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坡、埤?

Thursday, December 24th, 2015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水利灌溉設施是攸關經濟生產的重要依靠,因此,在臺灣早期地名中有許多與水圳及池塘相關的用字,最常見的就是「陂」,「陂」字有池塘、蓄水池的意義,台語又讀 pi。若仔細查看明治版《臺灣堡圖》,在現今台北市南港區、內湖區及新北市汐止區範圍,從清代以來就存在有許多的陂塘,例如:永春陂、中陂、後山陂、新庄仔陂、三重埔陂、十四份陂、五份陂、象頭陂。

Pi_1

台北市南港區早期陂塘

Pi_2

台北市內湖區及新北市汐止區早期陂塘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臺灣總督府實施大規模地方行政區域變革,部分台灣古地名,也隨之更動;其中「陂」統一被改成「坡」字,這樣改變可以透過大正版《臺灣堡圖》詳細掌握。「坡」字一般是指地勢傾斜的地方,並沒有池塘的意義,這樣的改變往往會造成今人對於地名源流解釋上誤謬。臺灣光復後,指涉灌溉池塘的常用字又改成「埤」,因此常常會發生在地圖、解說牌或書刊上發生「陂」、「坡」、「埤」三字同時出現的混亂現象。舉例來說:今日臺北市信義區的後山捷運站,清代則位於後山庄,日治中期改成後山;臺北市信義區的中南路及中路,清代位於中庄,日治中期改成中

Pi_3

台北市信義區後山埤、中坡南路地名變革

又舉今日宜蘭縣冬山鄉得安村內的梅花湖為例,清代稱大,日治中期改成大,今日鄰近的道路則稱為大路。

Pi_4

宜蘭縣冬山鄉大埤地名變革

清代「pi」這個音在清代也可能被書寫成「坡」或「埤」等異體字,若從字音辨識則能知道其關連性,這三個字在臺灣堡圖上所標示片假名拼音皆為「ビ―」;1920年行政變革中,「坡」字則被改成「埤」字,例如今日的雲林縣大鄉,清代名為大頭庄,1920年改為大。彰化縣鄉,清代名為頭庄。

Pi_5

雲林縣大埤鄉地名變革

Pi_6

彰化縣埤頭鄉地名變革

下回看到有關「陂」、「坡」、「埤」的地名或路名時,不要望文生義,還是要溯本追源透過地圖探究該地名的起源及沿革。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研究論文:清代打狗大坪頂砲台及軍事古道考證

Monday, December 21st, 2015

廖德宗 (2015) 清代打狗大坪頂砲台及軍事古道考證, 高雄文獻第5卷第3期(2015年12月) p. 77-107。

論文摘要:

清代文獻紀錄打狗港有3座砲台,大坪頂砲台、旗後砲台及哨船頭砲台,為高、中、低位之砲台,共同扼守打狗港。日本征台戰史中,也記述了1895年10月15日常備艦隊砲擊及攻佔打狗砲台的紀錄,並於隔日登上旗後砲台及打狗信號台,拍下當時清代砲台的照片。日治時期大坪頂砲台也是高雄州壽山公園的史蹟景點,日本皇族到訪高雄的行程,大都安排住宿壽山館,並參訪此舊砲台。由於舊砲台位於壽山軍事管制區內,戰後各界始終未對大坪頂砲台作詳細考證。

近代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收藏之〈安平及打狗砲台實測圖〉,顯示日本征台後,於1895年12月對打狗三個砲台,進行詳細調查及測繪,留下準確位置圖。本文經由不同時期的地圖研判及套繪,比對老照片,解開大坪頂砲台的位置之謎,進而考證壽山的清代軍事古道位置。

線上閱覽:http://www.liwen.com.tw/book/K5-3/dBook.swf

下載全文:清代打狗大坪頂砲台及軍事古道考證(廖德宗201512).pdf

sample_20151220

1895年大坪頂砲台(打狗丁砲台)地形圖

 

sample_20151221

1895年大坪頂砲台地形圖套繪於Google地球衛星影像上

新竹少年刑務所及日式職務官舍群

Monday, December 21st, 2015

新竹監獄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個少年刑務所,位於「新竹市延平路一段108號」,目前仍維持原有機能作為監獄使用(新竹監獄與新竹看守所)。新竹市政府文化局將新竹監獄周邊18棟日治時代木造宿舍於2013年11月22日公告「新竹少年刑務所職務官舍群」為新竹市歷史建築。

1.日治時期新竹市街圖中所示少年刑務所及周圍職務宿舍
1940s_Hsinchu _Prison

2.1945年舊航照影像
1945_Hsinchu _Prison

3.1947年舊航照影像
1947_Hsinchu _Prison

4.1956年舊航照影像
1956_Hsinchu _Prison

5.1963年舊航照影像
1963_Hsinchu _Prison

6.1973年舊航照影像
1973_Hsinchu _Prison

7.新竹少年刑務所職務官舍群現況地籍圖
新竹少年刑務所職務官舍群

相關報導:

