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地圖俱樂部, 廖德宗> 「清代鳳山縣新城及舊城勘查 -日治典藏圖籍之應用」專題演講簡報

「清代鳳山縣新城及舊城勘查 -日治典藏圖籍之應用」專題演講簡報

Monday, September 9th, 2013 at 8:43

主講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文史研究;kliaw1@yahoo.com.tw。

演講大綱:

清代的鳳山縣有兩個縣城,是台灣城市遷移的獨特案例。鳳山縣治最早於1684年設在左營區埤子頭,並於1722年建土城,格局為左倚龜山、右聯蛇山。1786年因林爽文事變,縣城被攻陷,待1788年亂平後,乃將縣治移至現今鳳山區,稱為新城,而改稱左營為舊城。

鳳山新城築城,遷就現有三民路L型高地及柴頭埤,築出一個獨特的靴子型或心型的城池。嘉慶年間多次變亂,新城被攻破,官民恐慌,遂於1826年在左營建造嶄新的石城,捨去蛇山,全圍龜山在城內。後因種種政治及經濟因素,縣城始終未從鳳山遷回左營,左營空留一座荒廢的石城。

清代連接舊城與新城之間,有一條咾咕石鋪面的古道,經過凹子底、愛河七孔橋、灣子內、寶珠溝、獅頭、赤山等聚落,經現代考證後,現稱為鳳山雙城古道。

左營舊城之城內有古寺、官廟、龜山八景,城外有蓮池潭,留有鳳山縣文人詠嘆的詩句。南海大溝是蓮池潭的洩洪道,也是對外貿易水路。傳說龜山上的樓仔頂媽的燈火,引導萬丹港的漁船回航。

鳳山舊城及新城的豐富文史故事,超過三百年以上,但歷史事件的實際地理場景,卻很模糊,缺乏科學化空間考證。

廖德宗先生自2007年開始,運用日治時期之台灣堡圖、地籍圖,配合文獻及總督府檔案,持續鳳山新城、古道、舊城的空間勘查,補述清代縣誌上缺漏的文史,完成鳳山縣文史研究三部曲:新城-古道-舊城。2013年4月廖先生受邀於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研究專題中心進行專題演講,分享研究歷程與成果。

關鍵字: 鳳山縣署、水心亭、曹公巨樹、玉帶溝、七孔橋、樓仔頂媽、龜山八景、南海大溝

下載「清代鳳山縣新城及舊城勘查 -日治典藏圖籍之應用」演講簡報檔(PDF 格式)

延伸閱讀:

再延伸閱讀:

左營自明鄭即為軍屯地區,是高雄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為萬年縣治及鳳山縣治。泮水荷香、文芳四溢。除了清代城牆遺址,左營的風水、圳道、古道、古寺廟故事,及清代詩人卓肇昌的龜山八景詠景詩,均為珍貴文化資產。在2013年左營舊城仍留有清代及日治時期待解之謎,值得探索。

廖德宗先生於2013年12月受邀至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發表專題演講,演講題目為「左營舊城歷史及文化資產新貌」,以說故事方式,展現左營舊城的文化資產新貌。

下載「左營舊城歷史及文化資產新貌」演講簡報檔(PDF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