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研院 ∥ 人社中心 ∥ 繁體中文 ∥ English
依據《國土測繪法》第3條第6款的用詞定義,測量基準指實施國土測繪之基本準據,包括大地基準、高程基準、深度基準及重力基準等。本專欄之前已經介紹過台灣最早的的大地基準(地籍測量坐標系統及地籍原點),本文進一步介紹台灣最早的高程基準。
參考『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三回事業報告』以及史天元教授發表在『地量測量』期刊第35卷第1期的論文「基隆臺灣水準原點」,文章提及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於1902年(明治35年)11月開始辦理水準測量,隔年12月外業結束,3個月後完成內業整理計算,合計設置主水準點204 點(原文誤植為260點)、副水準點249點。其高程系統以臨時臺灣築港局所管之社寮島(現稱和平島)驗潮儀所觀測到的中等潮位(平均潮位)作為基準,當時的水準原點,是設置於當時基隆大沙灣庄的基隆築城支部內,作為繪製全臺灣堡圖的高程基準。
當時的驗潮站(潮位站)及水準測量點原點,今日確切的位置在何處?是否有相關遺跡?以下是藉由歷史圖資與GIS探尋的過程。
1.首先根據臺灣堡圖上水準點的圖例,以及「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高精度,明治版)」圖層,找出基隆附近的水準點位置及標高(單位:日尺)。
2.進一步套疊上「臺灣三角測量點及水準點配置圖」,查到這些水準點所在的方格編號,包括:CCCXLVI, CCCXLVII, CCCLV, CCCLVI方格。
3.將標高(日尺)換算成真高(米),再用該數值及方格編號比對1904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出版的「水準測量點明細表」,確認該水準點番號。
4.根據這張水準測量點分布圖並參照前述史料,解讀兩筆沒有編號的水準點(未計入主水準點204 點);其一是「主(無號)」,應是設在驗潮儀旁的驗潮水準點(或驗潮場附屬點),套疊比對後得知位置在當時社寮島(今日和平島),目前為台船公司基隆總廠廠區內;另外一個「主(原點)」,則是第一代水準測量點原點,套疊比對後得知位置在當時陸軍所轄廳舍一隅,目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的入口處;以下針對這兩個水準點所在位置,進一步詳細調查。
社寮島觀測所
根據氣象署網站,日治初期,臨時基隆港局由於築港工程的需要,1896年7月於社寮島(今和平島)上的城仔角設置風速、風向、氣壓、氣溫等試驗所,稱之為「社寮島城仔角試驗所」,為全台灣第一個氣象觀測所;1900年城仔角試驗所改築石造,同年3月移轉至新辦公廳並改稱「臨時臺灣總督府工程部基隆出張所社寮島觀測所」,擴大業務與增設其設備,1916年8月起社寮島觀測所停止觀測,有關氣象事務轉由基隆燈臺承繼辦理。根據臺灣堡圖圖例,可以加以確認「主(無號)」水準點旁邊是測候所(觀測所)。
特別一提,網路上還有一張仙洞檢潮所(亦被稱做觀瀾亭)照片,位於基隆港西岸,不在社寮島,隔著基隆港與社寮島觀測所相望。
水準測量點原點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三回事業報告』中提到的「基隆築城支部」,正式名稱為陸軍省「基隆築城部支部」或「築城部基隆支部」,於1899(明治32年)年3月11日成立,廳舍所在位置後來改建為「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基地,1909年(明治42年)4月,隨著要塞築城工事的完成,「基隆築城部支部」廢廳,其業務、管理物件,則轉由基隆要塞司令部接手;戰後由中華民國國軍接收,並被命名為「光復營區」, 後成為海巡署的駐紮地,並於2017年移撥給基隆市政府,該建築群於2010年被列為市定古蹟,名稱恢復為「基隆要塞司令部」,並於2022年經修復後向公眾開放。
關於埋設水準原點一事,1902年(明治35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還特地發文給築城部基隆支部長照會在構內設置水準原點。
將水準測量點與地圖套疊,就可以進一步確認臺灣最早(第一代)水準測量點原點位置在「基隆要塞司令部」的圓形步哨所附近。
因為現地已經找不到水準點標石,為求謹慎,進一步調閱歷史地籍圖(160磅地籍藍曬圖)進行套疊比對,發現當時水準點原點所在土地有自己單獨地號(基隆市真砂町57番地),地目為「雜」,後請地政事務所協助查詢地籍台帳後確認無誤。
因此,維基百科上陳述臺灣最早之水準原點「是設於基隆大沙灣(現中正路附近)」是錯誤的,應該修正為「是設於基隆大沙灣庄要塞司令部(現正豐街、祥豐街交叉口)」才是正確的描述。
歷代臺灣水準原點的遷移過程
既然已經找到「第一代水準測量點原點」概略位置,那就順道將其他時期測量點原點的位置指認出來;根據史教授的論文,第二代水準原點是民國66年5月內政部委託聯勤總部測量署測量隊,於基隆市東海街一號旁之海門公園內設置「一等水準原點」,該點高程值為6.04478公尺。
後來因為第二代「一等水準原點」佚失,內政部復於民國91年,在海門公園民族英雄墓前花圃新設水準原點(主點標號 K999,使用不銹鋼樁製作,埋在地下)及副點(標號 K998,使用黑色花崗石製作),旁邊設置大型原石製作之紀念碑(雙面刻字),原點主點之高程值為 5.61560 公尺,副點高程值為6.3 公尺;同時,定義在1990年1月1日標準大氣環境情況下,並採用基隆潮位站1957年至1991年之潮汐資料化算而得,據以訂定2001臺灣高程基準(TWVD2001),並沿用至今。
後續因為配合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工程(台62甲線快速公路)興建,又於民國102年將臺灣水準原點遷移至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行政中心左前方綠地(台二線70km處),仍採雙水準原點設計,一為主點(點號:K997),屬地下點位,一為副點(點號:K996),屬地面點位;原水準原點主點K999樁位原地保留,原水準原點副點K998則已配合拆遷,「臺灣水準原點」紀念碑也一併遷移過去,並加上「一0二年十二月遷建」文字。
根據上述資訊,就可以繪製出歷代的水準測量原點所在分布圖,包括位於「基隆要塞司令部」的第一代「水準測量原點」(已佚失)、位於海門公園的第二代「一等水準原點」(已佚失)及第三代「臺灣水準原點」、海洋科學博物館前的第四代「臺灣水準原點」,很意外地發現大致都分布在相同的緯線上,也可以順著公路一次收集完整。目前內政部地政司與基隆市文化觀光局正在研議,在已佚失的第一代「水準測量原點」及第二代「一等水準原點」所在地點,設置紀念標示,恢復歷史現場,以利遊人探訪、打卡拍照。
參考資料:
後記:
本文中有一段空白是有關陸地測量部於1914年所施行環島水準測量,使用的水準原點是使用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所設的原點,還是另外有設立新的標石?這部分並無相關文獻資料討論;僅有網友在登山補給站提及,其認為基隆驗潮場附屬點附11號為陸地測量部台灣水準原點,以驗潮場自1904年(明治37年)至1913年(大正2年)十年間觀測的中等潮位為零點,測定水準原點標高為2.3501m,在今日北白宮能久親王紀念碑附近;因為尚為有政府出版品或學術論文確認,且於檔案上提到「基隆堡社寮庄社寮島,設置一等水準點第十一号」也不相符,故不放在正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