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劉銘傳鐵路(臺北橋至迴龍段)與捷運新莊線

Sunday, April 14th, 2013

清朝台灣鐵路,興築於清朝光緒年間,由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亦稱為「劉銘傳鐵路」,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從1887年開始修築分段通車,至1893年台灣鐵路基隆新竹間全線營運,費時7年,總長約96公里。

光緒21年(1895)臺北淡水河流域與鐵道線路圖光緒21年1895臺北淡水河流域與鐵道線路圖(臺灣古地圖田野影像工作室典藏)

劉銘傳鐵路其中台北-新竹段從位於大稻埕南邊的「台北停車場」出發,往北經台北橋後,過淡水河後,經三重埔(三重)、海山口(新莊)、龜崙嶺(龜山)南行往新竹。在日治時期,臺北到桃園路段,一方面是當時的台北橋(木造結構)屢遭大水沖毀,且在龜山路線因為山區坡度大,效率及安全性(易被突襲)等因素考量,所以,1901年改線工程完成後,臺北往新竹方向鐵道路線,就經艋舺、枋橋街(板橋)過大嵙崁溪(大漢溪),經樹林、鶯歌石(鶯歌)接至桃仔園(桃園),也就是今日台鐵的路線。原本的劉銘傳鐵路臺北橋(西側)至迴龍段,就拆除成形公路,即今日的省道台一線(甲線),2001年開始新建的台北捷運新莊線的大部分路段就是在劉銘傳鐵路路線基礎上所興建的。

透過舊地圖比對,可以知道劉銘傳鐵路臺北橋(西側)至迴龍段,與今日省道台一線及台北捷運新莊線的重疊關係,也可以輕易看出舊鐵路車站(當時稱停車場)的所在地。

根據1895年二萬分之一臺北附近地形圖,清楚且精準地記錄劉銘傳鐵路路線。
1895年臺北附近地形圖

對比於1904年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臺北橋(西側)至迴龍段的鐵道已經拆除改成公路,鐵路則已經改線到大漢溪東測。這一段路線從1891年11月底完工到1899年被拆除,實際運作不到8年時間。如果仔細看地圖,這一條路線上雖然鐵軌已經拆除,但沿線卻仍鋪設有電線,可以明顯與其他道路區別。

1904年臺灣堡圖

倘若,我們將臺灣堡圖上的鐵道遺跡數化,再與今日的地圖套疊上,就可以發現今日的台北捷運新莊線的大部分路段就是在劉銘傳鐵路路線基礎上所興建的。其中不同的路線是跨越二重疏洪道(興建於1980年代)的路段。

劉銘傳鐵道路線套疊在現今地圖

這一段劉銘傳鐵路有設「海山口」站(今新莊國小面對登龍街區域)、「埤角(打類坑、塔寮坑)」站(今桃園縣龜山鄉龍壽村)、「龜崙嶺」站(今桃園縣龜山鄉嶺頂村,台一線、台一甲線分叉處附近)。參考文獻:

吳小虹(2006)《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博揚出版社, 2006年04月14日
張健豐(2010)《乙未割臺憶舊路》,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10年12月01日出版
王祿驊(2000)《清代鐵路分布圖》,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1905年臺灣蕃族分布圖

Thursday, April 11th, 2013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治權重心在於平園地區漢人社會及土地的控制與管理,對於分佈在高山地區的原住民族採隔離、懷柔政策,對於林野資源開發則較為重視,頒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取締規則』,即土地無官方證明文件者屬「無主地」歸國有地之法源,進入出區不需與原住民協議,可以直接入山採樟,也就是透過這樣的發令,將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生活及狩獵空間國有化,進行透過資本家開發其中的山林資源,當然這樣的墾地擴張及資源開發,也引發統治者與原住民的衝突及紛擾,導致之後臺灣總督府理番政策轉變。

