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大實測地圖中的台灣

Wednesday, January 30th, 2013

清代康熙47年(西元1708年)康熙皇帝責成耶穌會傳教士及清廷官員,花費十年時間在中國境內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進行了大面積的經緯度測量,最後完成了《皇輿全覽圖》,是中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格的全國地圖,比例尺約為一百四十萬分之一。期間康熙53年(1714年)雷孝思(J.B.Regis)、馮秉正(Jos.de Mailla)、德瑪諾(R.Hinderer)三位神父被派到台灣來測繪,自4月18日至5月20日,共計有33日完成了「皇輿全覽圖」的台灣部份測繪。

康熙皇輿全覽圖臺廈道轄下設一府三縣:新港溪(今鹽水溪)以北為諸羅縣,新港溪至二仁溪之間為臺灣縣,二仁溪以南為鳳山縣

雍正初年,繼承康熙皇帝的地圖測繪事業,留用西方傳教士,並在康熙時期大規模測繪基礎上,補充新資料,引用國外地圖的成果,擴大範圍(納入西伯利亞、北冰洋沿岸及中亞地區),編制新圖《雍正十排圖》,該套地圖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

雍正十排圖臺廈道轄下設一府四縣:將諸羅縣之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

《皇輿全覽圖》測繪期間新疆地區仍有戰事,未能完成測繪。至乾隆朝,隨著戰事平息,全部新疆歸入中國版圖,乾隆21年(1756年)開始伊犁一帶的大地測量,乾隆24年(1759年)又對完成了回部地區的測量。這兩次測量,獲得了哈密以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處的經緯度測量成果。乾隆26年(1761年),傳教士根據這兩次測量的資料及國外針對中亞地區的測繪數據,在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繪成《乾隆十三排圖》,該圖不僅是全整繪製出中國全貌,並涵蓋了18世紀亞洲大陸的輪廓,可以說是關於中國疆域最明確且最完整的國家地圖,同時測繪精確度也與當時世界水平相當。

乾隆十三排圖臺灣道轄下設一府四縣二廳,大甲溪以北劃歸淡水廳,澎湖群島劃為澎湖廳

參與測繪的外國傳教士大部份都是法國耶穌會士,同時也與法國科學院有密切的聯繫,相關的測繪技術及儀器也是透過法國科學院取得,雖然傳教士的任務在傳教,但清朝政府看中他們的卻是科學技術,若以測繪技術人員角色來看,這些傳教士也可以說是法國政府(法國科學院)派遣在中國的技術專家。測繪工作室分省進行,傳教士每測完一個省份便將一份地圖委託各省巡撫轉呈朝廷,另一份則寄往法國,因此當時法國得以出版許多當時最新的中國地圖。

1720年根據中國皇帝康熙之命令實測台灣所製的地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1735年福建省圖(Province de Fo-kien)(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以下兩張地圖則分別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設色刊本《皇朝壹統輿地全圖》。

同治三年(1864)編制的《皇朝直省府廳州縣全圖》- 福建圖。

參考文獻:

  • 汪前進(2007)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國總圖的繪製>(代序),《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 外文出版社
  • 王自强(2007) 清廷大地實測輿圖出版,中國測繪新聞網

新營糖廠扇形車庫

Tuesday, January 22nd, 2013

從日治時期到九零年代,新營糖廠曾為台灣製糖3大總廠之一(另兩者為虎尾、屏東糖廠),下轄新營、岸內、烏樹林、南靖、蒜頭等五廠,為了運送製糖原料並連繫各糖廠成品及人員,在嘉南地區建立綿密輕便(製糖)鐵道路網,在興盛時期,新營可以說是台糖五分仔車客運的運輸重鎮。民國90年起,新營糖廠不再製糖,台糖公司將其定位為「鐵道文化園區」規劃發展。

新營糖廠位於台南新營聚落的南方、急水溪的北岸,縱貫鐵路及糖業鐵道的交會處。

2013-01-22_1216441945年2月2日美軍所拍攝的舊航照中的新營糖廠

2013-01-22_1217101945年舊航照套疊現今道路

2013-01-22_121740Google衛星影像所顯示的新營糖廠現況

作為製糖鐵路的樞紐,在糖廠西側設有五分車維修廠(後期稱台糖新營機械修配廠),也建有一個運糖小火車的扇形車庫,雖然沒有彰化扇形車庫來的氣派,但也具體而微,不過很可惜後來這個五分車扇形車庫已經拆除。

