報)

Thursday, July 7th, 2022

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陳耀昌醫師《獅頭花》小說敘述,清代1875年,從安徽渡台的6500名淮軍,因沈葆楨開山撫番政策,進剿屏東獅頭社的原住民,淮軍戰死病故1918人,人數為3成,分葬鳳山縣城北門外的武洛塘山1194具,枋寮北勢寮769具。枋寮的白軍營尚有淮軍墓塚遺址,但鳳山昭忠祠及淮軍義地(墓地)已無遺跡,僅留下清代文獻、伊能嘉矩紀錄,及國立臺灣博物館保存的敕建鳳山昭忠祠石碑。

本研究先從1904年台灣堡圖,發現武洛塘山有一條山溝可能是清代文獻所述的圍溝,區隔清代義塚(公墓)及淮軍義地(軍人公墓)。接著申請武洛塘山附近的舊地籍圖及土地謄本,從日治時期的地目變更,及清代昭忠祠產權移轉至台南慈惠院的紀錄,找到清代祠丁佃田、義塚、淮軍墓地、昭忠祠的位置線索。進而從枋寮白軍營的挖掘資料,研判鳳山淮軍墓塚面向西方,為淮軍的家鄉安徽。武洛塘山附近有四座萬應公廟,及一座1917年改修鐵道用地的無緣墓碑,可能存放淮軍遺骨嗎?

2022年7月2日及3日,鳳山社區大學舉辦鳳山學論壇,議題為墓葬及文化資產保存。廖德宗以「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為題,講述透過歷史地圖以及地籍資料比對,進行北門外的昭忠祠位置及墓地的考證,完成清代鳳山新城空間復原的最後一塊拼圖,並與專家學者研討保存方式。下午帶領論壇與會者,進行武洛塘山、昭忠祠舊址的踏查,期待政府和民間共同保存武洛塘山及淮軍文化資產。

廖德宗講述淮鳳山淮軍鳳昭忠祠及義地考證(鳳山學論壇2022.7.3)

郭吉清分享淮軍義塚骨骸移置推測位置(鳳山學論壇2022.7.3)

鳳山北門外武洛塘山踏查(鳳山學論壇2022.7.3)

鳳山淮軍昭忠祠舊址踏查(鳳山學論壇2022.7.3)

下載: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簡報)鳳山學論壇20220703.pdf

1955年台南桂子山日環食觀測

Wednesday, March 23rd, 2022

撰文/許哲明(居住於臺中市,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監事,長期投入於測繪、地圖史相關研究)

日環食觀測與大地測量

天文學上,稱一天體光線被另一天體光線所遮蔽之現象,稱「蝕」;而星體(恆星或行星)被月球所掩,則稱「月掩星」(occultation)。「日蝕」,在本質上就是月掩星的現象,即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太陽被月球所遮蔽。日全蝕(total solar eclipse),指當太陽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陽圓盤被黑色的月球陰影遮蓋。日環蝕(annular solar eclipse),指日蝕發生時太陽的中心部分黑暗,邊緣仍然明亮,形成光環;這是因為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但是距離地球較遠,不能完全遮住太陽而形成的。

聯勤測量學校校史(1961年版)記載1955年6月20日日全蝕及當年12月14日日環蝕,美國測量專家來台與我國合作在台南桂子山設站作日蝕觀測,以供大地測量研究之用;測量學校由當時現任副校長尹鍾奇上校率領教職員參加觀測,於兩次合作,均獲圓滿成果。聯勤測量處所發行的國軍測量史(1961年版)則記載1955年12月14日,測量處及測量學校協同紐約美國地理協會(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AGS)*1在台設站,觀測日蝕。此外,根據中央日報及中央社報導(參閱圖1〜3),1955年12月14日聯勤測量處暨測量學校和美國地理協會合作組成「中美聯合日環食觀測隊」,在台南的桂子山(29m)設置一「日蝕站」,因台南恰是日環食帶中心,桂子山為最高點,又靠海邊,最利天體儀(天文望遠鏡)架設。由於選點佳,當時最後觀測成果相當不錯,透過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拍攝,借由電視傳送至世界各地,頗獲高評。

圖1 當年中央日報報導之剪報(1955/12/15)