以下這一張「明治38年(1905年)臺灣蕃族分布圖」,呈現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對於山地經營的”績效”,在臺灣北部設立隘勇線,隔絕原住民於山地,減少對平地地區的侵擾,同時也研著蕃界挺進持續擴張開墾範圍,地圖上清楚地呈現出已經成功開發臺灣北部及中部山區邊緣的製腦(樟腦)地及伐木地。

1905年臺灣蕃族分布圖地圖出處: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對比於日治後期「1930年代蕃族分布圖」(原著:高砂族調查書_蕃社概況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治權已經控制全臺山林,並開設穿越臺灣山區綿密的道路系統。

1935_aborigion_map

特別註明:本文在引述日治時期文獻時沿用「蕃」稱謂原住民,並無不敬之意,敬請見諒。

帶著「蕃地里程表」探索台灣古道及原住民舊部落

Monday, April 8th, 2013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為了掌握山區原住民舊部落位置以及往返交通時間,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發行一套「蕃地里程表」,共計7大張,作為管理及統治之參考。「蕃地里程表」包含當時五州二廳行政區域(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臺東廳、花蓮港廳),內容除了各道路上的聚落里程表外,同時附上簡圖,詳細標示出當時山地聚落分佈、駐在所及派出所所在地點、以及連接聚落的道路路線。

2013-04-08_121438能高越嶺道里程表(截自花蓮港廳蕃地里程表)

1970年有一位葉錦鑑先生將「蕃地里程表」內容改編修訂後,於《臺灣山岳》會刊以〈山地主要道路及治途主要山名〉為題名分三次公開登載。近年來台灣登山界興起古道及舊部落探訪熱潮,這套「蕃地里程表」上詳細的舊部落地名及駐在所位置圖,提供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控制臺灣山地部落的全貌、也可以作為了解臺灣早期橫貫道路的系統性了解。帶著「蕃地里程表」探索台灣古道及原住民舊部落,透過老地圖上所記錄的歷史遺跡,也能讓臺灣登山活動可以增加一些文化歷史內容。

圖檔下載:

  1. 臺北州蕃地里程表
  2. 新竹州蕃地里程表
  3. 臺中州蕃地里程表
  4. 臺南州蕃地里程表
  5. 高雄州蕃地里程表
  6. 臺東廳蕃地里程表
  7. 花蓮港廳蕃地里程表

參考文獻:

特別註明:本文在引述日治時期文獻時沿用「蕃」稱謂原住民,並無不敬之意,敬請見諒。

青島東路三號

Thursday, February 28th, 2013

1950年代的青島東路三號,約是現在的今日忠孝東路、青島東路、鎮江街及林森南路之間的區域,其中北邊二分之一範圍就是台北喜來登大飯店所在,當年是警總軍法處及國防部軍法局所在。在白色恐怖年代,許多台灣精英知識分子被逮捕,就是被拘禁青島東路三號內的看守所等待軍法判決,幸運的人,則被送往綠島監禁;不幸的人,則送往馬場町處決。

本文回顧「青島東路三號」這個地點百年來的變化。在清末,該地點是商務局及練兵場所在;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後,改為騎兵營及練兵場。

1897年地圖日治初期臺北市街圖

1905年地圖1905=年臺北市區改正圖

隨著台北市市區改正(都市計劃)施行此在改建為陸軍經理部倉庫,二次大戰期間雖遭到美軍轟炸,但建築群大致保存良好。

1914年地圖1914年臺北市街圖

1945年航照1945年美軍航照

光復後,軍事機關接管此地,後交由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警總)軍法處和國防部軍法局等機關進駐,警總軍法處及國防部軍法局各設有看守所,是當時臺灣羈押並審理犯罪軍人、一般重刑犯和政治犯的重地。

1957年航照1957年舊航照

1959年地圖1959年臺北市圖

1958年警總軍法處及國防部軍法局的所屬單位和看守所陸續遷至新店(今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該土地釋出,讓民間運用。。

1974年航照1974年舊航照

2012地圖青島東路三號所在現況地圖

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進階閱讀:

地圖數位修復記

Wednesday, February 27th, 2013

本文轉載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校史館:地理大師沙學浚-地圖數位修復記

緣起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地理資訊典藏室,在2010及2011年分別接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以下簡稱地理系)所報廢的一批教學掛圖,總數約340餘件。今年4月接到地理系來電表示,因為要舉辦「第十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師大‧大師沙學 浚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希望可以找出沙學浚教授當年所繪製的掛圖,並公開展示,以茲紀念。沙學浚教授(1907-1998),著名地理學家,曾赴德、法留學與研究,專研地理學與製圖學,學成歸國後,分 別在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香港聯合書院、新加坡南洋大學及台灣師範大學任教,在史地與地圖領域,學術成就卓越,其中在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為台灣師範學院)主持師大史地系和地理系26年期間,曾任教務長、文學院院長、系主任等職務,培育逾百位優秀史地學者,更造就大量中學 史地教師,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為台灣培育中學史地教師之中心。1998年2月16日,病逝紐約,享年92歲;2011年並獲授予「師大.大師」榮銜(姜 道章,1996),(張瑞津, 2012)。

「師大.大師」沙學浚教授玉照

圖1 「師大.大師」沙學浚教授玉照

沙教授不只是推廣地圖研究與教學,並力行製作中學教育系列地圖,編著有「中國地理圖集」、「中華民國地理掛 圖」、「臺灣省地理掛圖」、「地圖論文」、「地圖暗射圖」等,對於中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裨益甚大(賀忠儒, 1999)。戰後臺灣地圖編製大部分都是由軍方聯勤製圖廠及農復會航測隊等政府機關所負責,主要編制的是軍用地圖以及中、大比例尺地圖,對於民間地圖編纂 出版工作管制很嚴厲,只有少部分由隸屬國防部的民間機構,例如國防研究院得以編制小比例尺地圖,在如此環境下沙教授能獨資出版地圖,顯見其對於地圖編制的 熱情(吳信政, 1999)。當時國防研究院正是沙教授的恩師張其昀先生所主持,因此沙教授也協助國防研究院國防地理講學與相關圖書出版,而地理系圖書館是極少數國內大專 院校能典藏近百年以來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各式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單位,相信也與沙教授本身的研究興趣有密切關係。

過程

經過工作同仁搜尋地圖清單並仔細翻找後,發現該批掛圖由於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已經出現多處破損及缺漏。所幸其中 有一套由沙學浚教授在民國48年所編制的《中華民國地理掛圖》(比例尺三百萬分之一)共有三幅,而初步看來破損缺漏之處剛好可以相互填補,因此興起是否可 能透過數位化方式來進行地圖修補的構想。

三張破損程度不一的地圖_01 三張破損程度不一的地圖_02 三張破損程度不一的地圖_03

圖2 三張破損程度不一的地圖

這張地圖掛圖尺寸很大,寬度185公分、高度150公分,同時上下有木質捲軸、紙質亦十分脆弱,因此如何將其數 位化是首先遭遇到的問題。分析幾種大圖數位化方式:1.平版掃瞄器尺寸太小;2.饋紙式大圖掃瞄器會造成紙張地圖進一步破壞;3.數位相機翻拍會影像會有 變形、後製拼接費工的問題。因此,最後選擇更為先進的大圖掃瞄設備i2S SupraScan A0掃瞄器來進行作業,在地圖上方擺放高透光率壓克力版讓紙張平整後,攝影機在上方隔空掃瞄,不會直接接觸原件,可同時兼顧尺寸、變形及文件保護等因素。 之後分別就三張掛圖,挑選圖面完整的區域進行高解析度(400dpi)全彩掃瞄。

利用專業大圖掃瞄儀進行地圖掃瞄作業

圖3 利用專業大圖掃瞄儀進行地圖掃瞄作業

取得高解析度的掃瞄圖檔後,交由美工專業人員利用Photoshop軟體進行影像編修與組合,將原本地圖上裂隙 加以修復、缺漏找尋其他圖面填補,花兩天的時間復原整張圖面,除了中華民國境外的東北角有缺漏外(用底色填補),其餘圖面都相當完整清晰,達到預期目標; 《中華民國地理掛圖》線上瀏覽網址:http://webgis.sinica.edu.tw/map/CM300M_1959

