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最新消息> 研究論文: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臺灣森林計畫事業區分調查的再思考(1925-1935)

研究論文: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臺灣森林計畫事業區分調查的再思考(1925-1935)

Monday, October 28th, 2019 at 21:29

洪廣冀、羅文君、胡忠正(2019) 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臺灣森林計畫事業區分調查的再思考(1925-1935),臺灣史研究 ; 26卷2期 (2019 / 06 / 01) , pp.43-111。

摘要:

臺灣歷史上的「蕃地」是如何轉變為國有林班地與原住民保留地?面對此臺灣史研究的經典議題,論者均同意,大正14年至昭和10年(1925-1935)之森林計畫事業中的區分調查,扮演了重要角色。即便如此,受到史料限制,對區分調查的起源、過程與結果,論者往往眾說紛紜,甚至對「要存置林野」、「準要存置林野」與「不要存置林野」等類別的定義,都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所幸,區分調查的原始檔案目前仍保存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而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已全數複製收藏。本文即運用這批已公開、然少為研究者重視的史料,一方面導讀這批史料,另方面也為前述臺灣史之經典議題提出新的歷史解釋。本文首先聚焦在矢內原忠雄與李文良就區分調查的見解,梳理兩造的異同點。其次,以此異同點為基礎,對照這批史料,試著為下列根本問題提出回答:為何區分調查會查定絕大面積的要存置林野?準要存置林野的起源與內涵為何?不要存置林野是否為預備要處分給資本家經營的土地?第三,簡述區分調查之原始檔案的內容與規模,並以最早完成的南庄調查區為例,結合目前典藏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的〈蕃人所要地調查書〉,說明這批史料有助於釐清1920年代臺灣的行政空間、林政空間與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最後,本文主張,區分調查的原始檔案不僅反映出殖民林業部門在將蕃地納入一套科學林業體制時的理論與實作,更為理解臺灣之資本主義化與國家化、日本帝國作為帝國民族國家之特殊性等議題的關鍵史料。同等重要的,有鑒於晚近臺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呼聲,區分調查之原始史料更可為相關討論提供一個基礎,讓研究者得以與下列問題正面對決:為何臺灣原住民會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下載全文:http://www.ith.sinica.edu.tw/quarterly_history_look.php?l=c&id=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