圖2 中美日環食觀測隊在桂子山工作情形(中央社) 1955/12/14

圖3 中美專家學者交換觀測日環蝕意見(中央社) 1955/12/14

這段塵封的測繪外史,提到「中美聯合日環食觀測隊」,即是當年美國地理協會人員自美來台,我國派出聯勤測量學校與聯勤測量隊等人員協助觀測,並校正經緯度,現地仍留有當時校對的三角點(如圖4),是臺灣極為罕見的天文觀測三角點,台美合作觀測日環食的地點就是在桂子山上的涼亭前(如圖5)。

圖4 校正經緯度的三角點。由聯勤測量隊協助設置。

圖5 桂子山上的涼亭,後來被加蓋成為房間。當年觀測日環食就在其之前(出處:《水交社記憶》)。

當年服務於聯勤測量隊的黃紀彥先生(聯勤測量學校正19期,1951年7月于花蓮畢業),曾參與工作,回憶說:「1955年8月主辦台南市桂子山日環蝕觀測站之選定,大地經緯度連測,觀測台搭建等工作。12月5日參加中美合作台南市桂子山日環蝕觀測工作。」。早年聯勤測量學校在日蝕觀測及計算研究相當有投入,參閱圖6,所以在1955年台南桂子山日環食觀測工作上,能夠充分的參與。

圖6 聯勤測量學校學生運用天體儀觀測日蝕

桂子山位於何處?

桂子山,位處於1955年日環食中心線,加上西邊是海岸,是最有利的觀測位置。據文獻記載,於「明朝永曆19(1665),陳永華在承天府正南方建先師廟,以桂子山為案山」另外清乾隆32(1767)的「乾隆臺灣輿圖」,在大南門城外面畫有貴子山” (參閱圖7);此處形狀類似一個倒覆的淺盤,俗稱”魁斗山”,原有三峰(魁子山貴子山鬼子山),形似筆架,故又稱為”筆架山”,在明、清時代為墳墓區,是台南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墓葬區,所以也稱”鬼仔山”,日後予以美化,改稱”桂子山”(閩南話,同前文獻載)(參閱圖8〜10)

圖7 桂子山_明清時代地圖

圖8 桂子山_日治初期地圖

圖9 桂子山_日治中期地圖

圖10 桂子山_日治後期地圖

日治後期,因臨近台南飛機場,水交社*2一帶建了日本海軍航空隊宿舍,桂子山上蓋有涼亭(參閱前圖5),其下建一鋼筋水泥房的電話總機室,負責軍眷及軍方電話之通訊、轉接。到了近代,筆架山因都市開發而被剷除了約2/3,從此蓋滿了住宅,山的面積與範圍漸漸縮小只剩桂子山。(參閱圖11〜13)

圖11 桂子山_1950年代以後地圖

圖12 桂子山_1980年代以後地圖

圖13 桂子山_近期衛星地圖–水交社文化園區(2019/12/25正式開幕)

日治時期陸地測量部進行全島測量時,在台南設唯一的一等三角點,點名取為”魁斗山”(成果表參閱圖14),到了1979年台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時,一等三角點「魁斗山」已遺失,另於西南方約170m增設了三等「桂子山三角點」。(成果表參閱圖15)

圖14 日治「魁斗山」一等三角點成果表

圖15 檢測新增「桂子山」三等三角點成果表

註釋:

  1. 聯勤測量學校校史載錄的寫法「美國紐約地理協會」,當年新聞報導也是如此寫法;按目前標準稱謂「美國地理學會」(AGS),1851年於紐約市成立。
  2. 水交社,係於明治9年(1876年)3月21日創立,為日本海軍將校們聯誼社團,乃引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故。隨日本海軍航空隊的駐防台灣,如馬公、左營、台南等地,都設有「水交社」。1941年日本海軍航空隊進駐台南飛行場時,在魁斗山一帶興建了日軍眷舍,而將「水交社」移植過來,且沿用至今。由於此處具有相當文史遺跡,歷經墓葬區時期(1642*3〜1941)、日本海軍航空隊宿舍時期(1941〜1945)、我國眷村時期(1945〜2006)等,展現有不同地景風貌與都市發展景觀;因而成立「水交社文化園區」,於2019年12月25日正式開幕。
  3. 截至目前在水交社一帶發掘出的古墓,最早一座是「曾振暘墓碑」,其上銘刻”明崇禎15年”,即是西元1642年。

參考文獻

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時空變遷

Tuesday, February 8th, 2022

鰲鼓濕地為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日治初期屬蔦松堡鰲皷庄;日治中期改稱東石庄鰲鼓大字)沿海的濕地,位為於北港溪出海口南側,原本為天然河口沙灘地;日治中後期,隨著嘉南大圳闢建,日人將當地(小地名稱為「四股」)開墾為「鰲鼓農場」從事農耕。。