數位修復成果

圖4 數位修復成果

完成修復後的數位圖檔,再委請廠商進行原尺寸大圖輸出,選擇略微偏黃的PVC材質做為紙張,就可以兼顧舊地圖的 美觀質感以及長期保存需要。修復後重製的地圖在「沙學浚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展出。展出期間旅居美國的沙學浚教授女兒也蒞臨先現場參觀,並詳細端倪圖面, 最後還在父親所繪製的地圖前方合影留念,留下歷史性的畫面,實為美事一件。

數位修復成果大圖輸出展示圖5 數位修復成果大圖輸出展示 沙教授女兒(中間)與父親所繪製的地圖前合影圖6 沙教授女兒(中間)與父親所繪製的地圖前合影

結語

這些早年普遍存於教學單位的地理教學用掛圖,隨著電腦設備及數位投影的普及而日漸喪失其角色功能。但是這批教學用掛圖見證了臺灣地理教育與地圖發展的歷史,依然值得我們保存研究。透過數位化方式可以讓這些地理掛圖以新媒體技術擇要保存,進而予以修復與再利用。藉由數位典藏技術賦予歷史文化資產新生命,這即是數位典藏計畫的價值與使命。

參考資料

  • 張瑞津(2012),寫地理學系「師大.大師」:沙學浚教授,「第十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I~IV
  • 賀忠儒、李薰楓(1999),沙學浚教授對地理教育研究的貢獻,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P.1~10
  • 吳信政(1999),沙學浚教授的地圖觀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P.11~20
  • 王爾敏(1999),沙學浚先生歷史地理學之理論綱領,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P.21~32
  • 潘朝陽(1999),從赫特納到沙學浚的地理學本質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0期,P.125~158
  • 姜道章(1996),泰州地理學家沙學浚-壽沙教授九十榮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第3~17頁

台北華光社區

Saturday, February 23rd, 2013

華光社區位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東南方,杭州南路、金山南路、金山南路2段30巷、金華街之間的區域。近日因為都更,地主(法務部)開始拆除地上違建戶,引發社會的關注。以下讓我們透過地圖及航照看華光社區近60年的發展。

日治時期這個地區是台北刑務所(監獄)及相關機構、人員宿舍所在,興建於1899年,雖然二次大戰遭到美軍部分受損,但大體建築都尚保存完整。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延續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舊有用地,做為臺北地方法院看守所和臺北監獄,原先的附屬日式木造平房,則做為安置法務部職員的宿舍,形成華光社區,隨著人口增加逐漸加蓋房舍。

1945航照1945年美軍航照顯示的台北刑務所及附屬木造建築

1957年航照1957年舊航照顯示華光社區在原本木造建築附近開始增建房舍

1958年地圖1957年地形圖顯示的臺北看守所和臺北監獄

台北監獄因過於老舊不敷使用,民國52年台北監獄、台北看守所分別搬遷到桃園縣龜山及台北縣土城,原台北監獄拆除土地騰出予電信局(今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及國際分公司)及郵局(今中華郵政愛國大樓)使用,現在僅存南、北兩段圍牆。原本看守所與監獄人員有些則隨之搬遷,向上級將華光社區的宿舍申請棄權,其所加蓋的房屋為親友介紹、轉賣。在彼此的默許下,私下交易將原先在院子空地搭蓋的房舍讓售。有些則申請退休仍舊住在華光社區。1970年代後,台北市的都市成長對城鄉移民造成拉力,本地居民也因脫貧而移居他地。在居民移出與遷出的過程中,建物被多次轉賣、讓售。(引用自維基百科)光華社區除了東北角、西南角改建成公寓宿舍外,不少軍民也占地建屋。

