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深澳支線復駛

Monday, February 3rd, 2014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於民國102年12月30日開始試營運,台灣鐵路管理局配合海科館開館後,重啟深澳支線客運服務,並新設海科館站。台鐵深澳支線過去以貨運為主,運送煤炭至深澳發電廠,客運服務民國78年停止,貨運則是民國96年結束;目前復駛區間從瑞芳站至海洋科學博物館站,總長度4.2公里,計8分鐘車程。以下地圖顯示原台鐵深澳支線路線以及目前復駛路線。

2014-02-03_203615

2014-02-03_203837

地圖影像出處者皆截錄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相關報導:

日軍空襲珍珠港戰果圖

Tuesday, January 28th, 2014

日軍淵田美津雄大佐是著名偷襲珍珠港帶頭發動攻擊第一線指揮官,著名的”虎、虎、虎”訊號(’Tora! Tora! Tora!),就是由他發出的。近期其家屬在拍賣市場售出一張當時淵田美津雄大佐親手繪製的一幅「海戰對水上艦船戰果圖」,拍賣金額高達427,000美金。

Japan_battle_map

這張地圖繪製出日本偷襲珍珠港共擊毀超過60艄停泊在港邊的各式船艦,圖上利用紅線、紅點及箭頭清楚地標示出船艦受損狀況以及使用多少的魚雷,具體展現出日軍空襲戰果。

日軍計發動兩波成功攻擊行動,結束第二波攻擊後,淵田美津雄返回加賀號航母後,向南雲忠一大將力陳一定要進行第三波攻擊,但南雲大將認為任務已完成,遂命令艦隊回航;南雲大將沒進行第三波攻擊完全摧毀珍珠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快速復甦關鍵要素之一,也為二年後中途島之役(史上最大海空大戰)埋下敗筆,故軍事史學家皆認為這是南雲大將一大失策,也是淵田美津雄畢身最大憾事之一。

相關報導:

福州船政學堂所繪製臺南府城街道圖

Thursday, January 2nd, 2014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於同治13年(1874)3月29日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辦理臺灣海防兼理各國事務,5月沈葆楨與法國軍官日意格(MM. P . Giquel)、傑翁達(L. Dunofer De Segonzac)率福州船政學堂部分學生,分乘馬尾船廠所造運輸兵輪經泉州、澎湖抵達安平,一直待到1875年8月才轉往江寧(南京)接任兩江總督,期間除了籌建「億載金城」外,也由船政學堂學生完成《臺灣全圖》一幅、《臺灣番俗圖》36幅以及「臺灣府城街道全圖」(比例尺:5千分之一)及「臺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比例尺:1萬分之一)各一幅,後兩者可謂臺灣最早以現代測繪技術製作完成的有精確比例尺城市地圖。

臺灣府城街道圖
臺灣府城街道圖。(資料來源:《續修臺南市志》,卷首,附圖0-0-5-7)

臺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
臺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資料來源:《續修臺南市志》,卷首,附圖0-0-5-2。)

兩張府城舊地圖的原件,目前下落不明;目前可以找到的版本是出自1893年曾任法國駐廣州領事印鮑脫(Camile Cl’ement Imbault – Huart,1857-1897)在巴黎出版《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中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一書,有收錄這兩張地圖(作者在圖上加法文圖例與說明),而這本書後來也分別由成文出版社(1968)及南天出版社(1995)複刻出版。

透過GIS技術,將這兩張府城街道圖與今日地圖相互套疊比對(或使用「臺南百年歷史地圖」系統),可以發現該舊地圖的方位及比例關係十分精準,上面所記載的街道名與地名、衙署、宮廟等地理資訊,都是研究府城歷史很重要的參考,許多已消逝的聚落或建築都可以透過新舊地圖比對重新定位標示出來。

進階閱讀:

  • 謝國興(2013) 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臺南文獻》第 4 輯,頁106-123。
  • 陳宗仁(2013)《晚清臺灣番俗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共同出版,2013年8月。
  • Camille Imbault-Huart(1893) L’îl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 謝國興、黃世祝、王志明、范勝雄(1999) 台灣府城街道全圖, 續修台南市志卷–土地志地理篇。