1904年「臺灣堡圖」呈現泥沙淤積形成之荒地及天然沙洲。

1926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顯示嘉南大圳灌溉及排水路已經延伸到這區域

1944年「美軍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顯示鰲鼓農場已經修築環狀提防,並初具規模。

1960年代政府陸續在西部海岸地區推動海埔新生地開發計畫,其中1962年9月成立的嘉義海埔地墾殖處選在嘉義鰲鼓農場以西圍堤造陸,闢築約10公里的海提將北港溪與六腳大排的泥質灘地圍住,後改隸屬於台灣糖業公司嘉義總廠,稱為東石農場,是全台規模最大海埔新生地,海埔地以西,隔一水道與外傘頂洲相望。

1962年臺灣西海岸海埔地地形圖

1966年「Corona衛星影像」顯示正在鰲鼓農場南北兩側修築向西延伸之海提

1966年「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

原本海埔墾殖地規劃用於種植甘蔗,但因土地鹽化而無法種植,1978年嘗試轉型畜牧業,但仍未為達經濟效益,後來長年閒置不用。鰲鼓農場部份地區因地層下陷,大雨過後,魚塭及舊有農地形成天然的蓄水池,久而久之,這些水塘濕地之棲地,越來越多候鳥與留鳥棲身及停留於此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與鳥類棲息地,成為「鰲鼓濕地」;1990年代曾經有移轉作為工業區使用的構想(如:鰲股工業區、八輕等開發案),但隨著保育意識抬頭,嘉義縣政府於2008年將此地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為「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2012年11月24日設置「鰲鼓濕地森林園區」(隸屬嘉義林區管理處管轄;應該是林務局管轄最低海拔的森林園區)。

1985年「二萬五千分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顯示圍堤範圍內尚稱為「臺糖海埔墾殖地」;修築糖業鐵路抵達「鰲鼓農場」。

1994年二萬五千分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二版)已經改稱「臺糖東石農場」

2005年「福衛二號衛星影像(NSPO)」

2021年「Google衛星影像」可以觀察到外傘頂洲也越來越靠近鰲鼓濕地的現象。

百年前打狗港的外海量水標

Tuesday, December 7th, 2021

撰文/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圖1 建於1901年的打狗港外海量水標(2021年9月拍攝)

圖2打狗港量水標位置略圖(1901年)

旗津海岸公園靠近旗後山的礁岩邊,有一個類似崗哨的建物,鋼筋水泥特別堅固,面海的牆壁無窗戶,建物中間是深井,明顯不是崗哨。經爬梳《臺灣總督府檔案》「川上技師提出打狗港調查報文」(1906年)及現地踏查,原來它是1901年9月總督府為調查打狗港潮位而設置的外海量水標。

1899年,台灣總督府決定開發打狗港,1900年5月先在哨船頭街的內海,設置內海量水標;1901年9月,再於旗後山海岸礁石上,設置外海量水標,比較打狗港內海及外海的潮位差。到了1903年,日本陸軍測量部在內海量水標附近,新設打狗驗潮場,因此拆除了內海量水標。在高雄港哨船頭港口安檢所碼頭,還可看到打狗驗潮場的石垣遺跡。

日治時期的量水標,相當於現代的潮位站,在岸邊蓋一座堅固建物,中間設一個井,井內設置一浮標,連接潮位計,以量取浮標的海面水位。2020年,具測量背景的作者,不意間發現此遺跡,找出這段文史,實在幸運。

現今的外海量水標,歷經一百二十年風浪拍打,底座仍然堅固,但壁體的混凝土已剝落,部分鋼筋裸露,急需指定權責單位進行保護及修繕,不僅見證高雄港開發的歷史,也對百年前工程界前輩致敬。

打狗港外海量水標的發現紀錄,發表於《海洋高雄第53期》電子期刊(2021年12月):http://kcmb.nkust.edu.tw/doe-web/#/main/books/detail/110

U-2照片中所見的臺南市及臺東池上周邊地景

Thursday, November 18th, 2021

1965年8月24日飛行員吳載熙執行C455C任務(主要是針對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分進行高空照相偵察作業),在起飛途中經過臺灣中央山脈南端時,短暫開啟B相機,進行全角度模式(即輪流以V、L1~3及R1~3等7個角度進行拍攝)拍攝,系列照片中有一幅左側高傾角L3照片(編號:C455C-0008)拍攝到臺東池上、三仙台,一幅右側高傾角R3照片(編號:C455C-0013)則拍攝到臺南市區周邊,左右兩張照片所拍攝到的地景在地面上東西兩地相距約150公里,亦可以瞭解當時U-2偵察機所配置的B相機光學攝影能力。

