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訊系統 重現歷史脈絡

Monday, January 17th, 2011

《聯合報》2011年1月17日之記者陳幸萱專題報導〈地理變化解析/地理資訊系統 重現歷史脈絡

1898年時,日本殖民政府第一次在台灣運用現代測繪技術,對全台平地做了全面性測繪工作,並出版第一套符合比例的精確地圖「臺灣堡圖」。之後日人每隔幾年就測繪一套台灣地圖,這些圖上保留台灣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的地理環境基本樣貌,並記錄了過去許多人文地理的訊息,是台灣人了解自身歷史的重要資料。

隸屬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十年來收集、整理了台灣過去由「公部門」繪製的地圖,經過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處理,和現在的Google 地圖疊合,並整合地圖圖標、地名、人口普查等資料;透過網路,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住處百年前是沼澤、河道或墓地,也可以找到過去各族群的人口分佈。

中研院GIS中心的廖泫銘研究助技師說,從一百多年來的不同地圖相互比對中,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故事,會明白「都市發展的脈絡」,也可以瞭解台灣聚落的發展、甚至土地的特性。

他舉例,舊地圖中,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有部分建物、農田就是位在氾濫平原上;而從前的高屏溪河道非常寬廣,密密麻麻的水道像「血管」一樣遍佈屏東平原,高屏溪左岸更是鮮少住人的氾濫平原。曾文溪口因為自然沖積作用、工業化填海造陸不斷地往外推,使台灣西部海岸線劇烈變化,這些都是近百年發生的事。

從1921年的地圖來看,高雄港北邊的聚落並不發達、少人居住;之後的二十年,該區域迅速發展,多條臨港鐵路興建、將貨物從港口轉往西部縱貫線,運輸到全島各地。

而台北市的中山北路,則是過去為了通往明治神宮(現在圓山飯店所在地)參拜的大道。

台北萬華或是彰化鹿港等地區有很多歪曲的街道,廖泫銘解釋,這些比較早發展的區域,聚落隨著產業發展形成;同時因為清代的社會背景動盪,常有械鬥,舊的老街一定都是曲折的,這是為方便防禦。

再如宜蘭市外圍道路呈圓環狀,則是因為過去古城牆拆除後,直接開闢成道路。台中僑光商專附近也有圓形的路,則是因為水湳機場過去的軍事設施有環形圍牆,拆除後築成。

廖泫銘說,日治時代較早期製作的地圖還用片假名拼出地名的讀音,透過「聽音辨義」就可了解這個地名原本的意思,可以藉此得知過去居住的是客家、閩南或原住民族群。

他表示,台灣處於造山運動帶,是個自然環境變動很大的地方;加上人文發展的因素,變化腳步更是飛快,百年來地理環境變化劇烈。

「但透過地圖,我們仍然可以尋根。」他說,地圖資料數位化最大的意義就是「把門打開」,將這些原本收藏在政府機關或檔案館內的地圖得以對外開放,讓一般民眾可以追尋鄉土歷史。他們同時也持續整理了過去的航空照片,協助分辦土地正確位置,保障民眾的權益。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會場—1904年臺灣地圖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會場—1945年美軍航照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介紹

新書出版: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輿圖

Monday, January 17th, 2011

 

書名: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輿圖
編者:高賢治
出版日期:中國民國99年12月
出版機關: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ISBN:9789860264340

簡介:

台江國家公園與台南市文史協會、國立台灣文學館假行政院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南部辦公室舉辦「台江古地圖展暨文史保育講座活動」,蒐集了百餘幅台江地區及府城之相關地圖,惟囿於場地之因素,展覽僅展出60幅,為讓民眾加深對台江地區的地理、歷史、人文的認識,爰將古地圖增加內容編輯成冊,作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第一本人文歷史保育解說叢書,建構基礎的文史資料。
由於地圖是紀錄地理變遷、歷史、生活文化的另一種媒介,也是一種展示威權的象徵,尤其是地籍圖、行政區域圖,代表某一政權的管轄範圍與統治方式,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本圖冊以展覽為基礎,共蒐集了80幅地圖與40張老照片,分為四大主題:十七、十八世紀大航海時期、清代臺灣山輿圖、日治時期行政區域圖、台南集地圖,藉由四個區域的劃分,清楚呈現台江地區400年來的變遷。