欽差行臺

Tuesday, November 19th, 2013

今年二月台北市文化局將台北植物園內的古蹟「布政使司衙門」正名為「欽差行臺」;欽差行臺位於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由臺灣巡撫於光緒18年(1892年)興建,為外地高級官員來臺北時之住宿及宴會、會議之用。文化局委託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李瑞宗教授研究, 經查閱相關史料及地圖後,為符本建物之正確名稱,修正名稱為「欽差行臺」,以符實際。

在1888年日本陸軍步兵小澤德平(Ozawa, Tokuhei)中尉到台灣秘密測圖時所繪製《臺灣淡水港台北府局地圖》上,就有明顯標示出「行台」的所在位置,該圖典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Geography and Map Division, LOC)善本室。

Taipei_1888s1888年台北府之圖

Taipei_1888c1888年台北府之圖局部放大

進階參考:

海平面上升地圖

Wednesday, November 13th, 2013

國家地理雜(National Geographic)製作一個線上互動地圖,內容呈現假設全球氣候暖化造成全球冰層全數融化後,海水面將上升216英尺(約6.588公尺)時,全球海岸線的變化,大面積的陸地都將淹沒於海平面下。

2013-11-12_141948

清朝通商古道遷台後的「克難村」

Tuesday, November 12th, 2013

本文轉載自 2013年11月11日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11000385-260102

車水馬龍的公館捷運站,每天有數萬人在其間穿梭,大家可能不知道,「公館」這個地名的源起,是來自位台北南區的蟾蜍山,當地還有仙人呂洞賓收伏蟾蜍精等仙跡岩的傳說,更增添鄉野傳奇。(好蟾蜍提供)

車水馬龍的公館捷運站,每天有數萬人在其間穿梭,大家可能不知道,「公館」這個地名的源起,是來自位台北南區的蟾蜍山,當地還有仙人呂洞賓收伏蟾蜍精等仙跡岩的傳說,更增添鄉野傳奇。

住在煥民新村的林鼎傑特別研究了蟾蜍山聚落的歷史典故。清朝時期,在羅斯福路尚未開通前,當地是新店地區進出台北盆地的通商古道,清朝政府在古道上設置了官員辦公的「廨署」負責防守,並向往來的商人徵稅,「公館」地名也因此而來。

日據時期,日本在此設立「農業試驗場」,搭建不少日式宿舍,裕仁皇太子也曾來台視察。民國政府搬遷來台後,興建空軍作戰指揮部,1953年落成的「克難村」後來更名為「煥民新村」。

這個依山而建的眷村聚落,公圳從聚落前方流過,因擁有豐富的生態與老樹,被指定為台北市10大生態廊道示範區之一,迄今保有遺世獨立的生活況味。

蟾蜍山與仙跡岩南北兩山有一傳說,據說,古時候公館地區有蟾蜍精作怪,常常吃人危害百姓,呂洞賓特地下凡和蟾蜍精鬥法,拿釣桿收伏時用力過猛,在岩石上留下一個腳印,因此被稱為「仙跡岩」,蟾蜍精被降伏後整整叫了3天3夜,後來變成岩石,就守在今天蟾蜍山的位置。

進階參考:

 

 

 

David Rumsey地圖收藏及GIS應用

Saturday, November 2nd, 2013

David Rumsey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地圖收藏家,特別是以個人之力建立一個豐富的歷史地圖網站(www.davidrumsey.com),並嘗試將歷史地圖與最新的資訊科技相互結合包括:WebGIS、Google Earth、Second Life等等。

以下三段影片則是介紹David Rumsey的地圖收藏以及相關GIS應用:

從百年歷史地圖看「馬明潭」遺跡?

