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各地郵便電信局集配線路圖

Thursday, April 24th, 2014

日治初期明治34年(1901年)由總督府文書課伊能嘉矩校閱的《臺灣交通要覽》,其中包括50幅臺灣各地《郵便電信局集配線路圖》,呈現出當時各街庄聚落之地名、電信線路、郵區範圍等珍貴歷史地理資訊。

臺灣電信線路圖明治33年(1900年)臺灣電信線路圖

編號 圖幅名稱 調製時間
1 基隆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2 淡水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3 石碇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廿六日調製
4 水辺腳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5 金包里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調
6 頂双溪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7 新竹郵便電信局 南庄出張所集配線路圖
8 新竹郵便電信局 頭份出張所集配線路圖
9 大嵙崁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現在
10 大嵙崁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現在
11 臺中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12 彰化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調製
13 彰化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調製
14 埔里社電信局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廿八日調製
15 北斗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二月一日調製
16 北斗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二月一日調製
17 斗六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調製
18 林圯埔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19 臺中縣苗栗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20 後(土竜)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1 後(土竜)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2 葫芦墩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3 葫芦墩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4 東勢角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25 東勢角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6 牛馬頭郵便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7 塗葛掘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8 塗葛掘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29 北港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30 北港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調製
31 台南郵便電信局市內配達順路圖
32 台南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順路圖
33 嘉義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十二月 日調製
34 打狗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二月八日調製
35 打狗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一年十二月一日調製
36 鳳山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現在
37 鳳山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現在
38 恆春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39 曾文溪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40 蕃薯藔郵便電信局郵便區市內外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調
41 東港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調製
42 枋寮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調製
43 宜蘭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一日調製
44 頭囲郵便電信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二月五日調製
45 蘇澳局集配線圖
46 澎湖島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廿七日調製
47 小池角出張所集配區線路畧圖 明治三十二年五月一日調製
48 澎湖島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一月廿七日調製
49 台東郵便電信局花蓮港出張所市內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六月廿七日調製
50 臺東郵便電信局市內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六月一日調製
51 台東郵便電信局市外集配線路圖 明治三十二年六月一日調製

下載:《臺灣各地郵便電信局集配線圖(Credit:國立臺灣圖書館數位典藏成果)
原始文獻出處:明治34年(西元1901年)《臺灣交通要覽》,湯城義文 編纂、依能嘉矩 校閱、博文館 發行。

北極每日對地觀測影像及數據

Wednesday, April 23rd, 2014

全球暖化影響首要衝擊地區是北極圈冰層消融與海水面變化,科學家為此建立一個科普網站http://www.arctic.io/,除了集結最新的北極環境變遷研究與科學訊息外,並建立一個即時資料倉儲,收集大量人造衛星影像與科學觀測數據,將北極的動態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北極即時觀測資料庫:http://www.arctic.io/explorer/

2014-04-23_165013

2014-04-23_165150

相關報導:

 

古今地圖比對 找到清代遺跡

Thursday, March 27th, 2014

本文轉載自 聯合報╱記者蘇郁涵/高雄報導 2014.3.19

深埋地底的左營舊城西門段城牆、城門基座遺構,最近被挖出,國家測量技師廖德宗、退休老師郭吉清找出日治時期與現今的地圖作套疊,推測出西門段城牆的位置,功不可沒。

國家測量技師廖德宗(左)與退休老師郭吉清(右),憑藉著各自的專業,找出日治時期與現今的地圖作套疊後,推測出消失百年的左營舊城西門段城牆與「日軍震洋隊」駐紮的神社等遺構位置。
記者蘇郁涵/攝影
國家測量技師廖德宗與退休老師郭吉清,憑藉著各自的專業,找出日治時期與現今的地圖作套疊後,推測出消失百年的左營舊城西門段城牆與「日軍震洋隊」駐紮的神社等遺構位置。
記者蘇郁涵/攝影