2013-01-22_1210541945年舊航照顯示的五分車扇形車庫樣貌

2013-01-22_121110Google衛星影像所顯示拆除後扇形車庫廠址現況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日文舊籍圖書」世紀之旅

Sunday, January 13th, 2013

因行政院組織改造,隸屬教育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自民國102年元旦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圖書館」,期許發展成為國家級臺灣學研究重鎮。「國立臺灣圖書館」的歷史回溯到1915年設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本文回顧國立臺灣圖書館特色館藏日文舊籍圖書的百年遷徙之旅。

臺灣近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始於1901年(明治34年)1月,由臺灣協會創設於台北城內「淡水館」之私立臺灣文庫,可說是臺灣現代化的第一座圖書館,藏書6,000餘冊。淡水館原本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清朝台北知府陳星聚向官民募捐興建的「登瀛書院」,從這段歷史中可以看到從傳統書院走向現代圖書館的過程,現址是長沙街一段的婦聯總會舊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與當時位於城外的「淡水戲院」(之後改名為「新舞台」)混淆。1906年因臺北市區街區實施改建,以房屋腐朽為由而停止開放,並拆毀淡水館,臺灣文庫藏書全部移交東洋協會臺灣支部(改組自原臺灣協會)保管,圖書則先移藏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建「台北天后宮」(原址位於現在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臺灣博物館),之後1908年又因為台北天后宮遭拆除改建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與「新公園」(引述自李乾朗的「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第289頁,部分文獻寫是1906年遭拆除),所以又將藏書移到大稻埕六館街「林本源商號」。1912年(大正元年)該協會建請臺灣總督府設立公立圖書館,1914年發布「總督府圖書館官制」,1915年8月創設第一所公立圖書館「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適逢1915年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搬遷到新公園的新館,於是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便利用博物館舊館舍(原彩票大樓,今博愛路、寶慶路口,總統府後面的「博愛大樓」,巧合地,離原初淡水館十分接近)

淡水館(原登瀛書院)淡水館(原登瀛書院)全景(圖片來源:臺灣名所寫真帖)

2010-04-13_1819181903年印行之「最近實測臺北全圖」上標示出淡水館位置,並可以看到預定的街區改建計畫

S-台灣之旅-總督府圖館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外貌(彩票局大樓,總督府博物館初期的館址,圖片來源:台灣之旅)

台北圖書館從另一個角度拍攝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外觀(圖片來源: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

「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中所繪製的圖書館位置,原淡水館則改建成日本陸軍俱樂部「偕行社」

大台北鳥瞰圖昭和十年(1935年)「大台北鳥瞰圖」中所繪製的圖書館位置

二次大戰末期,1945年5月間,美軍密集轟炸台北,不幸地,當時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亦遭轟炸;從1945年轟炸後空照判斷,整個圖書館館舍近乎全毀。所幸當時館長山中樵將已事先將重要的藏書近20萬冊分別疏散至新店大崎腳、大同區保安宮、龍山國民學校、中和南勢角四處,讓大部分館藏得以躲過戰火的摧殘而留存至今(記錄上未及疏散的7萬冊毀於戰火)。

P_012_Hi_s1944年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紅框標示之建物)被轟炸前空照

1945年美軍航照_s 1945年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紅框標示之建物)被轟炸後空照,一旁的總督府也受損嚴重

1945年戰後該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制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簡稱「臺灣省圖書館」),並合併戰前的財團法人南方資料館(館舍設在臺北市圓山町86番地),先遷至臺灣省立博物館提供閱覽服務,事隔近40年這批圖書又回到原本台北天后宮的所在地,又與博物館彼此相遇。1947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隸屬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由於館舍空間不足,1955年遷館至新生南路臺北工專(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旁,1973年改隸教育部,並改稱「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04年年底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遷至台北縣中和市四號公園內的新館,2013年元旦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圖書館」。