Friday, September 27th, 2013

9月23日報載 「建校基地有「馬明潭」遺跡 學者籲搶救

報導中提到幾個民眾比較陌生的地點或地名,例如:馬明潭、國家發展研究院、永建國小遷校校地,其相互地理關係為何?是否確實建校基地有「馬明潭」遺跡?都值得從客觀的地圖文獻上進一步確認。

從1994 年地圖上,可以一目瞭解永建國小校地位於木柵路一段;前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院址位於木柵路二段,北邊為中央黨部木柵辦事處,南邊則為中興山莊(曾作為國防部總政戰部青邨幹訓班營區);馬明潭則是一個地名指涉為木柵路二段及興隆路三段交界區域。

PN_Location1995年臺北市地圖

2005年8月,國民黨出售國家發展研究院所土地給元利建設,元利建設則捐出木柵路北側土地(約2.27公頃),作為永建國小遷校用地。

圖片1目前針對中興山莊土地的運用規劃圖(出處:臺北市都市計畫變更公告)
從1904年台灣堡圖上,確實可以找到「馬明潭」這個地名,不過位置應該是指今日木柵路三段與秀明路交叉口附近聚落,該地點有小型水池,不過從附近都是農田來判斷,應該是利用自然地形所設立的人口蓄水池。永建國小遷校校地當時也有一個小水池但應該與當時的馬明潭地名無關。

2013-09-26_235518臺灣堡圖上顯示馬明潭聚落位置

不過,臺灣堡圖在地形測繪精準度上比較不足,進一步檢視1920年代二萬五千分一臺灣地形圖,該地區確實有一個自然山凹處,或許就是早期馬明潭所在位置;該地圖上也顯示木柵路當時是輕便鐵路(台車)軌道,這也說明了為何今日「106縣道」是連結木柵路二段及秀明路,而非木柵路二段及三段。

2013-09-26_2356101920年代臺灣地形圖

1947年的航照上便可以清楚看到上述的山凹處,不過隨著後來闢設興隆路,整個地貌就大幅改變了;而在此時期,永建國小遷校校地上曾出現一個大型埤塘。

2013-09-26_2356591947年舊航照影像

國民黨購買這一塊土地,主要是在民國43年至51年間,陸陸續續興建許多建築,上述這個埤塘在民國55年及58年地形圖及民國60年代的舊航照影像上則呈現已經成為空地(草地)。

2013-09-26_2357431966年臺北市市郊地形圖

2013-09-27_110437民國58年臺北市地形圖(出處: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2013-09-26_235804民國60年代舊航照影像

以下則是今日Google地圖上所呈現的前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院址現況:

2013-09-26_235436現今Google地圖

2013-09-26_235414現今Google衛星影像

地圖影像出處者未註明出處皆截錄自「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進階參考:

衛星觀照 細說五都

Thursday, September 26th, 2013

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運用為衛星影像針對台灣國土進行長期「國土利用監測計畫」。

2013-09-26_115828

該計畫運用衛星影像分析各重要都會區的周邊土地發展情勢,藉由Landsat系列衛星影像,以十年為週期(1980年~2010年)分別探討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的都市化程度與交通運輸系統發展之間的趨勢變化,供全民進一步了解五都在時間與空間上發展歷程的演變。

詳細五都都市化變遷趨勢請參閱:http://www.landchg.org.tw/LandChgSys/page5.htm

1842年中國古地圖

Sunday, September 22nd, 2013

美國波士頓公共圖書館(Boston Public Library)從2004年設立The Norman B. Leventhal Map Center,館藏有20萬件地圖及5千冊地圖集,並積極從事地圖數化及地圖教育推廣工作。其中有關於中國相關的地圖典藏有38件,提供數位圖檔免費下載,其中一張1842年由James Wyld於倫敦所發行「Map of China」(中國古地圖)特別值得注意。James Wyld(1812–1887)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者及圖繪圖者,曾經獲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士。

2013-09-22_162404Map of China in 1842

1842年(即清道光二十二年)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尾聲,從這張地圖上顯示英國當時已經對於中國海岸線島嶼及城市已經掌握十分清楚,大運河、長城以及主要湖泊河川都詳細繪製,同時對於臺灣西部海岸及澎湖群島也有詳細的調查。這張地圖很值得對於十九世紀中國地理環境或西方列強如何測繪中國有興趣的地圖迷們深入研究。

2013-08-07_085033該地圖所繪製臺灣及澎湖群島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