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中尺度兵要地誌圖

撰文/許哲明 (軍備局生製中心第401廠測繪榮譽顧問、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監事)

一、前言

本文所提「臺灣早期」是指1943年(昭和18年)至1960年(民國49年)之時期註一。「中尺度」,主要是指1/200,000及1/250,000兩種比例尺地圖。「兵要地誌圖」,泛指地形研究圖、兵要研究圖、或兵要地圖。「兵要」,就是用兵之要;早年我國編印之兵要地圖大多仿照日本,其是採「圖冊式」,即實勘地景撰寫「兵要地誌報告註二,另輔以製作「兵要地圖」。1950年代以後,美軍則採「圖表式」,即兵要研究成果以「兵要地圖」及「要項特徵附表」等來表現。本文就兩模式之兵要地誌圖分述如後。

二、《臺灣兵要地誌概說》暨《二十萬分一臺灣兵要地誌圖》

日本治臺51年間(1895-1945),日軍(第10方面軍司令部,即所謂「臺灣軍」)把臺灣的各種兵要地誌資料包括飛機場、港口、交通、居民、政治、經濟、氣象雨量、水文、潮汐等等調查的一清二楚,另外再加上各地的地理環境及會影響軍事訓練、進攻或守備等軍事行動依據集結成冊,於1945年2月間委由臺北監獄工廠刑務所第22號製造工廠刊印《臺灣兵要地誌概說》,主要是提供日軍擬訂作戰計畫的基礎資料。戰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第二處在1947年5月曾將此書翻譯印發作為國防建設之參考,參閱圖1。該書計分有十章:概說、地形及地質、氣象、交通、通信、航空、衛生、宿營及給養、電氣、附屬島嶼等;另有14種附圖,是文字的重要補充,計有:地勢概覽圖、地質圖、森林分佈圖、主要港灣圖、月別雨量圖、月別雨天日數圖、鐵路線圖、電信電話線路圖、飛機場一覽圖(48處機場要圖)、土著居民分佈圖、給水狀況圖,及13幅臺灣兵要地誌圖和6幅橫斷道兵要地誌圖等;附錄另冊有「潮時及潮水高度表」,及「甘蔗田位置圖」註三(36幅)。

圖1 《臺灣兵要地誌概說》暨附圖No.1地勢概覽圖

據《臺灣警備總部接收總報告書》記載,1946年3月我國(軍方)接收日軍《二十萬分一臺灣地圖》14幅、《二十萬分一臺灣兵要地誌圖》12幅,前者應該是指《二十萬分一帝國圖》(1932-1934),而後者係以前者為底圖,運用《臺灣兵要地誌概說》內之兵要地誌資料,以紅藍色加繪註印製發行,此圖組在國內以及美日各主要典藏圖書館均未看到蹤跡。

《二十萬分一臺灣兵要地誌圖》大判版(大圖幅),係將圖幅由[緯差40’Ÿ經差1°]加大為[緯差1°14′ x經差56′],即14幅變成7幅(接合表示意圖請參閱圖2),研判是在1945年印製的。臺灣光復後,1949年10月空軍總司令部總工程處實施規劃科曾將日製二十萬分一臺灣兵要地誌圖》予以修正翻印,1950年8月國防部再委由聯勤測量處(所屬測量製圖廠)重新譯註修訂,製印發行本製版的《二十萬分一臺灣省兵要地誌圖》,參閱圖3(sheet.2臺中)是其修訂稿之一。

另在坊間留傳一幅半拼圖(如圖4),係4幅和2半幅日製原《臺灣兵要地誌圖》拼接而成(有不少殘缺),尺寸為[高107 cm x寬96cm];沒標示比例尺(有可能在下半幅右下處),推測即是比例尺二十萬分之一原圖。

圖2 《二十萬分一臺灣省兵要地誌圖》接合表(7幅)示意圖
[底圖為二十萬分一帝國圖圖幅(14幅)接合表]
圖3 本製《二十萬分一臺灣省兵要地誌圖》_sheet.2臺中(修訂稿,1949年)
圖4 日製《臺灣兵要地誌圖》(1945年?)
(引用自: https://tw.bid.yahoo.com/item/100210740882圖,加繪之。)