1973年航照1973年航照顯示臺灣監獄已經開始逐步拆除, 而光華社區已經被成木造、磚造、水泥房屋混雜區域

1991年航照1991年航照示臺灣監獄已經完全拆除,而光華社區相對該區域快速發展漸行破落

民國95年,華光社區都更案通過後,法務部對當地100多戶居民提告,要求收回土地並提出38萬~800萬不等之相當於租金的不當得利賠款,法官依據民法767條判決華光社區居民敗訴,法務部向臺北地方法院聲請強制拆遷,並於102年2月23日開拆。

Google衛星影像所示光華社區現況Google衛星影像所示光華社區現況

除了拆遷戶如何安置的議題值得關注外,環保團體也呼籲保存區域內的老樹群,光華社區在日治時期便已種植許多老樹,這些樹群同時是連結大安森林公園和中正紀念堂之間的重要生態廊道。如何兼顧人道關懷、城市記憶、生態保育以及都市未來發展,都是後續政府與台北公民需要妥善思考與行動的。

華光社區範圍華光社區範圍與中正紀念堂及大安森林公園相對位置圖

進階閱讀:

陽明山國家公園中正山

Saturday, February 23rd, 2013

中正山位在大屯主峰南側,海拔高646公尺,原名彌陀山,又叫十八份山或大竿林山,光復初期,中正山為國有未登記土地,當時是由陽明山管理局管理該筆土地,林務局在民國四十五年配合總統府樹立意象所造林,提供黑松苗種,種植「中正」二字,字體廣達一萬平方公尺,天氣晴朗時,在北投市區向大屯山區仰望,都可清楚看到此巨大兩綠字,政府乃將這座山命名為中正山,然因近年多年松材線蟲危害侵蝕松樹,此二字現已模糊不清了。

民國59年開始中央日報每年10月31日蔣中正誕辰時,就會舉辦登山祝壽大會,當時上萬青年學子就會一起登中正山(也包括其它北投、陽明山地區附近山頭)祝壽;一方面也是因為中正山山形獨立,因此登山口及登山步道特多,大都呈放射狀分佈。當時爬中正山大都經由十八份靈山大慈寺旁的小山徑往上,後來則開闢了登山路,就可以開車到登山口,走石階步道拾階而上中正山。現在臺北市政府則規畫出一個環形的親山步道民眾登山休憩之用。

日治時期兩萬分之一地形圖日治時期地形圖上顯示中正山下有十八分(十八份)及山腳(山仔腳)舊聚落

1970年代舊航照1970年代舊航照可以清晰可見巨大的「中正」二字

中正山附近地形圖現在中正山附近地形圖

中正山親山步道路線圖中正山親山步道路線圖(出處:臺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

中正山山頂設有景觀台,登上中正山可以同時看到台北盆地及淡水河口景緻,會有「登高望遠」的美好經驗。沿路視野多變化,生態有特色,且富人文故事,為一遊憩、健行、賞景的好所在。

備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進階閱讀:

東沙環礁

Monday, February 18th, 2013

東沙環礁為於南中國海(或簡稱南海)最北方,是聯絡南海與東海的重要孔道,在大航海時代,除了南海周邊國家,西方貿易船隻(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等)很早就往來經過東沙海域,在17世紀西方人就以Prata或Pratas來命名,即荷蘭文中白色島的意思;同時,為了船行安全,也對於東沙環礁海域進行詳細的調查。東沙島於清朝雍正11年(西元1730年)時即劃入清朝版圖,歸廣東省管轄。今日為保護海洋資源,成為我國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並以東沙環礁外圍12海浬作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範圍。東沙環礁附近是重要航道,但卻也因為珊瑚礁群遍佈導致許多船隻在此擱淺沉沒,可以說是一處水下考古的博物館,文化部也持續針對東沙島的水下考古遺址進行初步調查研究。以下將透過各時期地圖及遙測影像中所呈現不同時代世人所認識的東沙環礁:

一、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擴張在亞洲的貿易,在亞洲各地建立約二十幾個貿易據點,東到日本,西到印度,而在印尼巴達維亞城設總督,總管亞洲貿易,為了確保航運順暢也派遣繪圖師測繪大量海圖。

