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研院 ∥ 人社中心 ∥ 繁體中文 ∥ English
撰文/許哲明 (軍備局生製中心第401廠測繪榮譽顧問、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監事)
筆者曾於2016年11月於地圖會刊《地圖》第25&26期發表「早期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測繪之探討」一文,及後續彙整提報「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舊版之演進」,總結早期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各圖組之製作概況(1921〜1980年)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本製圖中,五Ο年代主要是CMS L25-92*1圖組(256幅),之後採UTM後變更為L892圖組(256幅),六Ο年至七Ο年代前半主要是L892圖組(304幅)。
雖五萬分之一新圖幅[經差15’x緯差15’]L7001自56年度(1966/7〜1967/6)起已開始測製俗稱老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此圖組是採立製實測圖,然二萬五千分之一L892仍維持舊圖幅〔經差7´30”x緯差5´〕修測更新中;直到65年度(1975/7〜1976/6)起,內政部開始測製發行五千分之一及一萬分之一像片基本圖七年計劃(65至71年度,1975/7~1982/6)時,聯勤第401廠運用此項圖資逐年編製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也就是新圖幅〔經差7´30”x緯差7´30”〕L8001自67年度(1977/7〜1978/6)起編印發行。另L7001由新圖幅老五萬分之一地形圖(78幅)也跨進新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即運用L8001圖資來縮編製印之圖組,自69年度(1979/7〜1980/6)至71年度(1979/7〜1982/6)編印發行,計90幅。
小結,台灣地區地形圖系列圖組採立製實測製印,二萬五千分之一L25-92(1948~1952年,256幅)及L892(1944~1971年,304幅),並未涵蓋全臺*2,中央地區部分尚是缺圖(85幅);而五萬分之一CMS L50-92(1950~1955年,114幅)、L792(1944~1966年,110幅)及L7001老五萬(1967~1980年,78幅)等,則是有涵蓋到全臺。
自65至68年度(1975/7〜1979/6)內政部委聯勤總部測量署全面辦理台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地形圖產製發展為採用五千分之一及一萬分之一像片基本圖標稿縮小編纂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275幅),再縮小編纂五萬分之一地形圖(90幅),此系列是均有涵蓋到全臺區域。
新圖幅《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L8001第一版(275幅),是從67年度(1977/7〜1978/6)起開始編印。到何時全數製印完成?按前表顯示的是69年度(1979/7〜1980/6);但像片基本圖第一版是到71年度(〜1982/6)才全數製印完成,故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要運用之,也是72年度(〜1983/6)之後的事。查閱當年生產計畫可窺知一二,推知應該是到75年度(〜1986/6)才全數編製發行完成;76年度(1986/7〜)起第二輪新圖幅L8001製印生產,全採修測繪印。*3
74年度(1984/7〜1985/6)起,內政部委聯勤第401廠編印經建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至78年度(1988/7〜1989/6),全數261幅(20幅、62幅、62幅、62幅、55幅)。經建版圖組是與繪印軍用新圖幅L8001第二輪同步執行的。接續自79年度(1989/7〜1990/6)至80年度(1990/7〜1991/6),內政部(發行)也是委聯勤第401廠編印經建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一版,79幅(39幅、40幅);同樣是與軍用版L7001(90幅)同步執行的。
軍用版與經建版所表現的地理現況應該是一樣的,地圖製作方式與規格大多是一致;數學基礎*4也是,唯方格網(含標註)軍用版是UTM6°,經建版是TM2°;尺度比,軍用版是0.9996,經建版是0.9999。另圖式表現中,最大差異是道路之分級,軍用版是按路寬,經建版是按行政等級,其餘各式大多均相同。
84年度(1994/7〜1995/6)*5起,因應虎子山基準(GRS-67)轉換成WGS-84基準(GRS-80),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上標註雙方格網,即原GRS-67 UTM方格網(按原圖式表現)外,以紫色短線加印GRS-80 UTM方格網於圖幅邊上;圖組號由L7001變更為L7031(紅光下可閱讀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即此L7031第一版是GRS-67附加WGS-84坐標系統;至92年度時,第二、三版圖則已大多轉換為WGS-84坐標系統了*6(僅北部18幅尚未)。至於二萬五千分之一圖L8001,也產製雙註方格網之圖(紅光下可閱讀),但未更換圖組編碼,即沒有L8031圖組。
自93年度*7(2004/1〜2004/12)起,軍用新一代圖資開始產製,係因應時代需求,GPS之普遍運用,修編原L7031系列地形圖時,平面基準採全球性的WGS-84基準,參考橢球體為GRS-80,坐標系為WGS-84 UTM方格網,此稱新一代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組編碼為L7032*8。而二萬五千分之一圖也是同步採用WGS-84坐標系統,即新一代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組編碼也更換為L8032,一直沿用至今。
