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台灣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簡介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明治31年(1898年)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開始進行土地調查事業,測量臺灣全島平地部份的土地,完成確定地籍、查估生產額、製作地籍圖等工作。1900年8月於臺中公園砲台山設置三角測量原點(主三等三角點89號),展開台灣史上第一次的三角測量,並於臺灣各地埋設三角點標石(俗稱地籍三角點或府點),成果計有:主要三等三角點209顆、次要三等三角點901顆,圖根點(又稱四等三角點)2,859顆(台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 1905),前後短短僅用三年時間完成。

1904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三角測量圖(引用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迅速測得的三角點成果,精確度上僅達軍方(陸地測量部)三等三角點精度,三角圖根點則僅為四等三角點精度,俗稱為地籍三角點或府點;因此,「陸地測量部」於大正3年(1914)至大正14年(1925)重新實施更正式、更詳細的三角測量,全國埋設一等至三等三角點標石共約1,176顆(俗稱「陸測三角點」),並於大正10年(1921)到昭和3年(1928)陸續完成臺灣二萬五千分一及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測製。為了將地籍三角點納入新的坐標系統解算(陸地測量部將臺灣測量原點改到臺灣地理中心南投埔里虎子山),在大正10年(1921)至大正14年(1925)進行臺灣二、三、四等三角點連絡測量,也就是將「地籍三角點」及「陸測三角點」混合在一起進行測量觀測。

中央研究院與國防部合作進行「歷史地圖數化典藏合作專案」(廣惠專案),在典藏資料中發現上述大正年間台灣三角點(連絡)測量的成果表,共計49冊(清單如表1)全數已完成數位化;每一冊包括成果表封面、三角網圖、三角點索引表及三角點成果表,以下就以大正十年度測量手千葉忠二所完成「台灣三、四等三角(連絡)測量成果表」為例,分別介紹這些資料內容。

表1 台灣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清單

「成果表封面」上記載成果表交付日期、測量實施年份、冊數及冊號、測量人員姓名及冠字(每一位人員都會給予一個漢字的「冠字」,從測量手簿或三角網圖上的冠字,就知道該三角點是由誰負責測量;地籍三角點成果上也使用這個方式)。

成果表封面

每一冊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都附有一幅「三角網圖」,將測量範圍內的「陸測一、二、三等三角點」及「地籍三、四等三角點」所在位置標示出來,使用不同符號代表不同等級,並加註冠字標號及測站名稱,也透過三角點之間的連線,說明與週邊三角點的關係(包括:可視狀況及觀測方向等測量資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圖上有一段連續紅點(編號9531~9547)連接的紅線,則是記錄水準觀測點位置及觀測順序。

三、四等三角網圖

「三角點索引表」上羅列所有三角點的等級、冠字標號、測站名稱及頁數,方便使用者快速查閱。

「三角點索引表」

「三角點成果表」則是彙整測量成果,第一部份內容包括:三角點的等級、名稱、經度緯度坐標、地籍XY坐標、標高等資訊,接下來則是記錄該三角點可以通視到週邊其他三角點各點之平均角方向、觀測角方向、距離之對數等數值,作為之後檢算或檢測三角點坐標之運用。

「三角點成果表」

這一批「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為日治時期測量人員三角點測量手簿成果彙整表,內容詳細記載測繪人員、三角點位置及觀測成果等資訊,後續可以作為研究臺灣地圖測繪史的第一手史料,也可以提供地球科學家重新解算數據來研究長時期廣域板塊運動速率;當然,登山愛好者也可以用來按圖索驥找尋臺灣早期的三角點基石。

下載:大正年間台灣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清單.pdf

下載:大正年間台灣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各冊封面.pdf

下載:大正年間台灣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各冊三角網圖.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