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地圖俱樂部> 史丹福大學歷史學者運用清代古輿圖探討中國領土糾紛歷史

史丹福大學歷史學者運用清代古輿圖探討中國領土糾紛歷史

Saturday, June 7th, 2014 at 9:36

史丹福大學發佈一篇新聞稿「Stanford historian sees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border disputes in declassified Qing dynasty maps」,分享該校歷史系Eric Vanden Bussche如何運用臺灣典藏的清代古輿圖重新審視中國與鄰國領土糾紛之歷史。

世界新聞網針對該新聞稿,編譯一篇新聞稿「19世紀地圖 有助解釋中國領土糾紛」,全文如下:
中國的19世紀地圖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金礦,因為這些古地圖有助於解釋當前的一些敏感問題,包括中國與鄰國的領土紛爭。

1885年,英國併吞北緬甸,由於北緬與中國的雲南接壤,於是中英兩國展開邊界的談判。當時談判使用的一批19世紀地圖,在1949年時運到台灣,台灣方面到2007年才將地圖分類,但直至史丹福歷史學者普斯卓(Eric Vanden Bussche)最近獲得機會去研究這些地圖,才讓這些地圖曝光。

普斯卓是第一個去閱讀這些地圖的現代學者,地圖讓他了解中英是如何談判的,又了解到雙方的談判策略如何造成日後的不少誤解。

普斯卓說,兩國談判目的,都是要將土地畫入自己的領土範圍,因此使用各種不同的手段和證據,卻不完全根據事實去畫定邊界。

他說,這種領土談判的策略和過程,有助了解當前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和印度產生的領土糾紛。他說,中國現在與鄰國的領土紛爭,只是將19世紀末期的談判觀念作重新包裝而已。

從當時的中英談判看,中國已經很明白爭取畫界權的重要性,因此談判存在著很多問題,而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譬如,清朝時的雲南和中緬接壤地區,由地方酋長控制,他們控制的地方根本沒有調查和入圖;有時,酋長向中國稱臣,有時則向緬甸稱臣,有時則不向中國或緬甸稱臣。所以中英在1894年達成的協議,雙方同意的邊界存在很多問題。

又如,中英兩國對地圖觀念也有很大分別,中國所繪的地圖,從來都沒有數學觀念,只是按照史書的記載去畫出一個地方的圖形。

進階閱讀:

  • Eric Vanden Bussche(2012) “Wanqing Zhongmian Bianjie Wenti Zhanduan (The Sino-Burmese Border Dispute in the Late Q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Taipei, Taiwan, August 21,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