總結,大比例尺地形圖製作一般採用:一、實測成圖:平面測量法或航空測量法繪製。二、編纂成圖:採用更大比例尺地圖(五千分之一、一萬分之一像片基本圖)標稿縮編繪製成圖。台灣地區地形圖系列圖組:一、早期是二萬分之一(實測)、二萬五千分之一(實測)、五萬分之一(實測)à十萬分之一(編纂)、二十萬分之一(編纂)。二、後來發展為五千分之一、一萬分之一(像片基本圖)à二萬五千分之一(編纂)à五萬分之一(編纂)à十萬分之一(編纂)à二十五萬分之一(編纂)。其分水嶺在65年度(〜1976/6)起,開始台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及像片基本圖產製。而台灣地區地形圖系列圖組發展主軸是《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其是當代主要基本圖,且是我國軍方與友軍之圖資交換之主題;故有美規的L792、L7001、L7031、L7032等圖組號之設定。至於《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就沒有那麼複雜了,67年度(〜1978/6)由舊圖幅L892,轉進到新圖幅L8001;而經建版於74年度(〜1985/6)至78年度(〜1989/6)也隨之產出。84年度(〜1995/6)推進到「紅光下可閱讀」,圖組號仍是L8001;直到93年度(〜2004/12)起產製新一代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組號才改為L8032。
歷年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各圖組之製作概況*9,彙整如下表:
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按歷年生產規範指標,如圖幅、數學基礎(參考橢球體)等,其產製演進可概括分為四代:舊圖幅為第一、二代;新圖幅(GRS-67)自67至87年度為第三代,1997台灣大地基準(Taiwan Datum 1997, TWD97)公告後,自88年度起,採WGS-84(GRS-80),即跨入第四代,如下表所示:
註釋
本文中的圖組號之編碼簡介:CMS L25-92所指,CMS_聯勤總部測量處,區域代字L_東南亞諸國,比例尺代碼25_1/25,000,副區域代碼92_臺灣。CMS L50-92所指,比例尺代碼50_1/50,000。L792所指,比例尺代碼7_1/50,000。L892所指,比例尺代碼8_1/25,000。L7001所指,副區域代碼0_中國(臺灣),順序碼01。L8001所指,中國(臺灣)1/25,000地形圖圖組。另L7031(紅光下可閱讀)、L8001(紅光下可閱讀)、L7032、L8032所指,順序碼31、32。
2.廣惠專案中編碼B-3592-0062-47(343幅,實際幅數251幅)及B-3592-0062-48(303幅,缺「新店」幅),合計有646幅檔次(1955〜1969年),涵蓋L892圖組304幅,版次計有一至四個,均有;其中「虎井嶼」、「湖西」、「屈瓜嶼」等幅有4個版次。「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平臺4/13第七項《二萬五千分一臺灣省圖》所鋪設者,當是L892圖組304幅(1955〜1969年)。
3.聯勤第401廠廠史第四〜六輯載錄:新圖幅《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L8001編印(縮編、調繪),67年度50幅、68年度70幅、69年度33幅(另繪印47幅)、71年度16幅、73年度15幅、74年度19幅(另繪印10幅)、75年度72幅(另繪印8幅);76年度繪印57幅、77年度繪印60幅、78年度繪印60幅、79年度繪印60幅、80年度繪印58幅、81年度繪印53幅、82年度繪印55幅、83年度繪印55幅。〔67〜75年度是第一輪編印生產;76年度起修測繪印,屬第二輪製印生產。〕
內政部於1984年7月起至1989年6月(74〜78年度),委第401廠製作經建第一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261幅)。當年正執行軍用版繪印新圖幅第二輪時,同時製作經建版。經查軍用1/25,000地形圖「三叉山」幅第一版,係74年度才編纂(1984年下半年,取25幅1/10,000像片基本圖標稿)、製印發行,接續75年度再編修繪印第二版;此時,經建第一版「三叉山」幅也是在75年度製印發行。接續76年度再編修繪印軍用第三版。
4.軍用版地形圖製作之數學基礎:虎子山大地基準TWD67
▲平面基準:虎子山三角點。▲高程基準:自基隆平均海水面起算。▲投影:橫麥卡托投影。▲參考橢球體:1967年大地參考系統(GRS-67)。▲坐標系:六度分帶UTM方格網(50帶、51帶)。
經建版地形圖製作之數學基礎:虎子山大地基準TWD67
▲平面基準:虎子山三角點。▲高程基準:自基隆平均海水面起算。▲投影:橫麥卡托投影。▲參考橢球體:GRS-67。▲坐標系:二度分帶TM方格網。
5.第401廠於84年度起建立數值法編印系統,將二萬五千分之一及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數化及編修完成後,存入資料庫,分別建有「影像檔」及「向量檔」,可供各種加值應用。這也是傳統製圖進階到數位化製圖的轉接年度。
6.1998年6月4日「內政部衛星定位測量成果供應要點」生效,並訂定新的國家坐標系統,命名為1997台灣大地基準(Taiwan Datum 1997, TWD97)。參考橢圓體為1980年大地參考系統(GRS-80),採世界大地坐標系統(World Geodetic System, WGS84)。新產製的各式地圖資料逐漸由區域性的虎子山大地基準(TWD67),轉換為全球性的TWD97大地基準。故第401廠自88年度起,各尺度地形圖逐幅改編轉換為WGS84坐標系統。經建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第四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三版,自2003年起也是建製在WGS84坐標系統之下。
7.民國89年(2000年)以後,政府的會計年度與一般日曆年度相同,皆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並以該年度的中華民國紀元為年度名稱。即89年度是 2000/1〜2000/12。
8.如註釋6.所述,L7031及L8001(紅光下可閱讀)在88年度起,即已在執行坐標系統轉換(區域性基準è全球性基準),唯到93年度起才正式變更圖組號為L7032及L8032;且將施政計畫原一輪迴五年產製,改為三年一輪迴。
9.「廣惠專案-歷史地圖數化典藏合作」之歷史地圖時間節(終)點訂在1966年,蠻可惜的!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平臺上,L892張貼的是1957〜1969年圖資;往後則是經建第一版(1984〜1989年)圖資了。這中間缺了L892後續至1976年間修測圖資,及重點一筆是新圖幅L8001第一版(1977〜1985年,275幅)。至於新圖幅L7001老五萬(1967~1980年,78幅)在廣惠專案中有納藏大部分了(B-3692-0062-44,72幅,1970~1973年),還算能補足這一空檔,唯此筆尚未掛上「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平臺。總言之,「廣惠專案」歷史地圖時間節(終)點若能訂在1985年,則相關臺灣大尺度地形圖圖資典藏將是很圓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