照片編號C455C-0008,近景是花東縱谷-卑南溪,遠處則視海岸山脈、三仙台(影像典藏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圖檔大小:29.1MB

C455C-0008照片局部放大,可以詳細看到臺東池上周邊地景,包括大坡池。

照片編號C455C-0013,近景是臺灣西南惡地地形、遠處則是臺南市區周邊(影像典藏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圖檔大小:26MB

C455C-0013照片局部放大,可以詳細看到臺南市區周邊地景,包括台南機場、安平。

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

Tuesday, November 2nd, 2021

撰文/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摘要

最近因公視電視劇斯卡羅大戲、獅頭花小說、及清代恆春半島三大戰役等書籍出版,引起文史團體追尋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2021年因鐵路地下化工程,辦理武洛塘山附近公墓的遷葬,經文史團體查訪墓塚,發現鳳山博愛路北側柴頭埤公墓有清代、日治、戰後的民間墓塚,但未見淮軍墓碑,且發現新興製糖株式會社1917年改修鐵道用地的「無緣墓合葬」墓碑,並整理出北門外的武洛塘山附近,有四座有應公廟。本文要考證的是淮軍昭忠祠是現在那一個位置?淮軍義地的所在範圍?那座有應公廟可能存放淮軍遺骨?

這些清代時期的昭忠祠及墓塚位置,已無法僅靠文獻或口述歷史做解謎。本研究從日治地籍圖、登記資料著手,考證淮軍昭忠祠及淮軍墓地的位置。

一、清代的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

1874年(同治13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軍出兵攻打恆春半島,清廷派沈葆楨來台主持防務,10月經外交斡旋,清廷付款,日軍退兵。接著沈葆楨推動開山撫番政策,台灣南路從鳳山縣城派軍前往琅嶠地區撫番,但與原住民衝突,1875年爆發獅頭社事件,淮軍進剿獅頭山,戰事持續3個月,淮軍感染瘴癘病故者超過千人。1876年7月提督唐定奎籌款,在鳳山縣新城(今鳳山區)外北門外、武洛塘山南側,購置土地以興建昭忠祠及祠東的淮軍義地。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昭忠祠為頭門三間、享堂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迎門照壁一座、祠東祠丁住房三間。而祠堂東側的義地,內計一百九十一塚,共葬勇柩一千一百四十九具,義地外圍環繞著圍溝及竹樹,同時購置北門外武洛塘山腳田園十三契,除祠塚佃房圍溝外,餘田園四十六坵,撥歸祠丁佃種(可稱祠丁佃田)。這樣的空間描述,指1876年的淮軍昭忠祠(相當於忠烈祠)及祠東義地(淮軍墓地),是相連在一起的,原先都是武洛塘山腳的田園,並未使用到武洛塘山的義塚(屬於民間公墓,當時魚鱗疊葬,已無隙地)。墓園外圍挖掘山溝用以排水,種刺竹作隔離,維持軍人公墓的莊嚴性,並利於祠丁的維護管理。

二、日治時期的文獻

(一)1900年伊能嘉矩的記載

1900年伊能嘉矩南台灣踏查,記載8月9日午後,至鳳山城北門外,參拜淮軍昭忠祠,日記提到所見的祠宇「雖遭受兵燹之災,仍可看到舊時規模」,並見到祠壁上的敕建鳳山昭忠祠碑。淮軍昭忠祠於1876年竣工,由官方編制的祠丁守護,理論上在1900年應保存完好。但據伊能嘉矩1900年所述,淮軍昭忠祠,因戰亂被焚燒破壞,而這期間鳳山新城的戰亂事件,當屬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第二師團攻打鳳山新城的戰事。

(二)1904年台灣堡圖上的武洛塘山

1904年台灣堡圖上,標示武洛塘是鳳山新城北門與外北門之間的聚落。縣城東北側的埤塘為武洛塘(亦稱柴頭埤),北側墓地的小丘為武洛塘山,山南土地的地目為田及墓地,並無昭忠祠的祠符號。

清代圳道部分,武洛塘山南側的田地由牛潮埔圳灌溉為水田,山坡地則是旱田。而特別的是,台灣堡圖上的武洛塘山南麓,有一條山溝,區隔墓地及田地,因無水圳源頭,是人為山溝。這條地圖上的山溝,是否為解謎的線索?