1654年荷蘭人繪製東沙環礁1654年荷蘭人繪製東沙環礁

1658年南中國海北部海圖中的東沙環礁1658年荷蘭人繪製南中國海北部海圖中的東沙環礁

二、十九世紀海上霸權轉移,英、法、美等國擴張殖民主義。鴉片戰爭後,中國開放市場及港口,英國主掌中國海關,英軍開始利用現代化的測繪技術繪製中國各港口、河道及海域的水道圖。而後清朝政府再根據英軍海圖繪製成中文版本,圖名命為「廣東潮州海南拔達斯島石塘礁」,其中拔達斯及Pratas的英議,石塘就是指環型礁石之意。

清代海圖東沙環礁清代海圖:拔達斯島石塘礁

三、在二十世紀初(1906~1909),日本人在台灣召集勞工前往東沙島佔領,趕走了中國漁民,後來清廷派出軍艦與武裝部隊並透過外交途逕收回東沙島;後來民國成立,日人履次佔據東沙島,國民政府亦多次派兵收復,並在東沙島設立氣象站,並常駐一支步兵排進行守衛任務,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挾絕對的軍力優勢以十數倍於東沙守備隊的兵力佔領了東沙島,同時參考英軍及清朝海關的海圖資料繪製出當代最詳盡的東沙環礁海圖。

日本海圖東沙島s1935年日本海圖:東沙島

四、二次大戰末期盟軍採跳島戰略反攻,一支由美澳軍官率領的特勤隊進攻東沙島日軍,日軍守備兵力並不多,所以在經過聯軍攻擊之後,很快的攻占東沙島,並在東沙島升上美澳兩國國旗,但在國民政府抗議之後仍歸中華民國劃歸廣東省管轄。1949年10月國民黨撤退臺灣,留守東沙島的駐軍繼續控制東沙環礁,並在1979年將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一起劃歸臺灣高雄市管轄。爾後的東沙環礁海圖,多是根據日軍海圖進行修繪補充。

中華民國海圖東沙島s1954年中華民國海軍水道圖:東沙島

Tung-Sha_s二十世紀末的東沙群礁海圖

東沙環礁衛星影像東沙環礁衛星影像(出處: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進階閱讀

屏東萬巒五溝水

Tuesday, February 12th, 2013

五溝水是屏東縣萬巒鄉境內座落在大武山下的客家村落,先民沿著東港溪往上游開發,開墾順序形成一貫連結的聚落地名,從由頭溝水、二溝水(因東港溪改道,該聚落已消失)、三溝水、四溝水到五溝水,即「五溝水」之名由此而來。現今五溝水聚落仍保存有許多客庄傳統形式夥房、家屋及祖堂,2008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公告登錄為「聚落保存區」。五溝水位於大武山下沖積平原的扇端湧泉區,五溝的水,清澈見底,有魚蝦、採芹草和台灣水龍等稀有水草,造就當地豐富的自然生態。

東港溪沿岸頭溝、二溝、三溝、四溝及五溝聚落

進階閱讀:

南港、內湖、汐止舊陂塘

Monday, February 4th, 2013

南港、內湖、汐止地區位於基隆河中游,區域內多山丘,早期這個區域的農田灌溉系統,不像台北盆地的採用圳路水利設施(例如:瑠公圳),而是利用地形起伏特性,在基隆河各支流上圍水成埤塘,其中以南港的後山埤、新庄仔埤、三重埔埤,內湖的內湖大埤(今翠湖)、十四份埤(今大湖),以及汐止的象頭埤(今金龍湖)等規模較大。雖著都市發展,南港、內湖、汐止的平原地區農業用地銳減,這些埤塘也就逐漸被填掉消失了或著轉變成為都市防洪設施或休憩公園。

19451945年美軍地圖上所繪製出該地區河川及埤塘分佈

19481948年航照影像上標示出當時埤塘分佈狀況

七星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1965年七星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

19851985年經建版地形圖顯示隨著道路興建逐漸都市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