從這百年多來的沿革發展歷史,可以瞭解目前這批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日文舊籍圖書資料是經過多少顛沛流離,很不容易地倖存到今日,彌足珍貴。

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參考文獻:

高雄女中校園導覽圖

Thursday, January 10th, 2013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運用新、舊遙測影像及校園照片編製「高雄女中校園導覽圖」(文案撰寫:許聖迪老師),並將相關文獻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於《高雄文獻》,為國內高中職學校首創。

高雄女中-A「高雄女中校園導覽圖」摺頁正面(1945年校園)

高雄女中-B「高雄女中校園導覽圖」摺頁背面(2012年校園)

進階閱讀:

南方澳漁港的百年變遷

Thursday, January 10th, 2013

南方澳漁港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蘇澳港灣內,是全國三大漁港之一,可停泊千餘艘漁船,並為東部遠洋漁港重要港區。今日的南方澳漁港有三個漁港碼頭,1921年日人築港之後逐漸形成,本文透過不同時期地圖與航照影像回顧百年以來南方澳漁港的發展。

一、築港之前:南方澳位處於岬灣,山路險阻,內有潟湖(文獻上稱作「外埤」),自來是人煙罕至之地,當時僅有一些漢人及猴猴社平埔族人居住在此地。

1870臺灣蘇澳進口(出處八省沿海全圖)1870年代清朝政府所繪製臺灣蘇澳進口圖(出處:八省沿海全圖)

1870年臺灣島嘈哦灣之圖 1870年代日本海軍水路部引用英國海軍所繪製海圖「臺灣島嘈哦灣之圖」(南天書局典藏)

1893年蘇澳灣手繪圖

19041904年臺灣堡圖詳細測繪出南方澳原始自然面貌,猴猴鼻地名與平埔族猴猴社有關連

二、南方澳築港:日本政府為了拓展海洋漁業資源,擇定南方澳闢建蘭陽地區第一座現代化漁港,利用潟湖溼地(外埤),於大正10年(1921)開建南方澳漁港,大正12年(1923)完成。同時在於東側海岸線上,即陸連島和連島沙洲間的海灣,建造兩塊方形的防波混凝土,當地人戲稱為豆腐角,久而久之,這處海灣的地名就被稱做豆腐角,也稱為豆腐岬,地形學上稱為沙頸岬。

1923年蘇澳海圖南方澳開港前英國人所繪製的蘇澳灣海圖Formosa Northern Portion Koryu Road to So O Wan

1926年蘇澳漁港平面圖(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1926年蘇澳漁港平面圖(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顯示出南方澳T型的港口設計

1920年代蘇澳港照片1920年代蘇澳港照片(國家圖書館典藏)

1930年代蘇澳港照片1920年代蘇澳港照片

1944年蘇澳灣鳥瞰圖1944年蘇澳灣鳥瞰圖(引用自Regional Surveys For Civil Affairs Officers)

1945 1945年美軍所繪製的蘇澳(SUO)地圖標示出重要的交通與產業設施

三、南方澳擴建第二漁港:隨著戰後漁業發展,造成港渠嚴重不足使得漁船壅擠碰撞,因此於民國44年(1955)開建之南方澳第二漁港,利用原有的小潟湖(內埤)興建,故又稱內埤漁港,1959年完工。

19481948年6月11日航空照片顯示第二漁港興建前的南方澳

19641964年8月4日航空照片顯示第二漁港興建後的南方澳

四、南方澳擴建第三漁港:原本是為貨輪停靠所興建,民國54年(1965)開始施工,1971年開始使用,屬於小型商港;但港深不足,所以在蘇澳港完工後1984年撥交宜蘭縣政府供漁業使用,成為第三漁港,主要供遠洋漁業大型漁船停靠。

19681968年12月7日航空照片

19741974年8月3日航空照片

1999當代經建版地形圖呈現出南方澳三港並列

備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參考文獻:

  • 南方澳豆腐岬(Credit: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 陳財發(2012) 懷舊の圖像:南方澳建港90周年紀念專輯,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 鄭天爵、詹賢鎰(2012) 應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再探南方澳地景沙頸岬,2012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研討會,2012/10/16~17,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
  • 簡浴沂(2003) 南方澳開港八十周年-漁港興修與地理環境的變遷,宜蘭文獻65:3-24

