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論文:虎尾市街變遷研究

Wednesday, December 17th, 2014

詹麗娟(2014) 虎尾市街變遷研究, 地理資訊系統季刊8:4 頁17-22, 2014.10。

 

台南百年歷史地圖新增圖層

Wednesday, December 3rd, 2014

台南百年歷史地圖」新增一批台南地區歷史地圖與主題圖圖層。

  • 台南及安平市街圖(1907)
  • 台南市地圖(1917)
  • 台南市全圖(1922)
  • 台南市區改正圖(1922)
  • 台南市街圖(1927)
  • 台南市全圖(1928)
  • 台南市區改正圖(1929)
  • 台南市地圖(1933)
  • 台南市街圖(1975)
  • 台南市街圖(1976)
  • 台南市街詳細圖(1978)
  • 台南市街圖(1979)
  • 台南市圖(1984)
  • 台南市圖(1982)
  • 台南市行政區域圖(1996)

新書出版: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紅線)

Tuesday, December 2nd, 2014

books_20141203

台北城是一座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城市,捷運則是這座城市最新的交通工具。本書結合了「新」(捷運)與「舊」(歷史)兩種意涵與層次,作者透過文字與圖像帶領讀者搭乘捷運,用雙腳實際探訪從象山到淡水的16條私房散步路線,搭著捷運就像進入一部時光機,窺探台北從清末建城至今一百多年的歲月印記。本書特別收錄:整合1895年大稻埕鐵道路線圖、1897年台北古城手繪地圖、1945-1974年台北市空照圖。對照台北現今地圖,觀察台北城百年來的地形景觀變化。

通用版電子地圖新增套疊等高線地圖

Sunday, November 23rd, 2014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網路地圖服務」新增帶有等高線之通用版電子地圖圖磚服務,最細緻可以標示出20m間距等高線(約略為五萬分一地形圖的等高線間距),有助於社會大眾瞭解臺灣基本地形資訊,同時也提供登山健行者參考資料。此外,國土測繪中心既有WMTS服務(http://maps.nlsc.gov.tw/S_Maps/wmts)也同步新增的等高線地圖圖層,服務代碼為EMAP5,GIS用戶可透過GIS軟體自由介接使用新版地圖服務。

螢幕截圖 2014-11-23 21.37.28

「國土測繪圖資網路地圖服務」新增等高線地圖

螢幕截圖 2014-11-23 21.36.49

QGIS軟體中介接國土測繪中心等高線地圖

相關報導:

臺南新舊航照影像海報

Saturday, November 22nd, 2014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與臺南市政府地政局合作,運用1951年美軍航照(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以及2010年航照(經緯衛星資訊公司拍攝)編製成「臺南新舊航照影像」海報。

Tainan_Poster__thumb

下載:「臺南新舊航照影像」海報電子檔(PDF格式)

新書介紹: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從古地圖探索早期台灣發展與多變面貌

Saturday, November 15th, 2014

本書由夏黎明教授撰寫之「清代台灣地圖的演變」做為總論,主文則分「古代天下輿圖中的台灣」、「古代中國地圖中的台灣」、「清代的台灣全島地圖」三部分,以年代排序,從元朝與明朝少數的古地圖談起,一直談到眾多清代地圖。

本書蒐錄數十幅重要、精采的台灣古地圖,每張地圖皆用簡明生動文字說明該圖的來龍去脈,提供研究台灣歷史的線索,也呈現出古 代人們對台灣地理的理解;書中詳細說明古時測繪地圖的各種方式,以及不同年代的地圖內容特色。欣賞這些精緻呈現、超乎想像的各式各樣台灣古地圖,讓讀者從 中體驗時空交錯的無比趣味。

研究論文:二戰末期臺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

Monday, November 10th, 2014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洪致文教授運用1944~1945年美軍所拍攝的舊航照影像以及繪製的城市地圖,進行臺北市區疎開空地帶研究,於《地理學報》發表學術研究論文一篇。

洪致文(2014) 二戰末期臺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地理學報 73 期 (2014 / 06 / 01) , 53-77。DOI:10.6161/jgs.2014.73.03。

論文摘要:

在先前的研究中,以美軍拍攝北市內於二戰最末期的航照加以判讀,已經確認了臺北市內在1944-45年間所緊急開闢,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劃設的疎開空地帶,並且也探討了這些空地帶在戰後的變遷,與對台北城市發展的影響。然而,僅以航照做判讀,只能略知主要的空地帶空間分布,而較難獲致全貌。本文以臺灣總督府報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兩次更為詳細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帶指定,配合戰後處理這些被緊急徵用之都市用地情形,歸納出第一次指定(1944年11月)的六處防空空地與六處防空空地帶,以及第二次指定(1945年4月)的二十處防空空地帶位置。依照戰後的統計,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間,拆除房屋基地面積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則規模更大,拆除房屋2,748間,總房屋基地面積669,007平方米。合計兩次的指定,共在臺北劃設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與空地帶,其中46.3%屬於日產(日本人之財產),40.2%屬於私產(臺人之財產),其他則為國庫或市有地。戰後初期,臺北市府認為此空地係為防空而拆除,原則上應該予以保留,並供作道路或公園綠地之設施,故後來有約原指定面積之40.9%獲得保存。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轉化為道路,或者變成公園,均是今日臺北市的都市發展中,受到戰爭防空思維所影響下的城市烙印。

相關論文:

洪致文(2011) 二戰時期台北市之疎開空地帶對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台灣文獻季刊62(1):233-58。

「Moving Historical Geodata to the Web」 工作坊

Saturday, November 1st, 2014

由紐約公共圖書館(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於2014年11月5~7日所舉辦之「Moving Historical Geodata to the Web工作坊,主要探討歷史地圖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的相關技術與願景。

Agenda:http://sendai.hmdc.harvard.edu/cga_website_files/PDF_misc/SloanNYPL-MovingHistoricalGeodatatotheWeb-Agenda.pdf

Lightning talk slides:http://t.co/j4Quoh3jlq

Meeting Notehttp://kgeographer.com/wp/nypl-geodata/

新書出版:瑠公大圳

Thursday, October 30th, 2014

book_20141105

  • 書名:瑠公大圳
  • 作者:李宗信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14/11/05
  • ISBN:9789862940945

十八世紀以來,漢人逐漸有規模地在台北平原上開荒拓墾,而埤塘、大圳等自然或人為灌溉工程的開築利用,則讓這塊土地漸成穀倉。

瑠公圳,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是一條二百多年前由郭錫瑠父子開鑿、貫穿台北平原的大水圳,然而事實上,今日耳熟能詳的瑠公圳,包含了清代先後由民間各自興築的三大圳道——霧裡薛圳、瑠公圳、大坪林圳,以及由圳道所流經並串接的大小埤塘。這些埤塘和圳道,原本各自維繫著不同人群的生業命脈,縱橫交織成台北平原的水利網絡,但在日治及戰後漸次由官方接管,並在水資源利用等考量下被合併、改修或填埋,漸成今日模樣。

因此,本書雖以清代瑠公圳及開鑿該圳的郭家為一開始的敘述主線,但也談及埤塘及其他兩條水圳的歷史發展,以清晰呈現這些水利設施的演變過程。

美國科學家重新發掘出1960年代的衛星照片

Thursday, October 16th, 2014

美國在1960年代發射了多顆能拍攝地球黑白照片的Nimbus系列氣象衛星,這些衛星影像資料還保存在美國國家氣象資料中心(NCDC),目前經過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一番努力經該批資料轉換成數位圖檔,並公開在NSIDC的FTP站上,有興趣的科學家下載研究。

進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