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實測平面圖(河川地形圖)

Friday, May 8th, 2020

日治時期為了河川治理,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課主導下進行各地主要河川調查與測繪工作,包括:河川調查、防砂調查、經濟調查、治水計畫書編制等等;其中淡水河流域是最早開始進行河川調查,於1912~1913年(大正1~2年)就完成淡水河、大嵙崁溪、新店溪河川水文調查,繪製大比例尺(1/2,500)平面圖(河川地形圖)。雖然該圖集主要是繪製河道水深狀況,但也將河道兩岸一定範圍內地形、地物加以測繪;由於清代臺灣北部主要城市發源都是河港聚落(如:淡水、新庄、艋舺),因此,這批實測平面圖也記錄部份城市早期面貌,例如:聚落、街道、地名、地形,加上屬於日治初期最大比例尺的地形圖,因此對於城市史研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本計畫挑選淡水、艋舺、新莊、板橋河岸圖幅,校正拼接後單一圖層,分別上架到「淡水百年歷史地圖」、「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以及「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上,開放各界閱覽運用。

『淡水百年歷史地圖』新增「淡水河平面圖」圖層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新增「淡水河平面圖」圖層

『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新增「淡水河、大嵙崁溪平面圖」圖層

進階參考:

U-2照片中所見的臺灣中央山脈

Thursday, April 30th, 2020

冷戰時期,黑貓中隊駕駛U-2偵察機執行「快刀計畫」主要都是針對大陸地區進行偵照,除了訓練片之外,很少拍攝到臺灣本島;1962年7月28日飛行員王太佑執行完GRC123任務歸航時,經過福建省福州市南方,使用全角度拍攝模式(即下圖中V、L1~3及R1~3攝影角度都進行拍攝),其中在一張高傾角(Far Oblique)R3照片當中,遠景拍攝到臺灣中央山脈,除了提供觀看臺灣地景新視角之外,亦可以瞭解當時U-2偵察機所配置的B相機光學攝影能力。

U-2 B相機不同拍攝模式示意圖(案例於上海拍攝;圖片由Lin Xu後製)

 

這張照片編號是GRC123_1903,前面近景是福建平潭,遠處背景是隔著臺灣海峽的台灣中央山脈。

照片編號為GRC123_1903,前面近景是福建平潭,遠處背景是隔著臺灣海峽的台灣中央山脈(影像典藏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影像後製:Lin Xu)
圖檔大小:24MB

從臺北地圖上消失的「漳州街」

Thursday, April 16th, 2020

眾所皆知戰後臺北市的街路名稱是以中國地名(城市)來命名,例如:迪化街、漢口街、天津街、廣州街。同時,臺灣閩南族群當中前兩大群體分別是泉州裔(來自福建泉州府)、漳州裔(來自福建漳州府),目前在臺北市仍保有福建省許多城市有關的路街名稱,如:泉州街、福州街、汀州街、廈門街,但唯獨就沒有第二大閩南族群來源漳州府關連的「漳州街」,令人感到好奇。事實上,戰後臺北市確實有「漳州街」,但因為都市擴張、新闢建的計畫道路取而代之,以下就透過不同時期地圖回顧「漳州街」出現與消失過程。

1.「漳州街」的前身在日治時期是從新店線鐵路通往練兵場(馬場町)的道路,當時地處市郊也沒有特別命名。

日治後期測量原圖

2.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1月15至17日陸續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公布「台北市新舊路名對照表」,正式出現「漳州街」,西北接新店線鐵路,東南止於水源路。

1949年臺北市地圖

1959年臺北市地圖

3.因為運量遞減,新店線鐵路於1965年停駛,1970年全部拆除;同時,隨著臺北市人口快速增長,南機場地區大量闢建國宅,陸續闢建新的道路;1971年將中華路向南延伸,合併漳州街南段,開闢出中華路二段;

1974年臺北市街圖

1976年臺北市街道圖

4.1984年南海路延長拓寬工程,併入漳州街殘餘的路段,此後「漳州街」就從臺北市地圖上消失。

1977年臺北市街道圖上呈現已經有延伸南海路規劃

1997年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圖,已經找不到「漳州街」

5.今日僅剩因為截彎取直留下來的小路段(南海路93巷、南海路138巷及中華路二段363巷)是早期「漳州街」的路面,其餘都在都市計畫發展過程中而滅失,也逐漸從市民的記憶裡淡去。