圖1 台灣堡圖(1904年)的武洛塘山附近地形圖

(三)1907年鳳山至九曲堂縱貫鐵路

日治時期武洛塘山的地形改變,起於1907年鳳山至九曲堂縱貫鐵路開通,設立鳳山驛,鐵路工程所挖取武洛塘山的土石,就近填在武洛塘的埤塘。1935年,日本人在外濠溝南側、武洛塘填土的土地,興建鳳山神社。

(四)1909年及1917年新興製糖之糖鐵路線

1909年6月,陳中和經營的新興製糖株式會社的糖鐵路線(五分車鐵道),從鳳山站通車至林園。這條路線,武洛塘山的南側,是博愛路南側的弧形路線。1909年8月陳中和向總督府補辦官有地放領(拂下),申請牛潮埔487-4、493-4番地作為糖鐵用地,均是墓地。

1917年,海軍省在小竹上里山仔頂庄設立無線電信所,新興製糖的糖鐵路線被迫改道,移往無線電信所的西南側,而原先武洛塘山南側的路線,也同時從博愛路南側的大弧線,遷改至博愛路北側的直線。改線之後,1918年,新興製糖路線增加了電信所站,並顯示在1928年地形圖。

圖2 新興製糖社線1917年改道前後的路線圖

三、解讀日治地籍圖及登記資料

圖3 1962年牛潮埔段地籍圖

(一)日治地籍圖的線索
日治初期武洛塘山南側土地,屬於牛潮埔庄。筆者先至鳳山地政務所申請早期日治地籍圖的影印,但原圖分割線過多、圖面不清,難以運用,因此再請中研院GIS中心支援典藏的1952年及1962年的牛潮埔段地籍圖。而1962年牛潮埔段地籍圖(比例尺四千八百分一),顯示大範圍的土地分布,及1907年縱貫鐵路,與1909年、1917年新興製糖的糖鐵路線。

武洛塘山與外濠溝之間大塊土地,從鳳松路往東算起,土地番號為494(田)、493(墓)、492(田)、491(田)、481(田)、487(墓)等,這些百年前的地籍線,雖經分割及地目變更,仍保留在現代數值地籍圖上。透過地理資訊製圖專業,確可回復日治初期的地籍線位置,並套繪至現代地圖上。

(二) 解讀土地登記簿的線索
494番地第一次登記為1905年,面積5.1甲,地目為田。這片土地是武洛塘山腳的唯一田園,1985年改朝換代之後,大清政府官有財產皆由總督府接收,再由台南廳將昭忠祠之公共資產,登記給台南慈惠院(位於台南聖公廟街),作為社會救助事業的資產。且1903年地籍測量時,淮軍昭忠祠已無建物,故整塊昭忠祠土地及佃田的地目為田。

494-1番地位於武洛塘山南麓的,屬於平地,坵塊約略四方,在縱貫鐵路及外濠溝之間,研判是淮軍昭忠祠的基地。理由如下: (1)494-1東側凸出一塊方形土地,面積約85坪,剛好是屋三間祠丁住房的空間。(2)494-1南側有一大排水溝,屬於人造設施,可將昭忠祠內的雨水排到外濠溝。(3)在1903年測量時,研判昭忠祠的圍牆及排水溝仍可辨識,因此成為地籍界線。東側凸出一塊方形土地,剛好是屋三間祠丁住房的空間,而基地南側有一大排水溝,屬於人造設施,可將昭忠祠內的雨水排到外濠溝。

這塊清代的淮軍昭忠祠基地,約是博愛路的寶光聖堂、法元寺、法元寺東側五間透天厝,並含博愛路的路面。研判昭忠祠坐南朝北,迎門照壁與頭門,約在法元寺(創立於1962年)前側的博愛路上,享堂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約是法元寺的基地。

494-2番地是台南慈惠院的佃田,面積為0.4甲,在外北門的道路旁。台帳資料顯示自1935年開始,佃田逐漸變更建地。戰後,產權移轉給為高雄救濟院。現有一間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萬應公廟,稱作昭忠祠萬應公,小廟後方有突起小塚,研判是日治時期收容的淮軍遺骨的地方。