書評:

台江古地圖展

Wednesday, January 12th, 2011

400年前臺灣的歷史始於台江地區,從16世紀至19世紀一直為臺灣政治、經濟、交通、軍事及文化的中樞,然經自然地形的變遷,人為利用的環境改變,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影響,其重要性及歷史地位逐漸轉移。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基於推廣人文歷史保育之理念,邀集台南市文史協會、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共同辦理「台江古地圖展暨文史保育講座活動」,期望透過地圖之展示,重現昔日台江內海及周緣地區的面貌,以及漢人如何以此地為中心,往臺灣南北開墾拓殖,循著地圖的脈絡,尋回失落已久的歷史舞台,喚起民眾對該地區的認同感。

此次展覽分為四個部份:17、18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古地圖(1597~)、清代臺灣山海輿圖(1664~1894)、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域圖(1895~1945)、台南地區地圖集(~1996),並辦理7場學術講座,邀請國內相關學者專家前來進行演說,吸取不同的觀點與知識,加深對台江地區及府城的認識。

展覽時間:99/12/8~100/1/28
展覽地點: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南部辦公室 (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1號)
主辦單位: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國立臺灣文學館、台南市文史協會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新書出版:北京古地圖集

Sunday, January 9th, 2011

書名:北京古地圖集
作者: 中國國家圖書館、測繪出版社編著
簡介:http://baike.baidu.com/view/5556466.htm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第1次印刷
出版單位:北京  測繪出版社
ISBN:978-7-5030-2016-2/K.211

新書出版:慢城 臺北

Wednesday, November 3rd, 2010

讀者可搭配「臺北百年歷史地圖」閱讀。

相關報導:

中國官方推出「天地圖」線上地圖服務

Monday, November 1st, 2010

中國國家測繪局推出一個名為「天地圖」線上地圖服務,透過這個電子地圖系統可以查尋中國大陸各地交通幹道、鄉鎮、地名,並且還能以向量、影像、三維3種模式檢視地圖內容,它的地理資料內容包括交通、水文、國界、政區、居民地、地名,並容納了覆蓋全球範圍比例尺百萬分之一的向量數據(電子地形圖)和500米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中國境內比例尺二十五萬分之一的向量數據(電子地形圖)和2.5米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針對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則有0.6米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稱得上是中國區域內目前數據資源最齊全的地理訊息服務網站。

「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特展」

Monday, September 27th, 2010

在民國五、六○年代,由中、美雙方合作執行大陸高空偵照任務的「快刀計畫」,是當時絕對的軍事秘密,極少人可涉入瞭解任務情形。黑貓中隊隊員駕著U-2高空偵察機深入敵境,在7萬呎的高空上執行任務,任務前必須先立遺囑,在歷經了飛彈及敵機威脅的生死交關後,有人回家,也有人再也沒有回家。黑貓中隊冒險犯難且充滿神秘色彩的作戰歷程,於今年首度由官方解密,國軍歷史文物館自10月8日起,舉辦「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特展」,展出黑貓中隊重要文件、高空壓力衣、深入敵境的機密空照圖等,邀請國人一起來瞭解這段國軍特種作戰史中不平凡的歷史,並謹向這些高空的勇者致敬!

相關連結: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引用日本古地圖討論釣魚台歸屬問題

Monday, September 27th, 2010

引述 自 2010-09-19 中國時報  劉屏報導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日本古地圖 承認釣魚台是中國的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多福(Nicholas D. Kristof)指出,日本在一七八三年印行的地圖,標明釣魚台是中國的。文章所指的地圖是天明三年(1783年)的日本全圖,這是一張在日本當地印行最早有標示經緯方格的日本地圖,是由當時地理學家及製圖師長久保赤水(Sekisui Nagakubo,1717–1801) 參考許多資料後所輯製而成,這張地圖在徳川時代是最權威的地圖。

該地圖目前美國耶魯大學The Lanman Map Collection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圖書館有典藏