美國耶魯大學所藏中國古航海圖集

Wednesday, January 9th, 2013

美國耶魯大學史德林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是耶魯大學的總圖書館,藏書豐富。學者李弘祺在1974年發現館藏的一份中國古航海圖集,根據圖書館記錄,這套地圖是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海軍軍官1841年在一艘中國的通商帆船上扣押的一批地圖,這些海圖是當時中國水手航行的導引憑據,上面指出海岬與島嶼的形狀,及其在羅盤上的方位。

耶魯的航海圖集總數超過120幅,涵蓋的範圍從日本長崎乃至馬來半島,大致等於中國一般通商帆船的航行範圍。。這些地圖共同構成一段海岸線的完整地圖,從北緯三十二度四十五分、東經一百二十九度五十二分至北緯七度十分、西經一百度三十五分。這幅地圖的目的顯然是引導航行於陸地視線範圍內的水手,協助他們順利駛人港灣。幾乎每一幅地圖都附有注解,包括海水深度、沙岸位置、暗礁或岩石、可見的建築物,以及具有辨識效果的自然地標,例如高大的棕櫚樹、遠方特色鮮明的高山、當地景色的主要色彩等等。簡言之,大部分的地圖都採取繪畫的形式,描繪出港口與沿岸的形貌。(李弘祺, 2012)

Yale_Map_75耶魯航海圖第1幅


Yale_Map_01
耶魯航海圖第75幅

參考文獻:

  • 李弘祺,〈記耶魯大學所藏中國古航海圖>,《歷史月刊》第116期(1997年9月),頁24-29。
  • 陳國棟,〈古航海家的「近場地圖」― 山形水勢圖淺說>,《中央研究院週報》1138(2007)﹔另載《台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1(2008)。
  • 李弘祺,〈耶魯大學典藏的十九世紀中國航海圖>,海洋、空間意識與文化交會:第二屆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

新莊神社所在地

Friday, January 4th, 2013

日治後期施行「皇民化運動」,其中全台各地神社的增建及升格也被列為重要項目之一,當時的目標就是在每一個郡市下都要設立一個神社;戰後這些神社大部份都遭到破壞,以至於短暫存在的神社僅能在口述歷史或歷史遺物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相較於其他歷史建物,當時各地神社照片或是地圖資料就相當缺乏。因此,1944~1945年間美軍所拍攝的航空照片就對於確認神社的所在位置及建築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以下就舉「新莊神社」為例說明。

根據口述歷史,新莊神社的土地從前是老新莊的墳墓區,墳墓遷走以後才蓋神社。根據昭和18(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新莊神社於昭和12(1937)年11月16日鎮座,昭和19(1944)1月16日列格為鄉社,祭祀神明為明治天皇、倉稻魂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904_xinzhuang1904年臺灣堡圖上顯示,新莊神社的土地原本是墓區,鄰近的寺廟為地藏庵(大眾廟)

2013-01-03_232017昭和19(1944)年1月16日臺灣總督府告示第二十八


新莊神社舊照片(引出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1944_xinzhuang1944年美軍航照中顯示的新莊神社樣貌

民國39年拆除新莊神社建築在原址設立新興血清研究所,可以說是戰後臺灣製藥生化產業的發源;民國55年該土地賣給和泰汽車公司蓋新莊工廠,成為日本豐田汽車在臺灣的生產基地,現今則轉變為和泰汽車新莊綜合園區;原本莊神社一些文物就被移到鄰近的新莊地藏庵(大眾廟)存放,一對狛犬及部份石燈籠放在大眾廟前廣場,大眾廟南殿二樓則展示了兩頂原屬於新莊神社的日式神輿。

1956年舊航照中顯示的新莊神社樣貌1956年舊航照中顯示的新莊神社原址改建成新興血清研究所

1967年舊航照中顯示的新莊神社地上物皆已被拆除1967年舊航照中顯示的新莊神社地上物皆已被拆除

新莊神社所在地後來改建成和泰汽車公司新莊工廠早期樣貌

2013-01-04_001011和泰汽車新莊綜合園區入口(Google地圖街景影像)