日治時期臺北市區工商地圖

Friday, December 18th, 2015

1928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1928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No.156)

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A

1935年臺灣博覽會記念臺北市街圖
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A

1936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1936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No.486)

上述地圖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術數位典藏計畫」。

經建版地形圖及基本地形圖圖例之差異

Wednesday, September 23rd, 2015

地形圖為國家重要的國土測繪成果之一,早期(民國74~92年之間)由內政部地政司統籌各類比例尺之基本圖及地形圖等圖資建置工作,前者為1/5000及1/10,000相片基本圖,後者則為經建版地形圖(有別於軍用地形圖),有1/25,000(261幅)、1/50,000(79幅)、1/100,000(僅出版4幅)三種比例尺。

民國96年國土測繪法通過,國土測繪法第3條所定「基本地形圖」係指依中央主管機關所定基本比例尺測繪之地形圖,除了地方政府負責的1/1,000地形圖外,目前由內政部地政司規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執行測製的地形圖分別為1/5,000基本地形圖及中小比例尺(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圖共四種比例尺。

以下兩個圖例,分別是「經建版地形圖」與「中小比例尺(基本)地形圖」的圖例,兩者之間雖然有繼承延續之關係,但圖式符號上仍有顯著之差異,特別是土地使用類別,在判讀使用上需要特別注意。

經建版地形圖_Legend

民國92年之前經建版地形圖圖式

基本地形圖_Legend

民國96年之後中小比例尺地形圖圖例

民國96年之後中小比例尺地形圖圖例(更新版)

參考資料:

手繪臺灣城市鳥瞰地圖

Wednesday, September 2nd, 2015

27歲的英國插畫家Tom Rook用手繪方式,描繪出台灣一幅幅極為細緻的城市鳥瞰地圖,並透過舉辦展覽、或是販售複製作品方式跟更多喜歡臺灣或地圖的朋友分享。

線上藝廊:Over the city

英國插畫家Tom Rook所繪製的史蹟台北城 (1945)

相關報導:

研究論文:左營舊城的日軍震洋隊神社及遺址探查

Saturday, December 27th, 2014

廖德宗、郭吉清(2014) 左營舊城的日軍震洋隊神社及遺址探查, 高雄文獻4:3 頁101-138, 2014.12。

相關報導:

清代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之空間復原

Tuesday, December 23rd, 2014

本文作者:廖德宗(皇輿科技總經理,文史研究者

一、清代鳳山新城的城池與街市

鳳山縣城於乾隆53年(1788)從左營舊城遷移至下埤頭街,成為政治及經濟中心,稱為鳳山新城。下埤頭街在康熙58年,已是府城以南最大街市,店屋數百間,商賈輳集。原聚落位在現今三民路L型高地上,緊臨柴頭埤,城池因為遷就現有地形,呈現特殊的心型城池,在台灣城池形制中,最為獨特。

鳳山新城位於柴頭埤旁,因無天然地形阻隔,城外挖掘內外濠溝作為防禦,亦是灌溉圳道。新城建造六座城門,及六座砲台;縣署設於城區西北側(現為曹公國小及警察局),知縣曹謹增建水心亭,以驗圳水之多寡。縣署兩側為左昌池、右庫池(城內用水及消防用水),玉帶溝從內濠溝引水,活水環繞縣署,再從內濠溝引出,如同知縣腰帶上的玉珮。參將署位於城區南側(現為鳳山市場),火藥庫位於南門內,是清代民變事件的攻防地。

清代光緒年間,鳳山新城有15條街市,分別為外北門街、和安街(北門街)、頂橫街、縣口街、登瀛街、永安街、大廟口街、仁壽街(三角通街)、寅餞門街、大老衙街、中和街、慶安街、仁和街(草店尾街)、下橫街、打鐵街。

二、清代歷史空間的位置復原

2014年清代鳳山新城的歷史場域空間復原,是以多年累積的文史考證為基礎。從清代文獻、日治文獻、古地圖、老照片、及耆老訪談,抽絲剝繭,逐年解開各個歷史場域的位址謎題。

清代歷史場域的準確空間位置,則來自日治時期保存下來的地籍圖。日治地籍圖從1903年完成測量後,地籍原圖標示著黃色的古道、藍色的溝渠,及番地的地籍線、番號與地目,為歷史空間復原的依據。先由日治地籍圖的番號,律定清代官署、寺廟的所在番地,再由各式文獻及老照片,考證清代官署及寺廟的格局、方位及房間數,再參考現地之地形地物,研判各個清代建物的排列及位置。

由於日治地籍圖已有變形,在上面所研判的位置,須再參考現代數值地籍圖及地形圖的相對位置,作空間位置的調整,最後再將考證位置轉繪至千分之一地形圖上,作為空間定位的基礎。

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A3直印2014年9月

清代鳳山新城城池與街市位置圖(廖德宗繪)

