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研院 ∥ 人社中心 ∥ 繁體中文 ∥ English
俗語有云:「台灣天公三間半」,意指台灣境內主奉天公(玉皇大帝)之重要廟宇,共有三間半,分布於南、中、北各地。分別為南台灣的「臺灣首廟天壇」、中台灣的「沙鹿玉皇殿」、北台灣的新竹「天公壇」,以及被稱為「半間天公廟」的彰化市「元清觀」。
「元清觀」創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由來自泉州的移民集資興建,為地方信仰中心之一。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分別於明治39年(1906年)告示第一次彰化市區計畫、昭和13年(1938年)告示第二次彰化都市計畫,之後因計畫道路開闢之需,元清觀正殿及後殿左側遭拆除部份,自此有「半間天公廟」之稱,今日的元清觀已被列為國定古蹟,歷經滄桑(921大地震、祝融之災),見證地方歷史與文化變遷。
1938年,畫家陳澄波以畫筆留下了《古廟》一作,畫中描繪的元清觀,正是於計畫道路開闢後,部分建築與圍牆已被拆除的景象,彷彿定格了歷史的一瞬,對照當時地圖可知,畫作中遠方的山景即為八卦山。
最終這一條新闢建計畫道路橫貫舊彰化城東西兩側,戰後的道路被命名為「陳稜路」,是全台唯一以隋朝將軍陳稜為名的道路。
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