2010_xinzhuangGoogle衛星影像上和泰汽車工廠廠區範圍與原本新莊神社形狀相符

參考資訊:

  • 新莊神社(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hank1980-blog)
  • 新莊神社 (今存於新莊地藏庵)(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gx8601)
  • 新莊文史工作室著、新莊市公所於1996年出版的《過盡千帆話新莊 翻開新莊的老照片》

從地圖看高屏大湖的前世今生

Tuesday, January 1st, 2013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為開發南部地區新水源,計畫在荖濃溪與旗山溪匯流處開發「高屏大湖」人工湖計畫(之前稱為吉洋人工湖開發計畫),將荖濃溪豐水期的充沛水量引入人工湖蓄積,以減緩未來高屏地區缺水危機。位於高雄旗山、美濃與屏東里港交界附近的「高屏大湖」計畫規劃A、B、C、D、E等5區,總面積697.3公頃,前4區位在高雄市旗山區及美濃區台糖手巾寮農場及吉洋農場,E區在屏東縣里港鄉瀰力肚農場;人工湖預計向下開挖12公尺,並築3至5公尺的堤防。高屏大湖總容量約6500萬立方公尺,計畫供水量每日34萬噸。

高屏大湖

「高屏大湖」工程平面佈置圖(圖片來源:高屏大湖工程計畫環差報告)

原計畫在2002年通過環評,因為當地居民反對,立法院屢次刪除預算而擱置;莫拉克風災後,曾文、南化水庫淤積嚴重,為回應高屏地區用水需求,水利署制定《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並在2011年4月通過立法院審查,預算得以通過,但目前當地居民反對聲浪仍然很大,特別是目前農場的承租農戶們,目前政府正積極尋求與地方溝通協調。

本文嘗試從百年歷史地圖中來回顧高屏大湖所在位置的地理環境變化:

1.在現代水利工程尚未發展前,該區域是美濃溪、楠梓仙溪及荖濃溪的沖積平原(洪泛地區),同時該區域地質為卵礫石與砂石,地下水原本就非常充沛,早期該區域就已遍布水池。
1904
1904年臺灣堡圖顯示出早期洪泛平面樣貌

2.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年)臺灣總督府內務局規畫「下淡水溪治水計畫」,在荖濃溪下游興建堤防,大幅限縮荖濃溪河道範圍,讓該區域得以免於受到洪水氾濫影響。

19271927年下淡水溪治水計畫圖顯示修築荖濃溪堤防後將能改善該區域淹水問題

3.同時當時「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旗尾製糖廠所」(現稱旗山糖廠),在該區域廣設製糖原料區農場,包括:手巾寮製糖農場、瀰力肚製糖農場等,並且興建四通八達的製糖用鐵道。

1930旗尾製糖廠所在該區域廣設製糖農場及製糖鐵道

4.旗尾糖廠在此設立了事務辦公室及機械股,並有十幾戶的員工聚落,地圖上稱為「農場社宅」,一般俗稱「農場寮」。二次大戰後期,為預備「屏東機場南進空軍基地」飛機場如受轟炸,無法起落時備用機場,在手巾寮農場東北方向農地上,動用附近民伕萬人次開闢了「臨時飛機場」,但據說尚未使用,日本即向美軍投降。

1948_overlay1948年美軍所拍攝的航照影像顯示出B區曾經有「臨時飛機場」跑道(下載原始航照影像)

5.近代,這個區域除了糖廠用地之外,由於地下水資源豐富,主要就是種植蔬菜及養殖水產(特別是泰國蝦的養殖),因此水塘密布。

1992
1990年代經建版地形圖顯示出該地區水產養殖業十分發達

6.為了保障該區域免於水患侵擾,水利署在旗山溪規畫了許多堤防工程。

2000高屏溪流域河川治理工程概況圖

7.在高屏大湖推動困難期間,台糖公司為活化土地及照顧鄰近農民,以短期租約方式承租農民耕作,近幾年來逐漸發展成毛豆外銷生產專區,由於成功銷往日本市場被稱之為臺灣「綠金」,但也因為種植毛豆太成功之故,農民反對台糖公司收回耕地提供給政府開發高屏大湖的計畫。

