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研院 ∥ 人社中心 ∥ 繁體中文 ∥ English
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一、前言
屏東車城的舊名是柴城,其西側海岸的車城灣(琅嶠灣)可停船,清代時期是漢人開墾的區域,漢人為防止東側山上原住民的侵擾,將居住範圍以木柵(長條木柴)圍起來,在城內蓋了土地公廟。乾隆53年林爽文民變,莊大田與部眾藏匿於車城附近的小尖山,清廷派福康安將軍帶領大軍從車城灣登陸,駐紮車城,擒獲莊大田,在土地公廟勒碑紀念,車城也稱作福安庄或福安城,土地公廟稱福安宮。道光辛丑年(1841年),車城居民改建城門及城牆,南門的門額刻「福安門 道光辛丑年臘月榖旦」,此門額仍收藏於福安宮內。然現今車城的居民已無城門或城牆記憶,僅留有北門路、東門腳、南門橋(福安路的欽湖橋)、橋頭等舊地名。
2024年1月江敬業老師進行車城歷史探源,與筆者討論城門及城牆位置。筆者先研判1904年台灣堡圖,搜尋文獻及老照片,進而請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提供1952年地籍圖(相當日治地籍圖),作為研判城門及城牆線的依據,先將城牆線繪製至現代地籍圖上,再轉繪到不同年代地圖,以印證前人研究,並作經驗分享。
二、關鍵文獻
1. 《台灣地名辭典卷四屏東縣》車城鄉篇已有城門紀錄,「車城並未正式建城,但因有木柵環圍,故設有東門、北門(北門路、忠孝路口)及南門(福安路底近欽湖橋),以制路口。」
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有一張1898年〈興文里車城庄新設郵便受取所近傍略圖〉,為車城街區及新設郵便受取局的略圖,標出對外道路的南門及北門文字,但未標示東門。
3. 牡丹社事件的日軍攝影師松崎晉二1874年6月拍攝兩張車城的城門老照片,一張是南門(福安門),另一張像是北門,證實清代的車城確有城門。老照片的兩座城門均為矩形,中間有城門洞,從老照片推估城門正面寬度6公尺,側面深度3公尺,卵石砌的城牆高度約3.6米。
三、城門及城牆的研判依據
清代的台灣,從既有聚落作圍城的城池,形狀大多呈不規則橢圓形,城內地勢高於城外,並常以河溝作屏障。研判清代城牆線的方法,大致先依文獻及耆老敘述的城門概略位置,在日治地籍圖找出連續性的城牆線,城門位於舊道路中間,當道路擴寬、城門拆除之後,道路兩側會留下弧形的地籍線線索。
本研究係以地籍線為依據,參酌舊地籍圖的地目及地形圖,及老照片的城門尺寸,進行城牆線及城門的套繪,並作現地踏查。從車城市區中正路的東門開始,順時鐘繞一圈,說明如下。
1. 從地籍圖線索,清代的東門位於中正路與福興路的交叉口,中正路22-1號前側的中正路中間。從1952年東門附近地籍線的延續性來看,東門並未跨過台26線,台26線東側的車城派出所(舊地名東門腳)位在城外。中正路是清代車城的商業街道,西側面對福安宮舊址,東側出城往統埔(客家聚落)及原住民聚落。現今中正路口北側的好味飯庄、南側的車城阿品芋粿店均在東門外的廣場上。
2.東南邊的清代城牆,通過車城鄉老人會的空地,老人會的大榕樹位在城牆內。從台灣堡圖及1952年地籍圖研判,南邊城牆位於中山路24巷內側(北側),外側的溝渠是天然護城河。
3.南門位於福安路與中山路24巷的交叉口,在福安路8號前側的福安路中間。今日福安宮在南門南側、欽湖橋北側的福安路旁,設有五營神將的南營。南門是往恆春的道路,向南在車城溪(四重溪)渡河,至社寮再往恆春。
4.西南邊城牆位於福安路的西南側,貼近福安路的路緣線,從南門城基延伸至福安宮舊址的後方圍牆。
5.車城並無西門,因台灣堡圖的車城西邊外側並無道路,無設置西門的必要。清代車城西邊的城牆,顯示在1904年的台灣堡圖上,為聚落西側的邊界線,聚落西側的祠,是福安宮舊址的位置,現位於福安宮牌樓的下方。1987年竣工的6層樓福安宮大樓,則在城外。清代福安宮後側的圍牆,研判是清代的木柵及石頭城牆。
6.西邊城牆從舊福安宮廟址後側的圍牆,向北延伸至日治初期車城公學校西側,銜接現有的北門路,這些城牆線可在1952年地籍圖找到準確位置。車城橋頭角李安壇(廖姓家廟,福興路橋頭巷39號)前的橋頭巷是清代城牆線。
7.北門位於北門路與忠孝路交叉口,在北門路的道路中間,附近門牌為北門路65號。清代時期,從城內的北門路出北門,往西通過蓮花池溝,經過北門外的傳統墓區(車城第一公墓),向西可到海岸邊(車城灣)搭戎客船,向北往海口營、海口、至楓港。
8.西北邊城牆以弧形延伸過忠孝路,至近蓮花池溝再轉回忠孝路。北門路56號林家西河堂(在忠孝路北側,日治花磚古厝)位於城內,城牆外的蓮花池溝是天然護城河。
9.東北邊的城牆現無明確的地類界,較難判斷。在1904年台灣堡圖的車城聚落東北側,有一條地類線(在堡圖的「車城」地名上),地類北側是水田。從1952年地籍圖的地目研判,該地類線北側是水田,南側是旱田。推論旱田位置較高,是在城內,水田則在城外,這一條田埂的地類線在1977年像片基本圖仍清晰可見。清代時期車城東北側是寬闊平原,無天然屏障,因此車城人在地形高低差處,築起一道木柵的城牆,以防原住民侵擾。且因東邊城牆易受原住民攻擊,住屋退縮至城牆30公尺內側,留出防禦空間。