清代遺構被發現的那一天,郭吉清與廖德宗感動得無法言語,他們站在遺構旁,高興得大喊一聲「賓果!」廖德宗說,遺構被挖出的地點,與他們原本推測的遺構地點「幾乎吻合」,「無愧於我的專業了」,郭吉清更是滿足的說,「這一天,就是我們作為文史研究者最大的光榮與成就感,過去的付出值得了」。

他們除了推測出清代遺構的位置,還在今年初發現「日軍震洋隊」的軍事遺址。

左營海青工商退休老師郭吉清,投入文史研究近30年,他表示,他會愛上左營、一頭栽入文史工作,是受高雄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守真鼓勵,兩人以「尋找消失百年的舊城西門段城牆」作為文史研究的主題。

郭吉清等到民國93年諸多資料解密後,在轉往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任職期間,找到了關鍵的線索,那就是「左營舊城日治地籍圖資料簡圖」

「說也奇怪,正當我需要土地丈量專家時,廖德宗就出現了」,郭吉清說,他是在8年前認識廖德宗的,趣味相投,決定攜手合作。

廖德宗向中研院要了民國34年的美軍空照圖後,與「左營舊城日治地籍圖資料簡圖」作套疊,結果發現西門段城牆可能位在左營自助新村地底下,其他同樣「消失」的遺址如南海大溝碼頭、南海大溝與東門護城河等也都出現在這張套疊的地圖上。

兩人在等待清代遺址「重見天日」前,與自助新村眷戶訪談,有了更豐富的「野史」資料。去年底,怪手開始拆除自助新村眷舍,郭吉清更是天天到場「監工」,連過年期間都不間斷,防止珍貴歷史遺構遭破壞。

相關報導:

繪製「老板橋地圖」

Monday, March 17th, 2014

本文轉載自 自由時報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 2014.2.26 板橋古城風貌 莊文毅考證繪地圖

融合清代、日治、現代街景

「即使住在板橋幾十年,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板橋曾經是座古城。」長期致力於保存板橋文化與社區營造的枋橋文化協會監事莊文毅,透過經年累月的文史資料收集與細心考證,繪製出一張融合清代、日治、現代街景風貌的「老板橋地圖」,如今已不復見的舊火車站、古城門,以及公會堂都在地圖上重現; 莊文毅說,希望經由這張老地圖,讓板橋人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

枋橋文化協會監事莊文毅細心考證,畫出融合清代、日治、現代的老板橋地圖,讓許多歷史建物重現。

古名枋橋 原有五座城門

板橋古城建於一八五五年,當時因漳泉械鬥嚴重,板橋林本源家族為了防衛鄉里,與仕紳籌款修建枋橋城(枋橋為板橋舊名),城牆高約五公尺,設東、南、西、北、小東門等五城門,直到日治時期、一九○三年時,日本人因交通需求,才拆除古城牆。

板橋城建造歷史 比台北城早

莊文毅回憶,曾與一位住在板橋五十多年的學者談到古城歷史,對方卻露出驚訝表情回答:「板橋有古城?」莊文毅說,板橋有東門街、南門街、西門街、北門街,卻很少人知道這些街名源自於古城,事實上,板橋城的建造歷史比台北城還要早了近三十年。

感嘆古城歷史漸漸被淡忘,莊文毅決定用畫地圖的方式讓板橋古城重現,他說:「古城是個議題,希望藉此讓板橋人了解這個地方過去的樣貌。」為了忠於歷史,莊文毅與太太林秀美花了數年蒐集史料,並拿著地圖拜訪耆老,針對每棟建築、方位等一一確認。

莊文毅說,「老板橋地圖」原與文化局討論計畫出版,但後來因故未成,讓老地圖錯失出版機會。現在莊文毅打算自行出版「老板橋地圖」,下個階段還想再畫一張五○年代的板橋地圖,重現過去板橋存在的水道、輕便鐵路。

