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地圖俱樂部, 廖德宗> 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

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

Tuesday, November 2nd, 2021 at 9:15

撰文/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摘要

最近因公視電視劇斯卡羅大戲、獅頭花小說、及清代恆春半島三大戰役等書籍出版,引起文史團體追尋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2021年因鐵路地下化工程,辦理武洛塘山附近公墓的遷葬,經文史團體查訪墓塚,發現鳳山博愛路北側柴頭埤公墓有清代、日治、戰後的民間墓塚,但未見淮軍墓碑,且發現新興製糖株式會社1917年改修鐵道用地的「無緣墓合葬」墓碑,並整理出北門外的武洛塘山附近,有四座有應公廟。本文要考證的是淮軍昭忠祠是現在那一個位置?淮軍義地的所在範圍?那座有應公廟可能存放淮軍遺骨?

這些清代時期的昭忠祠及墓塚位置,已無法僅靠文獻或口述歷史做解謎。本研究從日治地籍圖、登記資料著手,考證淮軍昭忠祠及淮軍墓地的位置。

一、清代的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

1874年(同治13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軍出兵攻打恆春半島,清廷派沈葆楨來台主持防務,10月經外交斡旋,清廷付款,日軍退兵。接著沈葆楨推動開山撫番政策,台灣南路從鳳山縣城派軍前往琅嶠地區撫番,但與原住民衝突,1875年爆發獅頭社事件,淮軍進剿獅頭山,戰事持續3個月,淮軍感染瘴癘病故者超過千人。1876年7月提督唐定奎籌款,在鳳山縣新城(今鳳山區)外北門外、武洛塘山南側,購置土地以興建昭忠祠及祠東的淮軍義地。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昭忠祠為頭門三間、享堂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迎門照壁一座、祠東祠丁住房三間。而祠堂東側的義地,內計一百九十一塚,共葬勇柩一千一百四十九具,義地外圍環繞著圍溝及竹樹,同時購置北門外武洛塘山腳田園十三契,除祠塚佃房圍溝外,餘田園四十六坵,撥歸祠丁佃種(可稱祠丁佃田)。這樣的空間描述,指1876年的淮軍昭忠祠(相當於忠烈祠)及祠東義地(淮軍墓地),是相連在一起的,原先都是武洛塘山腳的田園,並未使用到武洛塘山的義塚(屬於民間公墓,當時魚鱗疊葬,已無隙地)。墓園外圍挖掘山溝用以排水,種刺竹作隔離,維持軍人公墓的莊嚴性,並利於祠丁的維護管理。

二、日治時期的文獻

(一)1900年伊能嘉矩的記載

1900年伊能嘉矩南台灣踏查,記載8月9日午後,至鳳山城北門外,參拜淮軍昭忠祠,日記提到所見的祠宇「雖遭受兵燹之災,仍可看到舊時規模」,並見到祠壁上的敕建鳳山昭忠祠碑。淮軍昭忠祠於1876年竣工,由官方編制的祠丁守護,理論上在1900年應保存完好。但據伊能嘉矩1900年所述,淮軍昭忠祠,因戰亂被焚燒破壞,而這期間鳳山新城的戰亂事件,當屬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第二師團攻打鳳山新城的戰事。

(二)1904年台灣堡圖上的武洛塘山

1904年台灣堡圖上,標示武洛塘是鳳山新城北門與外北門之間的聚落。縣城東北側的埤塘為武洛塘(亦稱柴頭埤),北側墓地的小丘為武洛塘山,山南土地的地目為田及墓地,並無昭忠祠的祠符號。

清代圳道部分,武洛塘山南側的田地由牛潮埔圳灌溉為水田,山坡地則是旱田。而特別的是,台灣堡圖上的武洛塘山南麓,有一條山溝,區隔墓地及田地,因無水圳源頭,是人為山溝。這條地圖上的山溝,是否為解謎的線索?