493番地是一塊清代的大墓地,原先面積約9甲,研判分割之後,北側493是武洛塘山義塚,南側493-1、491-3是淮軍墓地。理由如下(1)淮軍墓地位於昭忠祠東側,即493-1、491-3番地。(2)研判1903年第一次測量,淮軍墓地與武洛塘山義塚(公墓)相接,兩者地目為墓、產權為國庫,因此合併測為一筆墓地。(3)1904年台灣堡圖,493番地的北側墓地、南側田地,兩者交界是一個ㄟ字形山溝,最南邊有竹林,與淮軍墓地的圍溝及竹樹相符。

淮軍墓地經計算約3甲,埋葬墓塚191塚,棺木1149具,平均一個墓塚可用46坪土地,墓葬密度不高,也有可能是墓塚集中在墓園中間,周圍是綠地。清代淮軍墓地的範圍,位於博愛路與外濠溝之間,為經武路至博愛路447巷之間的住宅區土地。而博愛路447巷為清代圍溝,現為住宅區的既成道路。

民興路的萬應公媽廟(建於1968年),位於493番地的清代義塚範圍,不在淮軍墓地內,祭祀的無主孤墳遺骨,應以附近公墓為主,淮軍遺骨的機率不大。

492番地原先是一塊田,面積1.0396甲,1936年第一次登記,所有者為國庫,1937年土地移轉給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土地的萬福廟,新建於1995年,其內另存有一間萬應祠(建於1951年)的小廟,而前身是收容附近無主骸骨的場所,廟碑上記載稱為「靈庵」,就在清代圍溝旁。從地緣因素,萬福廟內的萬應祠小廟,最靠近493-1淮軍墓地及1909年新興製糖的糖鐵土地,研判從日治的糖鐵路線,到戰後的開闢博愛路、經武路,及1960-1980年代建商挖到遺骨骸,大部分應祭祀在萬應祠小廟內。

481番地是一塊私有地,地目為旱田,面積0.2甲,業主為公業趙德,管理人是牛潮埔庄的趙乞丐。該筆旱地因不易耕種,也成為墓地。是鳳仁路鳳山清潔隊(成立於1973年)保養場的用地,內有一間萬姓祠小廟,當僅放附近挖出的遺骨。

487番地亦為清代義塚,現今博愛路北側的柴頭埤公墓,及博愛路南側鳳大餐廳附近,均在487番地的義塚範圍內。柴頭埤公墓發現的清代、日治、近代的墓碑,及1917年改修鐵道用地的無緣者墓碑,均屬清代義塚範圍。而1917年糖鐵用地,經過493番地的淮軍墓地,因此無緣墓碑下方是合葬淮軍與民眾骸骨的墓塚。

四、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
本研究以Google Earth軟體為工具,先在舊地籍圖上研判位置,再套繪至準確數值地籍圖上。2021年10月研判的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圖如下。

4 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圖
(說明: 昭忠祠及祠丁住房位於494-1番地,祠丁佃田位於494及494-2番地,淮軍墓地位於493-1、493-3、493-4番地,義塚為493、487番地。底圖為Google衛星影像,廖德宗2021年10月製作。)

五、結語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製作鳳山新城立體模型時,當時因找不到淮軍昭忠祠的土地紀錄,無法考證淮軍昭忠祠位置及建物格局。但因昭忠祠為清代重要設施,因此當時專家學者決定,做一個示意的官方建物,置於武洛塘山南側,面向外濠溝。經筆者2021年10月考證,淮軍昭忠祠應調整至法元寺與前側博愛路的位置,迎門照壁與頭門在博愛路上,享堂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在法元寺的基地位置。昭忠祠坐南朝北,略朝東北。而淮軍墓地位於博愛路與外濠溝之間,為經武路至博愛路447巷之間的住宅區土地。

圖5 鳳儀書院鳳山新城立體模型的昭忠祠
(說明: 2014年模型的淮軍昭忠祠是示意位置,經2021年10月考證應調整至紅框位置,淮軍義地在昭忠祠東側平地。)

清代的淮軍義地,內計191塚,共葬棺木1149具,因此當時製作了191塊淮軍墓碑。多年來,文史工作者現地找不到淮軍墓碑,那這些墓碑哪裡去了?而武洛塘山眾多的萬應公廟,傳說有淮軍遺骨者,研判挖掘者見過淮軍墓碑。那1876年(光緒2年)打造的淮軍墓碑是那種石材及形式呢? 是否還有墓碑埋在地下? 淮軍義地是否還有未擾動地層或小公園,可作透地雷達探測或考古挖掘? 有興趣者,可續作探索。