「畫這些地圖,內心是很辛酸的。」莊文毅說,板橋過去幾十年建設速度很快,文化基因卻一直被銷毀,希望這張老地圖,能讓板橋人重新認識這個充滿「詩意」的城市。

2014-03-17_213343臺灣堡圖上顯示的枋橋城位置圖(圖片擷取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消失百年 左營城牆遺跡重見天日

Sunday, March 16th, 2014

本文轉載自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2014.3.15

軍方正在拆除的高雄自助新村眷舍,這兩天挖出清代古蹟,讓消失百年的左營舊城西門段城牆與城門基座遺構,再現世人眼前。

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表示,左營舊城為台灣所有明清舊城中唯一留有完整遺跡者,希望能重建「台灣第一石城」,見證台灣發展史。

左營舊城西門段城牆興建於清代,卻在日治初期就拆毀。文化局副局長郭添貴表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根據日據時代地籍圖與古籍套疊,研判自助新村裡應有舊城遺跡。

去年國防部要拆除自助新村,文化局便先將遺跡可能所在的三個街廓指定為暫定古蹟,舊城文化協會與高雄大學學者監看拆除作業,往地下開挖,果然有所發現。

計畫主持人高雄大學副教授陳啟仁指出,這兩天在自助新村範圍試掘了三點,發現了舊城內牆、外牆與馬道基座,與北門、東門段城牆構法吻合,確定應是清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年營築的石牆。

以硓(石古)石建造的城牆約九十公分寬,內外城牆的距離約兩公尺八十公分,可確定是清代建造的西門城牆主體,已有超過六十公尺長的城牆被發掘出來。

目前已指定為國定古蹟的舊城東門段、北門段城牆、南門城樓,城牆保留六百一十八公尺,是國內清代城牆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大的城牆古蹟。

舊城城牆的特色是採用當地特有的硓(石古)石,作為城牆的結構材,以填土作為中央馬道的基材。日據時期為了在左營闢軍港,開路拆毀舊城牆;國民政府時期,把軍事基地改為眷村。

文化局長史哲指出,台灣舊城有台南、諸羅、台北城等,但這些城區多已修築房舍,唯有左營舊城廓、城牆基構,因緣際會得以完整保存,範圍又都處於公有地上。若能促成「台灣第一石城」的復舊,對台灣歷史文化深具意義。

進階閱讀:

1934年臺灣旅行案內地圖

Tuesday, March 11th, 2014

這張「臺灣旅行案內地圖」出自日治時期昭和九年(1934年)婦人俱樂部雜誌七月號所附贈「溫泉‧海水‧登山‧名所 全國旅行案內地圖」,除了標示出將當時主要的景點外,也詳細地將臺灣各式鐵道路線繪製出來,包括:官營鐵道、森林鐵道、製糖會社鐵道、台車,呈現出當時綿密的客貨運鐵道路網。

Taiwan_1934

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

Monday, February 10th, 2014

位於圓山的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今年滿80歲,隨著預計今年度遷建於士林,即將吹起熄燈號。讓我們從老地圖與舊照片中回顧兒童育樂中心的歷史。

日治初期1897年臺灣總督府即於現址興建全臺灣第一處都會公園名為圓山公園。

19041904年臺灣堡圖

1916圓山公園步道分布(圖:1916年臺北市街平面圖)

1914年日本人在圓山開設一處供民眾觀賞花木與動物的園地,臺北廳政府將之收買,改為官營動物園,稱圓山動物園。

1930圓山公園內設置動物園(圖:1930年臺北市地圖)

1934年於圓山公園北側設立全臺灣最早且唯一的公辦公營兒童樂園,名為「兒童遊園地」,屬於圓山動物園後期擴建的一部分;二戰期間,台北市區受到盟軍猛烈轟炸,所幸圓山動物園未受到轟炸。

19451945年6月美軍航照顯示圓山動物園未在臺北大空襲下受損

19571957年舊航照

19581958年地形圖

19731973年舊航照

1987 年原設於圓山的臺北動物園遷離至木柵,在原址興建兒童育樂中心;1991年改建後的兒童樂園正式更名「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該名稱沿用至今。1991年開幕啟用的昨日世界提供中國古代先人生活經驗,而1992年開放的明日世界則以介紹科學新知為目的,並包含播映立體電影的太空劇場。