二十萬分一臺灣兵要地誌圖(日製及本製)有幾項特點:

1.對基隆港、蘇澳港、花蓮港、新港(臺東成功)、高雄港等等港灣或泊地,其潮汐、風、港口設施、補給等項要素註記均很詳備。(參閱圖5&圖6之舉例)

2.全島(含離島)海岸線特別於外圍加繪紅色(可登陸)、空白(可登陸但不適當)、藍色(難登陸)相間輔助線,以利說明其地理特徵。由此判讀,臺灣便於登陸地點(相對而言,就是應加強守備處)有西部的新竹縣海岸,高雄、鵝鑾鼻之間;東部有新港、大武之間,花蓮港附近及蘭陽地區海岸等,其他一概不適宜。(參閱圖5&圖6之舉例)

圖5 花蓮港泊地及海岸之註記(日製版3、4,1945年)
〔註:陸軍飛行場為花蓮港(北)、花蓮港(南)〕
圖6 花蓮港泊地及海岸之註記(本製版3,花蓮港,1949年)
〔註:花蓮港(北)修正為重要機場,即現今的花蓮機場;花蓮港(南)刪除〕

3.圖內機場的表現,係日軍在臺灣飛行場之部署全覽註四。日製版是按日軍參謀本部關於機場的兵要調查的要求,分陸軍、海軍飛行場標示,註明有跑道長寬數、土質和附屬設施等內容。後續之本製版(54座)變更分類為:重要、次要、輔助及中間等四類飛機場標示(參閱圖7之舉例);另有一投彈場(佳冬機場)、二射擊場(八塊機場、彰化機場)。

圖7 臺中地區五座機場之標註(本製版2,臺中,1949年)
〔圖內標註:1新社、2公館原屬海軍飛行場,3臺中(東)、4臺中(水湳)、5大肚山原屬陸軍飛行場〕

4.縣州廳註記水田積水量與降雨多、少之月份時期;一些重要地方註明飲用水之多寡品質,例如埔里地方,”水質良好但夏季時時乾涸”。(參閱圖8之舉例)

圖8 臺中地區雨水及飲用水之註記(日製版,1945年)

三、二十五萬分一地形研究圖

聯勤測量製圖廠為因應國軍整備充分之戰場資料,以供作戰參考,遂於1956年起有《二十五萬分一中國兵要研究圖》之繪製,每幅分「交通研究」、「地形研究」、「氣象海灘海象研究」等三種地圖及附表說明;參閱圖9,《廣州地區交通研究圖》,左右兩張相拼(圖幅大小為寬165cm Ÿx 高113cm),涵蓋範圍[經差3゚15’ Ÿx 緯差2゚20’];「交通附表」包括有:公路、公路橋涵及渡口、鐵路、鐵路車站、鐵路橋涵、機場、河川等大項。當年著眼於預想戰場,以應當時反共戰爭之需求,故其區域較為零亂。自45至49年度(1955/7〜1960/6)止,計完成12地區12幅,廣惠專案中檢整出有4地區4幅(12圖、12表);參閱表1。因《兵要研究圖》編製工期長,材料太多,且與《二十五萬分一地形研究圖》(50年度起已納入生產線)內容作法相似,因而50年度起停止產製。

圖9_1《二十五萬分一中國兵要研究圖》_廣州地區交通研究(1959年)
[圖內虛框區係相對於《地形研究圖》,參閱後圖19_1]
圖9_2廣州地區兵要研究圖交通附表(1959年)

表1《二十五萬分一中國兵要研究圖》發行統計表

《地形研究圖》係屬特種軍事地理分析地圖,用以說明某一地區內有關軍事作戰行動之自然與人文現象之特徵。其研析編製範疇有二項:

一、為基本地形資料,如氣象、植被、地形、土壤、地質、水文及人文地物等之資訊。

二、為此等地形地物對軍事行動,如交通、越野運動、遮蔽、掩蔽、觀測與射界之各種性能,以及河川、水源等生存條件之研判。

此類地圖應選用適當尺度地形圖為底圖,就軍事目的,分別以符號及文字表現,提供軍事幕僚人員做戰略擘劃與戰術佈署之參用;屬戰術戰略用圖,故大多採用1/250,000地形圖為底圖。

早年我國編印之兵要地圖大多仿照日本,於1956年起已逐漸採用美軍地形研究圖辦法,前述《兵要研究圖》就是其前身製作之圖資。1958年聯勤測量製圖廠研析美軍太平洋總部遠東陸軍製圖局(USAMS, Far East)編製發行的《臺灣地形研究圖》(Special Terrain Study_Taiwan),此係以1/250,000地形圖為底圖(參閱圖10),七色印刷,共分五類註五出版:

  • 第一類_陸地運動(Land movement)
  • 第二類_海空運動(Water and air movement)
  • 第三類_植被、遮蔽及掩蔽(Vegetation, concealment, and cover)
  • 第四類_河川、水源與氣候(Drainage, water resources, and climate)
  • 第五類_工程建築(Engineer construction)(含地質)

每類各兩幅(上幅_臺灣北部a-Northern、下幅_臺灣南部b-Southern),參閱圖11_1、11_2;另還有2附表(交通、城市)。測量製圖廠於1960年將「美製版」譯註並增修,發行了「本製版」;參閱圖12_1、12_2。在廣惠專案中檢整出之《臺灣地形研究圖》圖資,請參閱表2。

圖10 1/250,000地形圖(L594)與地形研究圖(紅色圖幅)對照圖表
圖11_1 Special Terrain Study_Taiwan (1958/10)
Plate I Land movement(sheet a-Northern Taiwan)
〔美製版《二十五萬分一地形研究圖(臺灣北部)》_第一類:陸地運動〕
圖11_2 Special Terrain Study_Taiwan (1958/10)
Plate I Land movement(sheet b-Southern Taiwan)
〔美製版《二十五萬分一地形研究圖(臺灣南部)》_第一類:陸地運動〕
圖12_1 譯註版《臺灣地形研究圖》第一類 陸地運動 上幅─臺灣北部 (1960/3)
圖12_2 譯註版《臺灣地形研究圖》第一類 陸地運動 下幅─臺灣南部 (1960/3)

表2 台灣《二十五萬分一地形研究圖》廣惠專案檢整統計表

聯勤測量製圖廠以《臺灣地形研究圖》為基礎,自50年度(1960/7〜1961/6)起逐年編製發行《中國地區地形研究圖》圖組。這套圖組礙於當年大陸現行地形資料缺乏,且蒐集困難,諸如地質、土壤、水文、植被、氣象等等,或者一無所有,或者片段殘缺;故在研製時,為展現有效圖資內容而調整分類,將第一類「陸地運動」保留不變(參閱圖13);考量內陸並無海上運動,而將原第二、三類合併為第二類,改為「海空運動、植被、遮蔽及掩蔽」 (參閱圖14);原第四類改為第三類,仍為「河川、水源與氣候」(參閱圖15);原第五類暫不出版,惟既有資料仍併入適當圖表說明;並將這三類地圖之要素說明另編成附表(參閱圖16、17、18)。這《地形研究圖》「美製版」五類變更成「本製版」三類的作法,既可保留原有內涵,又可節約人力物力與圖幅數量。

13 《南昌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一類:陸地運動(1968年)
圖14 《南昌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二類:海空運動、植被、遮蔽及掩蔽(1968年)
圖15 《南昌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三類:河川、水源與氣候(1968年)
圖16 《南昌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一類陸地運動附表
圖17 《南昌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一類陸地運動與第二類空降及第三類河川附表
圖18 《南昌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三類水源、氣候附表