(Sekisui, Nagakubo and Osei Soya (1783). “The Whole Map of Japan” (map). Electronic image courtesy of The Lanman Map Collection,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更多日本古地圖可以參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圖書館日本古地圖數位典藏網站

香港學者根據利瑪竇地圖,作為推論中國人發現美洲的新證據

Wednesday, August 11th, 2010

香港學者李兆良根據《坤輿萬國全圖》,找到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新證據。李兆良根據利瑪竇於一六○二年繪製的該幅地圖上的地名與地形,比較當時歐洲地圖,作出驚人的結論:該圖資料並非利瑪竇或當時的歐洲人原創,而是鄭和時代的中國人繪製,比利瑪竇早一百六十年,中國人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這一新學說挑戰三大傳統概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鄭和下西洋只到東非、利瑪竇給中國帶來世界觀。

相關報導:

進階參考:

大英圖書館地圖特展 百件珍品難得一見

Monday, May 10th, 2010

本文轉載自 中央社新聞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8日專電)全球地圖收藏量最豐富的大英圖書館,首次推出地圖特展,100幅精選展品,包括逾1800年歷史的世界最老地圖、世界最大地圖、中國第1個地球儀等,3/4以上展品都是首次展出。

大英圖書館地圖收藏部主任巴勃(Peter Barber)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大英圖書館收藏的地圖約有450萬件,數量全球第一,這次特展事實上呈現的就是地圖的歷史,從公元200年羅馬人在大理石上繪製的世界最古老地圖直到20世紀的地圖。

巴勃說,遠古時代地圖很少用來展現地理,也非以實用性為主,自羅馬時代開始甚至更早,精美與有價值的地圖就被掛在牆上,藉此展現擁有者的財力、品味及影響力,不少地圖本身具有宣傳的目的。

精挑細選的展品中,有3項與中國相關,都是首次公開展出。第1個是1623年由耶穌會信徒為明朝皇室製作、也是中國最早的地球儀。

巴勃表示,這個地球儀包涵當時在西方已存在的地理觀念,同時已有子午線,這與當時以中國為中心的地圖製作法不同,顯示中國對地球的概念,比西方社會發展的更早。

另一幅地圖則是1760年製作,以英國、瑞典、丹麥等歐洲貿易公司船舶停靠在廣東港口為主題,融合東西方藝術風格,色彩鮮艷、畫工精細,研判最早的擁有者,可能是成功的貿易商,藉以展示雄厚財力與對外貿易的足跡,畫家已不可考。

巴勃說,另一幅於1700年製作,以絲為材質的中國地圖,是大英圖書館15年前在拍賣場購買,最獨到之處是地圖上的地點有中文、俄文及滿文等3種語文。

他研判,地圖可能有國防目的,曾流落到俄羅斯再回中國,但製作的目的不可考,大英圖書館希望透過展出,能有熱心民眾主動提供資訊。

特展中不能錯過的,是據稱350年來第一次打開內頁地圖對外展示,號稱是全球尺寸最大的書,這本1660年製作,內有37張世界地圖的大型書,是荷蘭商人克雷格(Johannes Klencke)送給英國國王查爾斯2世的禮物,幾乎囊括所有的地理知識。

巴勃表示,這本世界最大的書籍,長寬幾乎達190公分,需要至少2位成人合力才能搬動。這本書因年代久遠,書頁脆弱,平常不打開展示,這次特展是民眾貼近觀賞的難得機會。

其它特別推薦觀看的地圖還包括,1804年畫家佛雷塞(William Frazer)應英國東印度公司委託,重新繪製威尼斯共和國天主教修士毛羅(Fra Mauro)所作的第一個現代世界地圖,長寬各逾200公分,十分壯觀。

現場還有一幅1944年法國製作,以政治卡通方式呈現的宣傳地圖,英國首相邱吉爾被醜化為八爪章魚,吸著雪茄,意圖「染指」中東與非洲地區。

這項難得的特展自推出以來,每天吸引許多地圖迷前往參觀,他們仔細觀看地圖,對地圖的精巧與細緻,都十分讚賞。

這項展覽將一直進行到9月19日,每天開放,民眾可以免費進場參觀。

進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