2010Google衛星影像上顯示出毛豆田取代原本蔗糖種植

備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或「客家六堆文化地圖」系統。

進階閱讀:

英國牛津大學公開一幅明朝中葉彩繪航海圖

Friday, December 21st, 2012

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2008年突然發現了一幅被人們忽略了長達350餘年之久的、繪製於中國明朝中葉的彩色航海地圖。該圖書館稱這一張地圖為《雪爾登地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是因為這張地圖原本是由英國律師約翰‧雪爾登(John Selden, 1584-1654)收藏,死後捐贈給英國牛津大學,所以就以捐贈者的姓名來命名,但若就地圖內容來看,有學者認為或稱《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更為貼切,有專家推測這張地圖應該是繪製於十七世紀初明代末年(1624年左右)。這張地圖被重新發現時,已因爲年代久遠而遭到嚴重損壞,所幸經過地圖修復專業人員努力,這幅地圖終於被成功地搶救修復,並且公開於網路(http://seldenmap.bodleian.ox.ac.uk)上。

The Selden Map of China

這一張圖主要記載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航海路線和主要港埠等資訊,總共繪製了中國帆船經常使用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圖上把臺灣繪製成兩個島嶼,僅標示北港(可能指涉臺灣北部)及加里林(今台南佳里)兩個地名;在臺灣北部外海有繪出數個島嶼,應該是今日的基隆、北方小島或宮古群島。從上面的航海資訊可以得知明代中國前往日本的航海貿易路線,是沿著泉州、福州近岸北上,從臺灣北部海域經琉球群島一路往北航行到日本,也證明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帆船很少航行到看不見陸地的海域的想法。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_臺灣部分

研究論文:

延伸閱讀:

花蓮港歷史航照

Friday, December 21st, 2012

花蓮港是在日治時期昭和14年(1939年)興建完成的人工港口,舊稱「洄瀾港」(Karenko),除了扮演貨物運輸功能外,臺灣總督府在花蓮港區附近也計畫發展鋁業、電氣、氮氣、金屬精煉等臨港工業,一方面是著眼於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建設戰備軍需的重要現代化工業設施。

花蓮港建港前花蓮港建港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花蓮港建港後花蓮港建港後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二次大戰後期,盟軍(美軍)密集轟炸臺灣,花蓮港港口及其相關設施都成為美軍首要的轟炸目標。昭和19年(1944年)10月美軍飛機第一次轟炸花蓮港,轟炸的目標便是這些軍需工廠,包括當時的東邦金屬製鍊株式會社(今台泥公司花蓮廠)、日本鋁業株式會社花蓮港工場(今台肥公司花蓮廠)、花蓮港合板工廠等設施,造成嚴重破壞。1945年1月3日美軍再次派遣飛機空拍花蓮港,主要是要調查轟炸後的花蓮港設施狀況,因此留下了以下這一系列珍貴影像(這些舊航照目前典藏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地球科學暨地圖圖書館中),提供地方文史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

CVL25-101B-001

從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花蓮港區的設施與工廠被破壞極為嚴重,也影響到後來花蓮的發展軌跡1948年陳逢源先生與劉明遠先生連袂前往花蓮港考察商務時,曾經留下七言律詩來描述感嘆戰後花蓮港的傾頹。

十年面目今非昔,  百業蕭條剩劫灰。
異族可憐留建設,  新猷豈許任傾頹。
車從棧道危崖轉,  天隔雲峰碧海開。
辛苦港灣曾築就,  如何不見巨輪來。

戰後花蓮港開始進行修復,直至民國45年才完成,復因貨運量逐年上升,為配合貨運發展趨勢,乃於民國48年4月利用美援贈款進行第一期擴建工程,至民國51年10月完成, 吞吐能量年達50萬噸,為拓展國際貿易及促進東部繁榮,花蓮港民國52年年9月1日開放為國際港。

光蓮港第一期擴建工程光蓮港第一期擴建工程計畫概圖(出處:臺灣省建設計畫圖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