圖1 台灣堡圖(1904年)的武洛塘山附近地形圖

(三)1907年鳳山至九曲堂縱貫鐵路

日治時期武洛塘山的地形改變,起於1907年鳳山至九曲堂縱貫鐵路開通,設立鳳山驛,鐵路工程所挖取武洛塘山的土石,就近填在武洛塘的埤塘。1935年,日本人在外濠溝南側、武洛塘填土的土地,興建鳳山神社。

(四)1909年及1917年新興製糖之糖鐵路線

1909年6月,陳中和經營的新興製糖株式會社的糖鐵路線(五分車鐵道),從鳳山站通車至林園。這條路線,武洛塘山的南側,是博愛路南側的弧形路線。1909年8月陳中和向總督府補辦官有地放領(拂下),申請牛潮埔487-4、493-4番地作為糖鐵用地,均是墓地。

1917年,海軍省在小竹上里山仔頂庄設立無線電信所,新興製糖的糖鐵路線被迫改道,移往無線電信所的西南側,而原先武洛塘山南側的路線,也同時從博愛路南側的大弧線,遷改至博愛路北側的直線。改線之後,1918年,新興製糖路線增加了電信所站,並顯示在1928年地形圖。

圖2 新興製糖社線1917年改道前後的路線圖

三、解讀日治地籍圖及登記資料

圖3 1962年牛潮埔段地籍圖

(一)日治地籍圖的線索
日治初期武洛塘山南側土地,屬於牛潮埔庄。筆者先至鳳山地政務所申請早期日治地籍圖的影印,但原圖分割線過多、圖面不清,難以運用,因此再請中研院GIS中心支援典藏的1952年及1962年的牛潮埔段地籍圖。而1962年牛潮埔段地籍圖(比例尺四千八百分一),顯示大範圍的土地分布,及1907年縱貫鐵路,與1909年、1917年新興製糖的糖鐵路線。

武洛塘山與外濠溝之間大塊土地,從鳳松路往東算起,土地番號為494(田)、493(墓)、492(田)、491(田)、481(田)、487(墓)等,這些百年前的地籍線,雖經分割及地目變更,仍保留在現代數值地籍圖上。透過地理資訊製圖專業,確可回復日治初期的地籍線位置,並套繪至現代地圖上。

(二) 解讀土地登記簿的線索
494番地第一次登記為1905年,面積5.1甲,地目為田。這片土地是武洛塘山腳的唯一田園,1985年改朝換代之後,大清政府官有財產皆由總督府接收,再由台南廳將昭忠祠之公共資產,登記給台南慈惠院(位於台南聖公廟街),作為社會救助事業的資產。且1903年地籍測量時,淮軍昭忠祠已無建物,故整塊昭忠祠土地及佃田的地目為田。

494-1番地位於武洛塘山南麓的,屬於平地,坵塊約略四方,在縱貫鐵路及外濠溝之間,研判是淮軍昭忠祠的基地。理由如下: (1)494-1東側凸出一塊方形土地,面積約85坪,剛好是屋三間祠丁住房的空間。(2)494-1南側有一大排水溝,屬於人造設施,可將昭忠祠內的雨水排到外濠溝。(3)在1903年測量時,研判昭忠祠的圍牆及排水溝仍可辨識,因此成為地籍界線。東側凸出一塊方形土地,剛好是屋三間祠丁住房的空間,而基地南側有一大排水溝,屬於人造設施,可將昭忠祠內的雨水排到外濠溝。

這塊清代的淮軍昭忠祠基地,約是博愛路的寶光聖堂、法元寺、法元寺東側五間透天厝,並含博愛路的路面。研判昭忠祠坐南朝北,迎門照壁與頭門,約在法元寺(創立於1962年)前側的博愛路上,享堂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約是法元寺的基地。

494-2番地是台南慈惠院的佃田,面積為0.4甲,在外北門的道路旁。台帳資料顯示自1935年開始,佃田逐漸變更建地。戰後,產權移轉給為高雄救濟院。現有一間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萬應公廟,稱作昭忠祠萬應公,小廟後方有突起小塚,研判是日治時期收容的淮軍遺骨的地方。

493番地是一塊清代的大墓地,原先面積約9甲,研判分割之後,北側493是武洛塘山義塚,南側493-1、491-3是淮軍墓地。理由如下(1)淮軍墓地位於昭忠祠東側,即493-1、491-3番地。(2)研判1903年第一次測量,淮軍墓地與武洛塘山義塚(公墓)相接,兩者地目為墓、產權為國庫,因此合併測為一筆墓地。(3)1904年台灣堡圖,493番地的北側墓地、南側田地,兩者交界是一個ㄟ字形山溝,最南邊有竹林,與淮軍墓地的圍溝及竹樹相符。

