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地圖俱樂部, 廖德宗> 解讀高雄中都唐榮磚窯廠之歷史空間位置

解讀高雄中都唐榮磚窯廠之歷史空間位置

Sunday, September 8th, 2013 at 22:14

本文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文史研究;kliaw1@yahoo.com.tw。

「中都唐榮磚窯廠」為高雄市市定古蹟,廠區八卦窯已有百年歷史。最早為1899年日人鮫島盛於打狗三塊厝創辦的「鮫島煉瓦工場」,興建3座傳統目仔窯,利用愛河附近黏土燒製紅磚。1913年日人後宮信太郎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整併鮫島煉瓦工場,在原地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擴建至6座八卦窯(霍夫曼窯,Hoffmann kiln),為高雄州最大磚廠。磚廠著名產品,為日治時期生產印有英文字母「T.R」紅磚,為官方建物之用磚。二戰結束,磚廠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接管,改名為「工礦公司高雄磚廠」,後於1957年,被唐榮鐵工廠買下,成立「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磚廠」,生產紅磚磚及耐火磚。磚廠於1985年停止生產,2003年定為市定古蹟, 2004年內政部審查通過為國定古蹟。此6座八卦窯之大型磚窯廠,在都市化過程,其空間記憶已逐漸模糊。本文藉由舊航照之影像,及耆老訪談,重新解讀中都唐榮磚窯廠之歷史空間位置。

TR-01 TR-02
中都唐榮磚窯廠 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TR紅磚

一、日治時期打狗工場對外交通

從1943年台灣地形圖看高雄三塊厝之台灣煉瓦打狗工場,打狗工場之對外交通,從三塊厝車站興建鐵路支線(鐵路已拆除,現為中華橫路),運來基隆的煤炭,並用鐵路將紅磚運至台灣各地,同時利用愛河邊碼頭(現中都橋位置),以船運送紅磚至高雄港,再換大船銷往海外。廠區附近建有輕便鐵路,延伸到愛河北側的凹子底,以牛隻拉台車,從凹子底搬運田裏的黏土原料,至打狗工場。

TR-03圖1 台灣地形圖(1943年)台灣煉瓦工場(地圖來源:中研院「高雄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二、澎湖及台南移民聚落

日治時期打狗工場從澎湖及台南北門引進勞工,從事製磚及牛車搬運工作。首先在廠區北側興建四排工寮(老員工稱為寮內,位於九如三路陸橋北側,工寮已拆除),供澎湖人為主的勞工居住。廠區西南側的聚落,則以台南北門地區之勞工為主,自蓋草寮居住,從事牛車搬運工作,聚落稱為牛寮、牛車寮、或牛寮仔(位於中都街北安殿附近,中都路91至97巷一帶)。形成廠區一北一南之移民聚落,現地仍保存磚工從原鄉移來的開王殿及北安殿兩座廟宇。

TR-04 TR-05
澎湖磚工移民信仰廟宇-開王殿 台南北門移民信仰廟宇-北安殿

三、逐漸消失的磚廠空間記憶

筆者訪問磚窯廠旁開王殿的老窯工黃老先生(20年次),他小時候隨長輩從澎湖移民到磚廠,一直待在磚廠附近,退休後守護著開王殿。黃老先生記憶清晰,可描述燒磚過程,及工人生活點滴。然而老窯工所敘述的景物,如牛拉輕便台車、牛車卸土、機器間內切磚、磚胚風乾、炭圍仔挑煤的生動故事,因地形地物已變遷,對外地人及磚工第三代子弟,故事的地物景觀模糊,難以理解。

四、舊航照清楚顯現消失磚窯廠

筆者從中研院提供的高雄地區二戰美軍航拍及1960年航拍,找到1944年10月及1960年2月的磚窯廠清晰影像,繪出原始影像,由黃老先生在地圖上核對地物,再配合高雄市文化局出版之《磚仔窯的故事》口述歷史,將八卦窯、機器間等位置,標示在航拍影像中,繪製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位置圖(1944年10月),及唐榮鐵工廠高雄磚廠位置圖(1960年2月),供後續研究。

五、解讀1944年打狗工場空間配置

1944年航拍顯示,台灣煉瓦打狗工場的廠區設施,有6座橢圓形八卦窯、3支大煙囪、4間機器間、2間倉庫、2個炭圍仔(露天煤炭放置場)。管理階層之設施有事務所辦公室、廠長宿舍、職工宿舍。廠區主角為八卦窯,亦稱大窯,編號為1號窯、2號窯、3號窯、4號窯、5號窯及6號窯,窯體高大壯觀。1號窯在窯頂自設一支煙囪(磚造、現仍保存,稱為南煙囪),2號窯、3號窯、6號窯共用一支煙囪(磚造、現仍保留,稱為北煙囪)。4號窯與5號窯共用一支煙囪(水泥造,煙囪已拆除)。4間機器間,亦依建造時間編為1號、2號、3號、4號,為切磚或壓胚的廠房,其中3號機器間為製作TR磚之壓胚廠房。

八卦窯兩側整齊排列者,為風乾磚胚的風架及磚塊成品。由於生產規模大,此地早期地名亦稱為磚仔窯。航拍影像顯示愛河旁的碼頭、鐵路支線、輕便鐵路的位置,由其北側的輕便鐵路有三條支線,甚至有立體交叉,顯示忙錄的運輸及生產規模。

TR-06 圖2 1944年美軍航拍之台灣煉瓦工場(航照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六、輕便鐵路與機器間位置