三、立體模型製作

鳳山新城立體模型的製作,是以套繪好的千分之一地形圖為基準,作為模型製作的底圖。製作流程先由專業美工人員,以手稿方式繪出歷史場景的空間配置草圖,經由學者專家審議後,再進行實體模型製作。

實體模型製作時,由專業的模型製作師傅,先以人工將城牆、道路線,描繪在木質底板上,並參考地形圖之高程,墊起高低起伏的地形,再於實際的清代的地形模型上,依各個街廓,進行細部的清代建物製作。立體模型上的地面植披(刺竹、水田、蔗田、埤塘等),則是參考1904年台灣堡圖上的地類,及地籍圖上的地目。重要建物模型,依據仍存在的建物(如鳳儀書院、龍山寺、城門、砲台等)形式,或是老照片;三民路的長型街屋,則參考現存建物的格局;消失的大樹,則參考耆老的記憶。

鳳山新城模型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專業模型廠商製作,並邀請三位學者專家共同指導及審議,花費6個月時間完成。製作完成後,再於模型四周的下方,增加現代航拍,以展現清代歷史場域的現地位置。

高雄市文化局邀請專家學者對立體模型進行審議

高雄市文化局邀請專家學者對立體模型進行審議

清代鳳山新城復原模型及解說牌

清代鳳山新城復原模型及解說牌

四、以現代地圖套繪清代鳳山新城模型

鳳山新城復原模型的位置,能與現代道路圖及航拍作套繪,可準確說明清代歷史場域的地理位置。此圖為清代鳳山新城復原模型的套繪圖,地圖中間為清代《鳳山縣采訪冊》記載之鳳山新城,歷史場域為1890年,上層為2014年道路及路名、及新舊地標,城外為現代航拍。

從鳳山新城復原模型套繪圖,可尋找清代文獻中的歷史場域,體驗百年的都市變遷。也展現人文歷史研究的成果。

清代鳳山新城復原模型套繪圖(廖德宗製作)

清代鳳山新城復原模型套繪圖(廖德宗製作)

鳳儀書院重新開幕 展示清代鳳山新城復原模型

Wednesday, December 17th, 2014

歷經多年的修復與規劃,全臺最大古蹟書院鳳儀書院於10月31日舉行開幕儀式。鳳儀書院位於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城隍廟東側,係興建於清嘉慶19年(1814),日治時期先後作為臺南衛戍病院鳳山分院、養蠶所及鳳山郡役所宿舍,歷經200年間的歷史演變,先後有著不同使用功能,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修復之後,呈現原有古蹟風貌。

歷時10年整修後重新開幕,首次展出比例尺1/500的鳳山新城實體模型,呈現其1890年代的城市樣貌,也將多年來鳳山新城的地方文史研究成果,進行細緻及具體的復舊空間展示。

此立體模型依《鳳山縣采訪冊》紀錄之城池、官署、街市、寺廟、溝渠,進行立體空間的復原,表現光緒年間1890年代的新城歷史場景;城外空間則以現代航拍作底圖。立體模型之地形比例為1/500,房屋及道路略作放大至1/400,讓民眾體驗清代時期鳳山新城的空間復原實景,極具地理及歷史教育意涵。

2014年10月開幕的鳳儀書院

2014年10月重新開幕的鳳儀書院

鳳儀書院展覽室之清代鳳山新城復原立體模型

鳳儀書院展覽室之清代鳳山新城復原立體模型

從城外東門溪看新城大東門、龍山寺、東便門及柴頭埤

從城外東門溪看新城大東門、龍山寺、東便門及柴頭埤

從清代鳳山新城上空俯瞰城內官署、池塘、寺廟及古街道

從清代鳳山新城上空俯瞰城內官署、池塘、寺廟及古街道

 

相關報導:

 

 

 

 

 

日治時期臺北市都市計畫相關地圖

Friday, November 28th, 2014

日治時期臺北市都市計畫之公布與修訂

臺北縣告示第64號

1900年 臺北城內市區計畫平面圖

1900_Taipei_Plan

1905年(明治38年10月7日)臺北市區改正,臺北廳第199號告示公佈預定收納人口十五萬之臺北都市計畫。

1905年 臺北市區改正圖

1905_Taipei_Plan

1907年 臺北市區改正圖

1907_Taipei_Plan

1910年 臺北市區改正圖1910_Taipei_Plan1920年(大正9年9月)臺灣行政區劃變革,將臺北市區獨立劃為臺北市,轄于臺北州下,設「臺北市役所」,是為臺北設市之始。

1932年(昭和7年3月7日)臺北市區計畫,臺北州第54號告示公佈預定收納人口六十萬之臺北都市計畫

1932年 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1932_Taipei_Plan1936年 改正臺北市全圖

1936_Taipei_Plan1939年 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1939_Taipei_Plan

參考資料:

  • 朱萬里(1954) 臺北市都市建設史稿,臺北市工務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