淮軍墓地經計算約3甲,埋葬墓塚191塚,棺木1149具,平均一個墓塚可用46坪土地,墓葬密度不高,也有可能是墓塚集中在墓園中間,周圍是綠地。清代淮軍墓地的範圍,位於博愛路與外濠溝之間,為經武路至博愛路447巷之間的住宅區土地。而博愛路447巷為清代圍溝,現為住宅區的既成道路。

民興路的萬應公媽廟(建於1968年),位於493番地的清代義塚範圍,不在淮軍墓地內,祭祀的無主孤墳遺骨,應以附近公墓為主,淮軍遺骨的機率不大。

492番地原先是一塊田,面積1.0396甲,1936年第一次登記,所有者為國庫,1937年土地移轉給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土地的萬福廟,新建於1995年,其內另存有一間萬應祠(建於1951年)的小廟,而前身是收容附近無主骸骨的場所,廟碑上記載稱為「靈庵」,就在清代圍溝旁。從地緣因素,萬福廟內的萬應祠小廟,最靠近493-1淮軍墓地及1909年新興製糖的糖鐵土地,研判從日治的糖鐵路線,到戰後的開闢博愛路、經武路,及1960-1980年代建商挖到遺骨骸,大部分應祭祀在萬應祠小廟內。

481番地是一塊私有地,地目為旱田,面積0.2甲,業主為公業趙德,管理人是牛潮埔庄的趙乞丐。該筆旱地因不易耕種,也成為墓地。是鳳仁路鳳山清潔隊(成立於1973年)保養場的用地,內有一間萬姓祠小廟,當僅放附近挖出的遺骨。

487番地亦為清代義塚,現今博愛路北側的柴頭埤公墓,及博愛路南側鳳大餐廳附近,均在487番地的義塚範圍內。柴頭埤公墓發現的清代、日治、近代的墓碑,及1917年改修鐵道用地的無緣者墓碑,均屬清代義塚範圍。而1917年糖鐵用地,經過493番地的淮軍墓地,因此無緣墓碑下方是合葬淮軍與民眾骸骨的墓塚。

四、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
本研究以Google Earth軟體為工具,先在舊地籍圖上研判位置,再套繪至準確數值地籍圖上。2021年10月研判的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圖如下。

4 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圖
(說明: 昭忠祠及祠丁住房位於494-1番地,祠丁佃田位於494及494-2番地,淮軍墓地位於493-1、493-3、493-4番地,義塚為493、487番地。底圖為Google衛星影像,廖德宗2021年10月製作。)

五、結語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製作鳳山新城立體模型時,當時因找不到淮軍昭忠祠的土地紀錄,無法考證淮軍昭忠祠位置及建物格局。但因昭忠祠為清代重要設施,因此當時專家學者決定,做一個示意的官方建物,置於武洛塘山南側,面向外濠溝。經筆者2021年10月考證,淮軍昭忠祠應調整至法元寺與前側博愛路的位置,迎門照壁與頭門在博愛路上,享堂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在法元寺的基地位置。昭忠祠坐南朝北,略朝東北。而淮軍墓地位於博愛路與外濠溝之間,為經武路至博愛路447巷之間的住宅區土地。

圖5 鳳儀書院鳳山新城立體模型的昭忠祠
(說明: 2014年模型的淮軍昭忠祠是示意位置,經2021年10月考證應調整至紅框位置,淮軍義地在昭忠祠東側平地。)

清代的淮軍義地,內計191塚,共葬棺木1149具,因此當時製作了191塊淮軍墓碑。多年來,文史工作者現地找不到淮軍墓碑,那這些墓碑哪裡去了?而武洛塘山眾多的萬應公廟,傳說有淮軍遺骨者,研判挖掘者見過淮軍墓碑。那1876年(光緒2年)打造的淮軍墓碑是那種石材及形式呢? 是否還有墓碑埋在地下? 淮軍義地是否還有未擾動地層或小公園,可作透地雷達探測或考古挖掘? 有興趣者,可續作探索。

下載: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考證研究論文2021年10月.pdf
下載:鳳山淮軍昭忠祠及淮軍義地位置圖2021年10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