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研院 ∥ 人社中心 ∥ 繁體中文 ∥ English
專題題目:行人道路路網建構與路徑規劃實務
實習學生:羅尊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指導老師:郭巧玲 助研究員
郭巧玲老師所指導實習生羅尊文同學進行專題研究,整合政府機關和自願式地理資訊之多元向量資料,完成行人道路路網建構,顯著降低人工數化成本,提高路網的完整性和實用性。此次研究共共涵蓋兩大主題,首先為「行人道路路網建構」,其次為「動態路徑規劃實務」。
1.行人道路路網建構
目前行人路網相關圖資資料維度、資料結構與資料品質尚未一致,亦即可步行之行人道路路網圖資尚待完整化。此次研究將整合現行政府與自願式地理資料,發展行人道路路網建構方法。所討論之行人道路路網涵蓋可步行之道路兩側邊界、行穿線、人行道和開放空間之步道,並將以線圖資表示。所建構之行人道路路網得以提供近似於現實中,專為行人設計的路徑路網、供行人作為行走時的參考依據,並可廣泛應用於行人尺度空間分析。以下為路網建構過程之簡易步驟:
a.萃取骨架:人行道面資料係先轉為邊界線並獲得節點,利用節點建構Voronoi diagram。將邊界線轉換為節點時,採用內插距離(interpolation distance)分別計算,得以依據不同大小與不同形狀之多邊形萃取中心線。
b.建構凸殼:為建構道路路口行穿線路口(未實體設置但實際存在且可用),使用建構凸殼(Convex hull)之方法,分別對相同路口之道路邊界線交點建構凸殼,凸殼之邊界線即近似於行穿線中心線。
c.路網成果:本研究產製之行人路網成果,與現實中之人行道分佈相合,總計共61,244個線段,總長度為294.2公里;研究範圍內原始之道路中心線總長為約124.5公里,因此在研究區範圍內補充的線段長度比例約58%。
2.動態路徑規劃實務
本研究在路網上選定起訖點,以實際應用路徑規劃之合理性,評估是否能利用行人道路路網找到理想的步行路徑,並實際檢視行人道路路網的路徑位置。本研究在範圍內選定台大法學院與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作為起訖點,如下圖所示所計算之最短路徑,包含行穿線、人行道、道路兩側、開放空間之步道,顯示最短路徑演算法能使用各類原始圖資建構出之行人道路路網,算出適合行人行走之安全路徑。
3.結論與未來展望
本研究透過整合現有圖資建構行人道路路網,並可透過路徑規劃演算法在路網中獲取最短路徑。後續仍可持續改善模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