下載: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研究論文2021年10月.pdf
下載: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圖2021年10月.pdf

浙江省蕭山縣各鄉鎮關係圖

Tuesday, October 12th, 2021

民國時期蕭山縣位於浙江省北部、錢塘江南岸,與杭州一江之隔,今日則屬杭州市轄下蕭山區;民國25年蕭山縣政府清丈處針對轄下各鄉鎮測繪大比例尺地圖(比例尺介於五千分之一至二萬分之一),共計192幅,詳細記錄了民國時期蕭山縣各區之地形地貌、小地名、行政區劃邊界等信息,是十分寶貴的歷史地理圖資,可以作為調查古跡遺址的重要參考資料,例如:明清蕭山古城墻、浙東運河、蕭紹海塘等線性遺產,以及市區內的里弄街道,都能借助這些地圖進行細部調查與保護工作。

該批地圖目前由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代管(典藏編號:map_moi1_33014~33205),都可以從「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中瀏覽。

蕭山縣第一區河南鎮地圖(比例尺:五千分一),記錄縣政府、蕭山古城墻及衖弄名稱

蕭山縣第一區塘村鄉地圖(比例尺:一萬分一),記錄當時鐵路、水路及運河河道

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的製作歷程紀實

Tuesday, September 28th, 2021

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一、桃子園地名由來

清代打狗山的西北側海岸有一桃子園聚落,地名有三種說法,一為山坡盛產桃子、桃樹,故稱為桃子園。二為受陶淵明桃花源記影響,依山傍海,與世隔離,如同世外桃源。三為此地在《康熙台灣輿圖》的果樹像楊桃樹,可能是楊桃園,而耆老也說聚落有種楊桃。清代時期此地為桃子園庄,居民以捕魚及砍材為生。而文字的「仔」與「子」相通,兩者均是正確用字。

圖1《康熙台灣輿圖》(1699-1704年)的桃子園

二、從尋根活動到繪製聚落地圖

1939年,日本海軍興築左營軍港,作為南進基地,因此桃子園居民被迫遷村,帶著聚落守護神保生大帝神像,分別遷到左營新庄子及鼓山內惟,並於戰後興建新庄子青雲宮及內惟青雲宮。後來新庄子及內惟經歷繁榮時期,生活穩定,於是桃子園移民於1999年、2001年、2010年、2011年,向軍方申請回到桃子園進香或尋根活動,筆者雖不是桃子園子弟,受邀參與2011年11月活動,來到耆老記憶中的青雲宮舊址,現地全無舊聚落的遺跡,感觸耆老懷鄉的感情。

後來接續的耆老訪談活動,老輩擔心子孫會忘記了桃子園故鄉的故事,青壯輩除了舉辦耆老說故事、老照片收集、繪畫活動之外,還能作什麼事? 當時筆者提議繪製一張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標示桃子園聚落的全部住戶位置及人名,這樣子孫就知道阿公以前住的位置了。

三、聚落地圖的繪製過程

在2011年,國內的日治地籍圖及登記資料簿尚未公開,透過服務於地政局的桃子園子弟協調,取得楠梓地政事務所保存的1903年鳳山廳興隆內里桃子園庄圖(縮尺為千百二分一),那是分幅掃描的日治地籍圖掃描檔案。由於桃子園庄位在邊陲海邊,1903年第一次地籍圖測量之後,地籍線很少分割,圖面乾淨,是一份凍結在1939年遷村前的地籍原圖。2011年,楠梓地政事務也提供全部桃子園庄的土地登記簿影本。那樣製圖的素材(圖形及屬性資料)就齊全了。繪製過程如下。

第一項工作是將地籍圖的影像檔,作各分幅的切圖,再作接圖。做法是用影像軟體將掃描檔轉正向北、切去圖框,然後將分幅地籍圖拼接成一張聚落地圖的底圖。然後以大型印表機,作大圖輸出,作為工作底圖。此外,因需對日治地籍圖作位置定位,以便畫上新的道路,因此採用Google Earth軟體作影像檔及數值地籍圖shp檔的套圖,再藉由後期的地圖資訊,在日治地籍圖上畫上軍用道路的位置線。

圖2 1903年桃子園庄地籍圖(來源:楠梓地政事務所)

第二項工作為裝訂日治土地登記簿影本,翻閱每一筆番地的土地標示及業主權,紀錄有產權的地主姓名,土地移轉過程,各家族住在哪一筆番地上,各旱田(畑)、雜地是誰家的土地。並研判耆老所說的青雲宮、廟庭、小學、土地公廟、碾米場、店仔、古井、大榕樹等地標,可能在哪一個地方?