八卦窯燒磚所需黏土,大多來自愛河北側凹子底的農地(中華路與大順二路一帶),由人力挖開表土,取地表下1-2公尺的黏土(稱為Q土),堆上台車,由一位工人牽一頭牛,牛拉八輛台車,上坡則拉四輛,藉由輕便鐵軌,將黏土經過愛河上的輕便鐵路橋(約現今中都遠景橋與中華路治平橋中間,已拆除),拉回廠區。

TR-07 TR-08
磚廠運土輕便鐵路(照片來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磚廠工人及牛(照片來源:高雄市歷史博物所,蔡高明拍攝)

當時輕便鐵路進入廠區,分為三條路線,第一條先經過寮內,再將黏土卸在2號及4號機器間前面。第二條輕便鐵路,以平面方式,接到1號機器間。此三間機器間之練土及切磚,屬於濕式製磚法,供應1號、2號、3號、6號窯,燒製一般磚。第三條輕便鐵路,進入廠區後,以立體架高方式,進入三排相連的室內堆置場(鐵皮屋頂,四周通風),在室內進行黏土乾燥及機器攪拌後,送至3號機器間。3號機器間為生產油磚(TR磚)之磚胚的專屬機器間,內有乾式製磚設備,模具中央印有T.R字樣及菱形花紋。因壓製模具要抹油,以方便將磚胚取出,亦稱油磚。TR磚胚僅送至4號窯與5號窯燒製。

由於TR磚製作屬於乾式製磚法,需有大型室內堆置場,以先進行黏土的乾燥,並用攪拌器加以攪拌,因此室內堆置場內有輸送帶及攪拌機器。且TR磚為台灣煉瓦的主力產品,因此室內堆置場有三條生產線,室內堆置場的占地相當於一座半的八卦窯的面積,非常醒目。

七、磚工與牛隻的勞動力

磚製過程從原料取得到完成磚塊,區分取土、運土、練土、切磚、修飾、風乾、入窯、疊窯、燒窯、挑煤、出窯等布驟。

早期運土為從黏土推置區,以牛車運至練土的水坑,以牛隻四腳踩出黏土內空氣,使之密實。後期改採機械方式練土,黏土經過攪拌後,以長條形輸出。密實的黏土再送至機器間內,由工人手持切磚器械,在輸送帶前切磚,一次切下三塊磚。接著將切好之磚胚,放上台車,搬運至八卦窯四周的風架作風乾。磚胚風乾過程,由工人將磚胚敲實,並作磚面之平整修飾。磚胚風乾後,將風架上之磚胚,搬運入八卦窯。再由排窯師傅將磚胚排放在窯內,進行全天候的燒窯。燒窯過程,工人需從炭圍仔挑煤炭,經由八卦窯磚梯,爬上窯頂,投煤至窯內燒磚。磚塊燒製完成後,工人以台車入窯內搬磚,置於窯外空地,經過一、二、三級分類,等待上牛車或或火車運往各地。

打狗工場及唐榮高雄磚廠早期之製磚作業,從取土、練土、製磚胚及燒窯,均採包工制,由事務所將工作包給工頭,再由工頭找附近工人,以點工方式施作。廠區內外之搬運工具,大多為牛車寮居民提供的牛車運輸。此外,廠方亦飼養數十頭牛隻,自行調度,因此高峰期有數百頭牛隻在磚廠附近工作。從1944年航拍影像中,整齊排列的風架及磚堆,可感受廠區作業繁忙景象,在3號窯右側空地及事務所附近隱約可看出牛隻或台車的影像。

八、解讀1960年唐榮高雄磚廠空間配置

二戰期間因打狗工場西北側駐有日本海軍通信隊,4號、5號兩座八卦窯及其煙囪遭美軍炸毀。戰後經唐榮高雄磚廠修護,4號及5號窯已不生產TR磚,改生產一般紅磚,後來改耐火磚。從1960年舊航照,廠區僅有4座八卦窯,原練製TR磚黏土原料之大型室內堆置場已成水池。當時凹仔底之黏土原料已取完,轉而挖取廠區附近農地,磚廠北側的工寮(寮內)四週,及磚廠西側之農地取土後,成為原木儲存池(亦稱為杉仔池),此時期愛河產業已進入磚廠及木材加工業全盛時期。1967-1971年間,陸續拆掉1號、2號、6號窯,興建現代化倒焰窯,生產耐火磚,並再興建隧道窯,生產耐火材料,1980年易名耐火材料廠。至1985年磚廠停止生產。

TR-09圖3 1960年航拍之唐榮鐵工廠高雄磚廠(航照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九、結語

日治時期的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經歷戰爭、接管、經濟發展等階段,日前廠區呈荒廢狀態,現地剩下一座八卦窯、兩支大煙囪、四座倒焰窯、一座實驗窯及一座隧道窯,成為高雄市的文化資產,屬於靜態景觀。藉由1944年航拍影像上的磚廠空間關係,可感受早期聚落、工人、牛隻、輕便鐵路、機器間、八卦窯、炭圍仔的互動關係。再對照1960年的航拍影像,可比對戰後唐榮高雄磚廠之變遷過程。後續若能配合磚廠老照片,指出各照片的拍攝位置及製磚過程,即能生動描繪中都磚廠的聚落與人文歷史。期望此老地圖,能讓老窯工的口述歷史,更生動地留入新世代的心中。

TR-10圖4  2005年之中都唐榮磚窯廠(航照來源:Google地圖)

下載中都唐榮磚窯廠之變遷地圖」(pdf檔)

參考文獻:

  • 許玲齡,2003年,《磚仔窯的故事》.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 楊玉姿,2009年,《高雄市史蹟賞析》. 高雄市文獻會印行。
  • 周宜穎,2005,《台灣霍夫曼窯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 中都唐榮磚窯廠,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