南海路93巷街景

中華路二段363巷街景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進階閱讀:

臺南河樂廣場

Tuesday, March 17th, 2020

臺南市政府於2020年3月7日開放「河樂廣場(The Spring)」,成為目前台南市區面積最大的親水公園;本文嘗試從地圖與航照影像來回顧河樂廣場所在地點的沿革發展歷史

1.清代該地點位於台江內海邊邊緣,推測是臺南府城與台江內海之間河系,也是台南漁獲集散地

1875年「臺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

2.清代就修築有府城到安平的古運河,不過因為洪水氾濫,日治初期古運河便淤積無法發揮河運功能,於是有了開闢新運河的計畫。1922年安平港至永樂町間的新運河工程開工,並於1926年竣工,讓外海船隻能循水路直抵臺南市中心,當時稱作「臺南船溜」;而河樂廣場所在地,當時則是運河上的船舟停靠灣(船入場),又稱盲段。

1922年「臺南市區改正圖」標示出臺南新運河的施工預定位置。

1927年「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繪製出完工後的臺南運河。

1927年「臺南市街圖」標示臺南船溜,同時也在盲段末端闢建一條道路(今中正路)通往市區。

3.戰後,隨著臺南市區向西(向海)不斷擴張,原本位於市區邊緣的運河,則包含在其中。

1947年航照影像,運河及中正路兩排已經開始出現大量建築物。

1975年「臺南市街圖」,臺南運河已經被包含到市區範圍內。

4.1970年代臺南運河漸失航運用途,運河盲段亦受水質污染,始有填平之議;1980年代將臺南運河盲段填平,興建臺南中國城(外觀設計仿中國傳統式建築因而得名),成為當時臺南市重要的商圈。

1984年「臺南市街圖」上標示出剛建成的「中國城」。

2003年航照影像中「中國城」及其周圍的景觀。

5.1990年代中後期,中國城與中正路末段商業活動逐漸沒落;臺南市政府因著新的都市設計計畫於2016年動工拆除中國城,原地改造籌親水廣場,定名為「河樂廣場The Spring」,成為市民休閒空間

目前OSM地圖,原「中國城」已經拆除,成為綠地休閒空間。

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特別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在牆面上以2D彩繪及3D立體的展示架錯落配置圖文及立體模型、文物等,將「時光如河」的河樂廣場自台江內海、運河碼頭、中國城的興衰至今河樂廣場的重生過程娓娓道來,搭配古地圖、老照片、中國城拆除的文物及河樂模型等,讓大眾更加了解廣場的前世今生及文化內涵。

河樂廣場解說牆。

「烏塗窟」地名

Saturday, February 29th, 2020

在北臺灣有三處地名(分別位於瑞芳、石碇及大溪)都稱為「烏塗窟」,「烏塗」一詞是閩南語「黑土」之意,例如俗諺「兄弟若仝心,烏塗變成金」;若將這三筆看似無關的「烏塗窟」地名,分別標定在地質圖上,可以從其座落位置發現有趣的關連性,地名所在附近地質上都有斷層及中新世石底層(其地層特性是砂岩與頁岩互層,夾煤層),推測應該地面上有煤層露頭,早期移墾者就以形貌稱「黑土(烏塗)」。

將臺灣北部三個「烏塗窟」地名標示上地質圖(地調所地質雲加值應用平台)。

順道一提,中臺灣則另有一個地名「烏塗子(仔)」,則應該是位於舊濁水溪河床上,土壤因含有黑色有機物和礦物質才被稱為「黑土(烏塗)」,應與煤層無關。

新竹市立動物園

Friday, February 28th, 2020

新竹市立動物園自2017年5月休園進行「新竹動物園再生計畫」,2019年年底重新開園,因著自動物環境與親子空間,得到許多好評與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是其前身。可以透過比對二戰時期的舊地圖與航照,園區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其中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也於201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1940年代地圖,動物園是新竹公園的附屬設施,東側是棒球場(野球場)。