10.東邊城牆在福興路的西南側路緣線上,福興路北側的峯澤宮(1971年所建)是城外土地。現在台26線東側的車城國小校地,位於城外,是1938年從福安宮北側的車城公學校(現為福安村社區活動中心一帶),遷至城外。
11.筆者2024年1月研判清代車城的城牆線,長度計約1054尺(含城門線)。城門位置與文獻敘述的南門、北門相符,而東門並無圖像,其位置採地籍圖證據。
四、分析與探索
接續分析清代車城聚落的選址,並探索築城的木柵、城牆材質,及現地可能殘跡。
1.清代拓墾時期的車城聚落,北側及南側均有天然河溝,因此車城市區是河溝長期推積的河川浮覆地,地形相對高,居民引水方便,也有豐富地下水。福安宮自稱風水上的蓮花穴,即指聚落周圍較低,蓮花浮起,周圍河溝(車城埤圳支線)取名蓮花池溝。但也因此車城聚落仍有水患。
2.聚落西側是略高的沙洲,現為車城第一公墓,墓區仍可找到清代的墓碑。車城人將祖先墓區設在西側,可專心對抗東側的原住民。
3.清代時期車城的對外交通,西側海邊有戎客船,通往打狗、澎湖等地,緊急時可用船隻對外交通,或引入外援;往北走陸路經海口,到楓港至枋寮;往南走陸路經社寮到恆春;往東走到統埔、再往四重溪。車城聚落離山上的原住民區域較遠,易於瞭望東側平原,中間還有統埔客庄作緩衝,相對安全。車城因有地理優勢,很早即是閩南人聚落,不向原住民租地繳稅,並以木柵圍城作為防禦。
4.清代初期的柴城用何種木材圍城呢? 那要看當地盛產何種適合圍城的木材。筆者找了文獻,昭和九年(1934年)1月18日臺南新報有一則廣告,恆春郡車城庄車城有一間林奈商店,販售黑柿木及欗心木(黃連木),材料豐富,可賣到外地。此兩種原生種的林木,樹型直立,木材質硬,適合當行道樹,或可能是清代圍城的木材。
5.道光21年(1841年)城門及城牆改建,城牆採用何種材料呢?江敬業分析松崎晉二1874年6月拍攝的車城南門與北門照片,城門本體由硓咕石(珊瑚礁石)、紅磚砌成,基座石材為蜂巢六角型,切工細緻,城牆則為卵石城牆,形式略像屏東阿緱的東門朝陽門。筆者踏查車城聚落的古厝,牆面大多以溪邊的卵石為主體,少數摻雜海邊珊瑚礁石,推疊而成。因此道光年間將木柵改成卵石牆,避免木柵被火攻,是經濟可行方案,在地工匠即可施工及維護。
6.從地籍圖所研判的城牆線,現地是否有殘跡? 首先,在中山路24巷北側的城牆線上,發現有民居的卵石砌圍牆,其材質及工法與清代1874年老照片的城牆相同,但高度略低於清代城牆,可能是清代城牆殘跡轉化為民居後院的圍牆,居民後來再於圍牆上加設院門。另在福安宮牌樓後方北側、石川綠豆蒜後側,看到一面卵石砌的石牆,摻雜珊瑚礁石,寬36公分、高約3公尺,因位於早期地籍線上,也或許是清代城牆轉化的石牆。
7.車城的三座城門是那一個時期拆除呢? 筆者查閱1902年《水路誌 第二卷附錄》文字敘述(第135頁),「車城是通往恒春的重要海港,是明治七年(1874年)討伐原住民的登陸點,及附近的首邑,人口超過一千二百,設有郵便局。村莊周圍有溝渠,設有兩個門和一座板橋。」因此文獻紀錄1902年車城尚有兩座城門,應是北門及南門,而北門外有一座木板橋,因此留有橋頭、橋頭角(北門路廖家居住地)舊地名,而當時的南門外並無架橋。東門於1902年已不存在,甚至可能1874年日軍駐紮車城之前已拆除。南門及北門拆除時間,還待研究。
8.木柵圍城及擁有三個城門是屏東車城獨特的歷史,期待更多老照片出現,及城牆構件(如城門洞的花崗石)能夠出土,居民逐漸接受及熟悉家鄉的文史。假以時日,車城三個城門的路口(中正路、北門路及福安路)可標出城門的城基位置,設解說牌,居民與遊客可一起牽手圍起清代柴城的城牆線,從空中記錄這一公里的清代城牆,成為車城另一文化活動。
參考文獻:
1.施添福總編纂,《台灣地名辭典卷四屏東縣》,車城鄉篇由鄭全玄主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2.〈車城福安宮官方網頁〉,網址 fuantemple.org.tw。2024年。
3.李仙得著、黃怡譯,《南臺灣蹅查手記》,前衛出版社,2012年。
4.江敬業〈車城探源〉,江敬業FB,2024年1月16日。
5.《日本水路誌 第二卷附錄臺灣及附近諸島》,水路部發行,1900年。
6.「恒春郵便電信局區内車城庄郵便受取所新設方上申 (1898-12-06),《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7.「車城庄公學校新築工事費資金借入認可指令案」(1937-08-0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8.「林奈商店 高雄州恒春郡車城庄車城」(1934-01-08),《臺南新報》,臺南新報報社發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9. 〈車城裏門之景〉老照片(松崎晉二1874年6月攝,皇居三の丸尚蔵館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