圖3 日治時期的土地登記簿

第三項工作為閱讀桃子園聚落相關文獻,收集各姓家譜,並作耆老訪談。先從文獻中,瞭解桃子園聚落有九大姓氏家族,分別為陳、林、李、許、鐘、王、顏、盧、黃等,還有非屬於九大姓的家族,如馬、蔣姓等,哪些人是住在哪一個番地上。當進行耆老訪談時,需帶著工作底圖,將耆老敘述的土地位置,進行地籍圖的位置連結,並多次推敲,才能定案。

第四項工作為以CorelDRAW軟體進行聚落位置圖的地號、姓名、地標的標註。在日治地籍圖的空白空間上,標註各番地的住戶的全部姓名或主要姓名,並標註社頭、社尾,及廟宇、學校、派出所、店仔(柑仔店)、古井、誰家的園仔、中學生露營地等。

圖4 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的部分畫面

第五項工作為以Coledraw軟體作圖面的整飭,圖面空白處增加老照片影像,加上圖名說明等。最後產製出圖檔,送給印刷廠印製300份紙圖,分送新庄子及內惟的青雲宮及各家族

圖5 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的全貌

四、結語

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由廖德宗2011年11月策畫及製圖,協同者為內惟的黃進雄先生,新庄子的馬哲賢先生及黃慶德里長,並由內惟青雲宮、新庄子青雲宮協辦。從圖籍收集、繪製底圖、耆老訪談、製圖、校正、到2012年3月完成印刷,歷時共五個月。這是屬於桃子園居民共同的創作,將聚落居民的故鄉記憶,繪製在一張準確的日治地籍圖上,成為珍貴的聚落地圖。當完成之後,耆老們看到印刷地圖,是感動及激動的心情;也有居民激動的說,現在才瞭解長輩說故事的場景及親戚居住的位置。

筆者在2012年期間,當時工作業務忙碌,係利用工作空檔,一人單獨完成製圖工作,之後也未作完整紀錄。近年,散居各地的桃子園子弟,期待能再印製此聚落地圖。因此將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JPG檔公開,大家自行下載列印或作文史使用。地圖內容若有發現錯誤或未被列入的家族或姓名,可提供資訊給筆者,作為後續修訂再版的參考。

此地圖的製作雖已近十年,藉由當時的活動照片及檔案,仍可清晰回顧歷程及紀實。也感謝楠梓地政事務所典藏的檔案,才能完成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

 

桃子園庄聚落位置圖JPG檔(14MB) 連結下載

Natural Scale Indicator

Tuesday, September 14th, 2021

比例尺(Scale)是地圖的基本要素之一,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數字、文字及圖解(或稱線段)比例尺;其中,圖解(或稱線段)比例尺英文稱作Scale bars,在傳統紙張地圖應用時,使用者可以搭配直尺或圓規來量測出圖面上的地理距離;然而,要將Scale bars轉換成文字或數字表達時,特別坐標參考系統是非公制(例如:英制、經緯度),需要費時計算。因此,早年地圖出版商就會提供一種「Natural Scale Indicator」透明膠片,透過套疊「Scale bars」及「Natural Scale Indicator」相互比對,就可以快速地換算出該地圖比例尺數值。

Rod Library, University of Norther Iowa製作一個教學影片,說明「Natural Scale Indicator使用方式。

蘭州原子能工廠

Sunday, August 22nd, 2021

「黑貓中隊」前隊長王太佑於1963年3月28日駕駛U-2高空偵察機前往蘭州執行高空偵查任務(任務編號:GRC114),藉由偵照成果在蘭州市區西側(今甘肅省蘭州市東川鎮)發現到一個原子能工廠,廠區內有長條形之巨型廠房1棟、其他廠房15棟、圓形攪拌池2個並建有通往蘭州市區的鐵路,即今日中核蘭州鈾濃縮公司(504廠)。此事促成時任國防部部長蔣經國應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之邀訪美,與白宮和中情局商討對應方案。

U-2航照影像所拍攝到的蘭州近郊原子能工廠

 

今日衛星影像(BingMap)所拍攝到的中核蘭州鈾濃縮公司(504廠)

 

甘肅省蘭州市東川鎮所在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