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地形圖演進中探尋「嘉明湖」

撰文/許哲明 (軍備局生製中心第401廠測繪榮譽顧問、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監事)

在臺灣總督府1/50,000《臺灣蕃地地形圖》(1909-1916年)在三叉山附件仍是未詳細測繪的空白區域。1930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等同臺灣省林務局)森林調查隊吉井隆成一行的探險調查隊登上新康山,在翻越連理山之後下到打訓社,再由庫庫斯溪方面首登南雙頭山及雲峰(3,564m),繼而越過拉庫音溪源頭首登三叉山及向陽山,途中於4月4日在三叉山東南面發現「三叉池」(吉井隆成,1936)*1,即今日的嘉明湖*2

1/50,000《臺灣蕃地地形圖》(殖民地測繪系統)係1909至1916年由日本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和蕃務本署共同承辦,繪製完成68幅。臺灣日日新報社公開發行(1923-1924年)。本幅(紅圈處)三叉山附近地形尚未測繪。
這張是三叉(原語haisazan或shinubeshi)山旁邊的”三叉池”,由吉井隆成於1930年4月4日拍攝勘查三叉山和向陽山後,標註”shinubeshi池“,發表在《臺灣山岳》第八號(1936/6出版)第42頁上。

很可惜吉井君於1936年發表有關「三叉池」的報導,到了日治後期的陸地測量部於1924至1944年測繪的《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三叉山附近地形僅是示意(簡易)等高線表現而已,當然其東南側的「三叉池」也是未出現。

本幅係由1/50,000《臺灣蕃地地形圖》及土木局版《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 縮編調製的。惟此處沒有湖體繪出,且相關之註記(三叉山)均沒。
日本陸地測量部於1924至1944年測繪《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中央測繪系統),參謀本部發行,共117幅。本幅三叉山東南側也未繪製出”三叉池”。
臺灣200,000帝國圖(1932-1934年),係採用陸測版《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簡化縮編而成,山地區域則運用總督府警察本署測繪之1/50,000《臺灣蕃地地形圖》,不足者再採用《1/300,000臺灣全圖》等圖資編纂完成。計有14幅。三叉山東南側同樣也未繪製出”三叉池”。

就臺灣大尺度地形圖製作的發展,美軍在1944年起已陸續產製相關圖資,之後聯勤版亦賡續產製等,如美製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AMS L892)(256幅)、聯勤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CMS L25-92)(256幅)等,測區是比日製版(173幅)擴大了,但中央山區還是空白的;接續1960~1971年的譯註圖(L892)(304幅),同樣是沒有中央山區的圖幅,看不到「嘉明湖」(或「三叉池」)。美製版及譯註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L792)(110幅、108幅,圖幅[經差15’x緯差10’])時期(直到1966年)*3,富里鄉(2316-Ⅳ)、富里村(2316-Ⅳ)幅中在三叉山東南側已測繪出湖形,但沒有註記。1967年起,聯勤測量製圖廠開始製作新圖幅[經差15’x緯差15’]老五萬地形圖(L7001),計78幅。則是玉里山(9619-Ⅳ)幅,也是僅有湖形,沒有註記。

這時期(1951年起)製作美版1/50,000地形圖(由多圓錐投影改為橫麥卡托投影,圖幅[經差15’x緯差10’]) (L792),110幅。富里鄉(2316-Ⅳ)幅在三叉山東南側已測繪出湖體,但沒有註記。
1956年起,聯勤測量製圖廠開始製作《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美版多色譯註圖 (L792),108幅。富里村(2316-Ⅳ)幅中三叉山東南側有一湖體,沒有註記。
1967年起,聯勤測量製圖廠製作新圖幅[經差15’x緯差15’]老五萬地形圖(L7001),78幅。玉里山(9619-Ⅳ)幅中三叉山東南側有一湖體,沒有註記。

時序推進到65年度至69年度,即1975年7月,內政部委聯勤測量署開始辦理臺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至1980年6月完成。此時期也開始測製五千分之一(3,209幅)、一萬分之一像片基本圖(564幅),合計3,773幅(第一版,1975~1982年)。1977年起,聯勤第401廠運用像片基本圖(1/5,000 & 1/10,000)編纂軍用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L8001)》(第一版,1977~1980年),275幅。

在66年度(1976/7〜1977/6)第401廠有組成「一等三角點臺東檢測外業組」執行測量工作,1977年3月萬嘉慶、沈明佑*4、…等5員在三叉山執行一等點聯測;測量結束後,沈明佑曾撰稿「三叉山」一文,刊登於《野外》雜誌*5第112期(1978/6/1)。他文章中指出:「…地圖上只有這湖的位置,並沒有命名,且在所有登山資料中也沒有名字;因此,我們替它取了「嘉明湖」這個名字*6,並於三角點的燈架、馬架上留了字條,說明此湖的位置和方向,或許將來重新作地圖時,可將之列入」。雖是期盼,但終究有實現。(後文敘之)

文章中的附圖(相關方位有誤差)及照片(沈明佑提供)

自1977年7月起至1980年6月(66〜69年度),聯勤第401廠運用像片基本圖(1/5,000 & 1/10,000)編纂軍用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L8001)》(275幅)。經查:(1)1982年L8001發行圖表中,「三叉山」(圖號9619-Ⅳ-SW)尚未製作。(2) 1/10,000像片基本圖「三叉山」(圖號9619-Ⅳ-21)幅(1983/3印製發行),有水體,僅註「(水池)」。(3)軍用 1/25,000「三叉山」幅第一版是延遲至74年度才編纂印製發行。而接續75年度印製發行第二版。沈明佑回憶*7,冥冥中很巧合,剛好負責編纂1/25,000地形圖「三叉山」這幅圖,順勢依「點之記」*8將「嘉明湖」(原始記載是「嘉明池」)加註上去。

