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舊五福宮

嘉義縣六腳鄉有一個著名的奇景,是一座像似埋在地底下的舊廟遺址「大庄舊五福宮」,本文從地圖來認識它的前世今生。

大庄舊五福宮遺址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五福宮創立於道光年間,是大庄、扶朝家及塩水埔三個聚落的共同信仰中心,主祀天僊五帝。此地舊名牛稠腳,昔日村落規模相當大,乾隆年間(1736-1795)因北港溪改道,村落西部成為河道行水區,居民向西遷居,形成今雲林縣北港鎮的扶朝家、塩水埔兩村落;而北港溪東岸,原村落之東部則被稱為大庄,今屬於嘉義縣六腳鄉。儘管洪水將聚落一分為三,但是透過宗族關係與宗教力量,依然彼此聯繫在一起。

五福宮創立於道光年間,是大庄、扶朝家及塩水埔三個聚落的共同信仰中心(地圖:1904年臺灣堡圖)

1915年(大正4年)9月,因廟宇破損,乃境內士紳發起同庄有志捐金九百餘元,重新改建而成,根據地圖上寺廟符號判讀,廟址有所遷移。

1915年五福宮改建,位置也有往西北遷移;此時北港溪河道往大庄擺動(地圖:1926年臺灣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

戰後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村落受害,1960年重建宮廟;後來政府整治北港溪,於1965年興建堤防,將北港溪洪泛範圍束縮,大庄部分範圍及五福宮位於堤防外的行水區,因此大庄居民也陸續遷出到有堤防保護的東側;遷村後的大庄和扶朝家都另建新的五福宮。

北港溪堤防修築後原本大庄居民也陸續遷出到有堤防保護的東側,原本的村莊變成農田(地圖:1977年相片基本圖)

有趣的是,為了北港溪提防兩岸信徒祭祀所需,五尊神像分開兩地,大天僊五帝、第三天僊五帝及第五天僊五帝在扶朝里五福宮供奉,第三天僊五帝及第四天僊五帝則在六腳大庄五福宮供奉。

北港溪堤防左右兩岸各一個五福宮(地圖:1989年經建版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第一版)
Google衛星影像上有三座五福宮。
Google衛星影像所見大庄舊五福宮遺址現位於農田當中。

由於歷史上北港溪河道變遷與整治工程,使得一個原本完整的聚落分屬於三個村里,而一間廟宇的五尊神像也因此分散供奉於兩地(橫跨兩縣市),形成極為特殊的聚落地理與信仰空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