19911991年航照顯示兒童育樂中心昨日世界已經完工(圖引用自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20122012年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全貌(圖引用自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地圖影像出處者未註明出處皆截錄自「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相關報導:

基隆港西三碼頭倉庫

Sunday, February 9th, 2014

已有80年歷史的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倉庫,為配合都更計畫即將面臨拆除,引發在地的文史工作者的不同意見,讓我們從老地圖與舊照片中回顧基港西三碼頭倉庫歷史。

基隆港西邊碼頭倉庫,興建於1930年代,原本土地是填海造地所得,當時碼頭(或稱岸壁)都有各自編號,貨運碼頭設立有倉庫,倉庫就以碼頭編號命名,因此位於基隆港西側三號碼頭旁的倉庫便稱為「西三碼頭倉庫」。

1930年基隆全圖1930年基隆全圖顯示碼頭、倉庫、臨港鐵道與火車站的佈局(圖出自於「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

1935年基隆市大觀鳥瞰基隆港(圖:1935年基隆市大觀)

二戰期間,基隆港因是日本政府軍需補給的重要港口,成為盟軍轟炸主要目標,基隆港灣與市區都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所幸西碼頭倉庫都幸運躲過空襲。

1944年舊航照1944年美軍偵察航照預備轟炸情報

1945年美軍轟炸基隆1945年美軍轟炸基隆照片

民54年舊航照1965年舊航照

民59年舊航照1970年舊航照2013年Google衛星影像

今日基隆港航照(圖出自於Google地球)

相關報導:

金瓜石斜坡索道

Thursday, February 6th, 2014

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早期盛產金鑛、銅礦,當時台金公司為了運送人員與礦石,建立索道車道系統,包括「斜坡索道」以及「無極索道」,見證當地產業發展史;民國七十六年台金公司歇業,斜坡索道停止使用,逐漸被荒煙蔓草覆蓋。近期在地方老礦工與文史工作努力下,重新找回金瓜石索道路線,民國102年12月新北市文化局公告「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登錄為「歷史建築」。

「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由新北市府公告列為歷史建築。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aerophot_194708121947年8月12日歷史航照影像清晰顯示「金瓜石斜坡索道」位置

2014-02-06_223103地圖紅線標示出「金瓜石斜坡索道」位置(圖 / 通用版電子地圖)

2014-02-06_223144航照影像上方為舊台金公司遺址(圖 / 農航所正射影像)

2014-02-06_231131航照影像上顯示「金瓜石斜坡索道」遺跡

相關報導:

基隆石硬港

Wednesday, February 5th, 2014

基隆地區在早期四大港門,分別是田寮港、蚵殼港、牛稠港及石硬港。其中石硬港起源於紅淡山西南麓,並由南向北流貫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因河川兩岸岩石堅硬,故名為「石硬港」河,後稱南榮河。日治時期,流經基隆市區的石硬港河下遊河道稱為旭川河。

1904年臺灣堡圖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實施「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即都市計畫)以及基隆港築港工程,將基隆西南西定河下游以及旭川河進行改道工程,將兩條河道合流,並整治成為運河,稱為「旭川運河」或「南榮運河」。

1905年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圖1905年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圖(出自: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1944年美軍航照1944年美軍拍攝舊航照,當時運河尚未加蓋

戰後,旭川改名基隆運河,由於基隆市區擴張,腹地狹小,基隆市政府在1975年至1978年間,在於市區內的基隆運河河面上加蓋,並興建大樓,成為今日的面貌。

2013Google衛星影像今日基隆市區衛星影像,運河加蓋並興建大型建築

近期,基隆市文安社區發展協會發起蒐集社區老照片活動,派人訪問地方耆老,並製作「石硬港散步地圖」,並在基隆市仁愛區圖書館展出老照片,讓民眾了解南榮運河歷史。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