1945年美軍航照;動物園是位當時市街東側邊緣,航照上可以辨識出動物園內噴水池。

1986年新竹市街圖。

今日Google地圖上新竹市立動物園所在及周遭環境。

今日Google衛星影像;隨著新竹市區擴張,原本位於市街東側邊緣的新竹公園已經成為市區內重要的綠地與休閒空間。

早期私立大華中學臺北校地

Wednesday, February 19th, 2020

民國51年(1962)方志平女士在台北三張犁(今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底六合市場、六合綠地所在)創立了私立大華中學,4月舉行大華中學破土典禮,8月第一期工程竣工。

校園建設前航照(1957年航照影像)

大華中學創立第一期工程完成後航照(1963年航照影像)

1966年地形圖顯示大華中學興建初期附近環境

隨著擴大招生,學校建築也擴大,學校對面也蓋起名為「大華新村」集合住宅,1968年大華中學北側設立市立吳興國小(1969年3月校舍落成),加上西側的台灣浸信會神學院(1958年遷入),讓該區域轉變成文教區

1967年航照影像

1969年地形圖(當時計畫道路就穿越校園)

1972年航照影像

民國62年(1973)董事會決議原本設在富錦街的大華國小遷至吳興街大華中學校區,合併成為私立大華中小學,民國67年(1978)因政府不同意遷校而被迫停辦大華小學。

1973年航照影像

1977年台北街道圖上短暫出現大華中小學名稱

1979年台北市政府決定依都市計畫闢建計畫道路(今松仁路)以及興建市場(今六合市場),於民國78年(1989)將學校遷至桃園楊梅現址,繼續辦學,民國87年(1998)改制為大華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

1980年地形圖

1991年航照影像(校園已經拆除、松仁路已闢建完成)

1991年地形圖(校園已經拆除、松仁路已闢建完成)

在校園拆遷過程中,北側兩塊四層公寓區塊也一併拆除,隨後改建成大廈,推測是透過容積轉換,來作為都市計畫拆遷之補償。

1994年航照影像(北側兩塊四層公寓區塊已改建成大廈)

2017年地形圖

原大華中學臺北校地之現況(通用電子地圖)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以及「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參考資料:

高雄溫泉與硫磺水

Monday, November 25th, 2019

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清代文獻記載內惟埤的水源,來自打狗山麓的龍巖池及硫磺泉,內惟埤稱「硫磺埤」,硫磺埤的水再流入愛河,古名為「硫磺水」,打狗港亦稱「硫磺港」,然而高雄地區並無生產或開採硫磺紀錄。1920年日本人花田伍助追溯硫磺水的源頭,在內惟鑿出地層下的冷泉,並將冷泉加熱,高雄溫泉共經營二十年。

青泉街石頭公廟山溝的乳白色泉水,化學成分是甚麼?是不是真正溫泉? 本次講座從文史踏查到科學檢驗,解開高雄溫泉及硫磺水的謎題,並期待硫磺水古地名的重現。

下載:高雄溫泉與硫磺水(廖德宗201911).pdf

古地圖套繪清代鳳山新城與舊城

Saturday, November 24th, 2018

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作者於高雄市鳳山社區大學進行文史演講,分享專業地理套圖經驗,採用日治地籍圖、土地登記資料、文獻紀錄,套繪鳳山縣新城、舊城位置的方法及過程,解析鳳山縣土城位置的線索,及運用考證成果,製作立體展示模型。並簡述地圖套繪的技術,包括圖資來源、搜尋文獻及套圖軟體。

下載:古地圖套繪清代鳳山新城及舊城(廖德宗201811).pdf

打狗山歷史地景踏查

Monday, November 12th, 2018

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運用古地圖踏查高雄文史未詳載的歷史場域,場景為清代至日治時期的打狗山(壽山),介紹清代舉人卓肇昌及麥朝清的足跡,與近年發現的歷史地景: (1)打水灣湧泉水源地 (2)大坪頂砲台 (3)打狗金刀比羅神社。並分享二戰期間的防禦設施,及2017年發現的蔣介石地下指揮所。

這些歷史地景仍存殘跡,經作者實地踏查、爬梳文獻及老照片佐證,浮現歷史場景及發生大事。可滿足社會大眾好奇心,增進對高雄文史的瞭解。

下載:打狗山歷史地景踏查(廖德宗201811).pdf

引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