1/10,000像片基本圖「三叉山」幅第一版,有水體,但僅註”(水池)”。
本幅軍用1/25,000地形圖「三叉山」幅第一版,係74年度才編纂(1984年下半年,取25幅1/10,000像片基本圖標稿)、印製發行,水體及註記均無。接續75年度編印第二版時,均編修上去。
本幅是軍用1/25,000地形圖「三叉山」幅第二版,係75年度印製發行。圖內有水體及註記”嘉明湖”。

內政部於1985年7月起至1989年6月(75〜78年度),委第401廠製作經建第一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261幅)。9619-Ⅳ-SW幅也是在75年度印製發行,同樣比照軍用版標註上「嘉明湖」。

1985年至1989年,內政部(發行)委聯勤第401廠編纂、印製經建《1/25,000地形圖》第一版 (261幅)。三叉山(9619-Ⅳ-SW)幅,比照軍用版標註上”嘉明湖”。

總結,從上述相關文獻及圖資研析了解「嘉明湖」在地形圖演進上的前世今生。第一階段日治時期,1930年勘查到此湖,有照相像片,也命名為「三叉池」;文獻發表於1936年,但相關日製地形圖上沒有水體及地名之表現。第二階段時期(1951〜1975年),1/50,000地形圖舊圖幅及新圖幅上已測繪出湖體,但沒有地名之表現。第三階段,1977年檢測外業點之記載錄命名為「嘉明池」(官方文件內政部於1980年公布),1978年文獻發表稱為「嘉明湖」,直到1985年下半年編製軍用《1/25,000地形圖_三叉山》幅時,有湖體及「嘉明湖」地名之表現,本幅1986年6月印製發行;同年度經建《1/25,000地形圖_三叉山》幅也是有加註之,1986年6月印製發行;後者經建版流通於民間,而使「嘉明湖」廣為流傳使用。

註釋

1.吉井隆成發表《雲峯附近山々の探險》一文於臺灣山岳會會刊《臺灣山岳》第八號(1936/6),pp.27-44。

2.嘉明湖(日本人稱「三叉池」),海拔 3,310 公尺,位於臺東縣海端鄉,三叉山東南方 1 公里處,面積約 0.9公頃,呈似雞蛋的橢圓形,長120公尺,寬80公尺,最大深度6公尺。海拔高度僅次於雪山翠池,為臺灣次高的高山湖泊。

3.這時期1/50,000地形圖之圖幅為[經差15’x緯差10’]( L792)(美軍版110幅、譯註版108幅);1967年起,聯勤測量製圖廠開始製作新圖幅[經差15’x緯差15’]老五萬地形圖(L7001),計78幅。

4.一等三角點「三叉山」工作小組有五位成員:閭紹華(中正測量29期)、萬嘉慶(中正測量29期)、沈明佑(中正測量36期)及僱工二員等。

5.《野外》雜誌,自1969/2/15日創刊,至1987年停刊,共發行了18年。這本雜誌在當時為登山愛好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資訊,被譽為山界的一道曙光。〔Google AI摘要〕 

6.中央通訊社2025/9/6 報導(盧太城):天使的眼淚嘉明湖 軍官名字成湖名由來

7.沈明佑(現任陶林數值測量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回憶:「66年3月我在三叉山作一等點聯測…共上了二次山,每次15天總共30天;…66年三叉山測量結束後,下半年我投稿於“野外”雜誌(現早已停刊了),知道的人也只有山友,但與地圖連結不起來(因那時山友沒有地圖),直到我回到廠裏,恰好三叉山這幅圖由我編製,才正式將嘉明湖加入(原名為蛋形池),…接著轉成經建版時才廣為人知,但衆人不知湖名是我取的,…。」

8.點之記(description of station),詳實記載永久性測量控制點(三角點、導線點、水準點)位置之資料圖表,稱為「點之記」。其內容包含該點位之成果資料,位置圖及接近路線等。〔測繪學辭典〕

上表係舊圖幅一等三角點「三叉山」的點之記,確均未有嘉明湖湖體及註記。到了基本控制點檢測後的三角點成果表「三叉山」的點之記(初始製作於民國66年4月,官方公告是69年6月),載錄為「嘉明池」;沈明佑撰文於67年6月發表時,通名「池」已改為「湖」,即稱「嘉明湖」;74年下半年(75年度)編纂(軍用&經建)1/25,000「三叉山」幅時,同樣就標註為「嘉明湖」。

參考文獻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平臺。
  • 吉井隆成(1936),雲峯附近山々の探險。臺灣山岳會會刊,臺灣山岳第八號(1936/6),第27-44頁。
  • 沈明佑(1978),三叉山。野外雜誌,第112號(1978/6/1),第112-113頁。
  • 吳永華(*),臺灣高山湖泊發現小史。宜蘭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 聯勤總部測量署印製(1957),臺灣省五萬分一地形圖分幅三角點成果表第27冊。
  • 聯勤總部測量署編印(1980),臺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工作總結報告。
  • 聯勤總部測量署編印(198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三角點成果表(上、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