總結,聯勤測量製圖廠在50〜67年度(1960/7至1978/6)之間主要編(修)製大陸華南八省,計86地區的《地形研究圖》,每地區研究圖分三類出版,計有地圖三幅,附表張數視資料之多寡而增減;這圖組(含13地區有發行第二版)合計編(修)製發行99幅(計地圖285幅,附表247張);參閱表3。

表3 大陸地區《二十五萬分一地形研究圖》發行統計表

先前45〜49年度間製作的《二十五萬分一中國兵要研究圖》廈門等四地區,分別於57年度(汕頭) 、58年度(廈門) 、59年度(廣州)及61年度(福州)等再次製作《地形研究圖》,參閱圖19。原《兵要研究圖》涵蓋範圍為[經差3゚15’ x 經差2゚20’ ](圖幅大小為寬165cm x 高113cm),而《地形研究圖》圖幅範圍縮小為[經差1゚30’ x 緯差1゚](圖幅大小為寬74cm x 高57cm);相關要素分類也各歸入相關附表中,兩者大同小異;參閱表4。

《地形研究圖》,為求便於研究起見大多按照天然區域劃分,故美軍後來將此改稱為:《區域分析圖》。

圖19_1 《廣州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一類:陸地運動(1970年)
[對照於前圖9_1《二十五萬分一中國兵要研究圖》_廣州地區交通研究(1959年)]
圖19_2 《廣州地區地形研究圖》_第一類陸地運動附表
[對照於前圖9_2廣州地區兵要研究圖交通附表]

表4 《兵要研究圖》與《地形研究圖》附表內大分項之對照表

註釋

1.按聯勤測量製圖廠對臺灣《地形研究圖》之研製,係在1958/10至1960/3之間;而自50年度起至67年度間(1960/7〜1978/6),主要是編(修)製大陸華南八省。

2.日軍出於侵華的目的,根據實地調查所得和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書面文獻資料,將其編輯刊印成冊為「兵要地誌」(例:1929年《浙江省兵要地志》、1937年《廣東省兵要地志概說》等等),作為絕密資料發放給下屬軍隊參用。就1937年後的兵要地誌,主要是綜合性的,但稱「概說」,可知其是一種「濃縮」版的資料集成。因為處於侵華戰爭期間,編輯「概說」都是出於明確的實戰目的;基本上都由「用兵觀察」、「主要作戰道路」、「地形及地質」、「河川」、「交通與通訊」、「航空」、「氣象」、「衛生」、「宿營與給養」、「居民區與居民」,以及大量的附圖、附表等構成,有些還配有較多照片。

3.這36幅《甘蔗田位置圖》很特別,有人說:「一部臺灣糖業史,就是一部日本殖民史」;由此可知當時甘蔗在臺灣經濟,甚至軍事上的地位。

4.請參閱「探析地圖上二戰末期日軍飛行場在臺灣建置之軌跡」一文,此總結出日軍於臺灣光復前後在臺灣建置至少有77座飛行場。

5.美軍「地形研究圖編製作業指南」(1957/1,測量技術通報 No.12)中指出,計分為12類:1.地形及運動之分析、2.越野運動、3.空降作戰、4.掩護及射界、5.蔭蔽與觀測、6.道路與飛機場建築之適合性、7.地表土質與工程性能、8.路線、進路與市區、9.河渠性質與氣候、10.植被、11.地面水源、12.地下水源。其採用非一成不變,係依需要而加以增減;《臺灣地形研究圖》計採用5類。

參考文獻

許金生主編(2016),《近代日本在華兵要地志調查資料集成》,線裝書局(北京)。

許哲明(2018),二十萬分一臺灣省兵要地誌圖概析,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十月)。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8/181001.html

許哲明(2019),二十五萬分一中國地區地形研究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二月)。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9/190201.html

劉代武編譯(1957),地形研究圖編製作業指南,測量技術通報 通字第12號,第42〜48頁。

聯勤測量製圖廠廠史第一輯(1960)。

聯勤測量製圖廠廠史第二輯(1969)。

聯勤第401廠廠史第三輯(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