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地圖俱樂部> 東沙環礁

東沙環礁

Monday, February 18th, 2013 at 10:59

東沙環礁為於南中國海(或簡稱南海)最北方,是聯絡南海與東海的重要孔道,在大航海時代,除了南海周邊國家,西方貿易船隻(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等)很早就往來經過東沙海域,在17世紀西方人就以Prata或Pratas來命名,即荷蘭文中白色島的意思;同時,為了船行安全,也對於東沙環礁海域進行詳細的調查。東沙島於清朝雍正11年(西元1730年)時即劃入清朝版圖,歸廣東省管轄。今日為保護海洋資源,成為我國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並以東沙環礁外圍12海浬作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範圍。東沙環礁附近是重要航道,但卻也因為珊瑚礁群遍佈導致許多船隻在此擱淺沉沒,可以說是一處水下考古的博物館,文化部也持續針對東沙島的水下考古遺址進行初步調查研究。以下將透過各時期地圖及遙測影像中所呈現不同時代世人所認識的東沙環礁:

一、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擴張在亞洲的貿易,在亞洲各地建立約二十幾個貿易據點,東到日本,西到印度,而在印尼巴達維亞城設總督,總管亞洲貿易,為了確保航運順暢也派遣繪圖師測繪大量海圖。

1654年荷蘭人繪製東沙環礁1654年荷蘭人繪製東沙環礁

1658年南中國海北部海圖中的東沙環礁1658年荷蘭人繪製南中國海北部海圖中的東沙環礁

二、十九世紀海上霸權轉移,英、法、美等國擴張殖民主義。鴉片戰爭後,中國開放市場及港口,英國主掌中國海關,英軍開始利用現代化的測繪技術繪製中國各港口、河道及海域的水道圖。而後清朝政府再根據英軍海圖繪製成中文版本,圖名命為「廣東潮州海南拔達斯島石塘礁」,其中拔達斯及Pratas的英議,石塘就是指環型礁石之意。

清代海圖東沙環礁清代海圖:拔達斯島石塘礁

三、在二十世紀初(1906~1909),日本人在台灣召集勞工前往東沙島佔領,趕走了中國漁民,後來清廷派出軍艦與武裝部隊並透過外交途逕收回東沙島;後來民國成立,日人履次佔據東沙島,國民政府亦多次派兵收復,並在東沙島設立氣象站,並常駐一支步兵排進行守衛任務,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挾絕對的軍力優勢以十數倍於東沙守備隊的兵力佔領了東沙島,同時參考英軍及清朝海關的海圖資料繪製出當代最詳盡的東沙環礁海圖。

日本海圖東沙島s1935年日本海圖:東沙島

四、二次大戰末期盟軍採跳島戰略反攻,一支由美澳軍官率領的特勤隊進攻東沙島日軍,日軍守備兵力並不多,所以在經過聯軍攻擊之後,很快的攻占東沙島,並在東沙島升上美澳兩國國旗,但在國民政府抗議之後仍歸中華民國劃歸廣東省管轄。1949年10月國民黨撤退臺灣,留守東沙島的駐軍繼續控制東沙環礁,並在1979年將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一起劃歸臺灣高雄市管轄。爾後的東沙環礁海圖,多是根據日軍海圖進行修繪補充。

中華民國海圖東沙島s1954年中華民國海軍水道圖:東沙島

Tung-Sha_s二十世紀末的東沙群礁海圖

東沙環礁衛星影像東沙環礁衛星影像(出處: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進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