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舊城照片考

Thursday, October 16th, 2014

本文引用自 游永福(2013) 臺南府小北門?鳳山舊城北門?一張清朝城門風景照花落高雄,《高雄文獻》第3卷第2期頁149-156;並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1b831a74d96aeddeb14f45978bb3521f

民國八十六()年,由王雅倫老師編著的《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在第頁,出現了一張清朝時期的城門風景照片(右圖),城門、城牆、城門上建築、樹木與內外屋舍,清晰可見且極為完整。這對台灣文史研究,相當珍貴。

依王老師的說明,書中影像資料購自法國國家圖書館,且「拍攝照片的作者、正確年代、地點及背景資料相當缺乏,直到交付梓印,仍有許多無法查考之處,是為最大的遺憾」,顯見查考的工作相當艱辛。

這張城門風景照片王老師說明如下:

「照片右方為(台南府)小北門城(現為民德國中前校門口,右方為現在的公園路),圖中右後方為現小北外街,左方獨棟房舍為張壽齡宅(後代張烈烈為前議員,但張家已全部搬離台南了),左前方為現在的自強街。:(?),~(?)」

關於照片,王老師懷疑是法國人所拍攝,還對拍攝者做了簡介:「貝托()是欽差大臣沈葆楨聘至台灣,擔任建造安平砲台的工程師。他也可能是清廷在『開山撫番』政策宣布後,被沈葆楨派至全島各山地,拍攝原住民的主要攝影師。」

民國九十一()年,《經典雜誌》出版的《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在第頁有一幅插圖,英文標示為:「-」中文則標示:「台灣府之遠瞰圖。」

3a114b7fe268b01c68391a801f15b8ce

這一幅插圖,顯然是以王老師介紹的台南府小北城門風景照片來繪製,也是標示為台灣府,但是有研究者有疑義,認為兩者都是高雄左營舊城北門,亦即鳳山舊城北門才對,卻未能提出相關比對資料。

後學比較幸運,先搜尋到「台南城之小北門」明信片,又搜尋到「左營舊城北門照片」,再與年《台灣堡圖》裡的台灣府城與左營舊城比對,有如下驚喜成果出現,還請行家不吝賜教與指正。

38295b3a88bcaa0a125aa9697925c470

20bff5d42d8caadabbabbdf4b4e97045

台南城之小北門,照片說明只有「日治時期台南城之小北門明信片」幾個字;左營舊城北門照片,則有如下豐富說明:

「此照片攝於大正(民國)年,為左營舊城之北門(又稱拱辰門),位於今左營區勝利路、義民巷、埤仔頭街交會口處,左右城門構造尚稱完好,右下角的拱辰井仍清晰可見。表門額書『拱辰門』,門外兩側塑有彩繪浮雕的門神立像,為中國傳統第一代門神。」

「城門上的建築,則早在日治時期便已倒塌,今人只能從老照片中去緬懷過去。」

兩張圖檔到底有何差別?又有何意含?為了方便創建年、照相點、城門座、門神、城門額、女牆、雉堞、城門樓等八個項目的比對說明,謹列表於下:

表1:台南城小北門與左營舊城北門照片之比對說明

對照項目

台南城小北門 左營舊城北門

說明

創建年 台南城小北門已拆除;左營舊城北門,於道光()年擴大重建,今日所見為其遺址。
照相點 城外 城外 兩張照片,恰好都是由城外向內拍攝,比對基準一樣。
城門座 較窄 較寬 從正面看城門座,台南城小北門因為不是主門,較窄,若依城上白衣立者的身高做準,寬約個人高度,深約個人高度;左營舊城北門則較寬,也較厚實,寬為公尺,深為公尺。
門神 台南城小北門無門神,左營舊城北門有門神,還是泥塑浮雕彩繪,堪稱全台特例。
城門額 兩者皆有門額,可辨識築造該門的意義、築造年代,甚至築造主事者,可說是城門的身分證。
女牆 台南城小北門無女牆,但有欄杆,相當特別,防禦功能較弱,圖片上可看到有人乘涼賞景;左營舊城北門有女牆,防禦功能堅強。
雉堞 九個 雉堞有防護守城者的功用,中間的射擊孔,則是攻擊來犯者的設計。
城門樓 樓閣式單開間 樓閣式三開間 台南城小北門的城門樓,是樓閣式單開間設計,屋脊看來無燕尾,有涼亭的況味;左營舊城北門,則是樓閣式三開間,明顯有燕尾,是傳統官造門樓設計。

至於台南城的其他各城門,城門上尚有建築體的,落差更大,幾乎皆可排除與照片有關。

然而為慎重計,也為比對計,我們且來分析《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這一張城門風景照片,到底具有哪些特色?

一、照片畫面城內與城外景致盡納其中,城門內右下角必須有一適當高點才能拍到這樣的景像。

二、城門左側畫面得見城牆,約二分之一處,有小幅度內彎角出現這是很有意義的特徵。

鳳山舊城-1904-1

台南城城門位置圖

我們且來看看年的台南城與左營舊城,上面一與二兩樣條件,何者具備?

表2:年《台灣堡圖》的台南城小北門與左營舊城北門比對說明

城門名稱

比對說明

比對結果

台南城小北門

一、綜觀台南城城內,皆無山丘高點。二、城門左側城牆,有小幅度內彎角的有:小西門、小南門;小北門左側城牆,則是度內彎角。 一與二兩樣條件,無法具足。

左營舊城北門

一、左營舊城城內,有海拔公尺的龜山,就在北門東南方,亦即北門的右下角。二、北門左側城牆,有小幅度內彎角。 一與二兩樣條件,皆具足。

在比對過程中又有新的發現,即左營舊城北門,城內龜山西北方屋舍的方向與街道的走向,照片與地圖完全吻合。至此,一張清朝城門風景照,終於花落高雄。

收稿之後,互動良好的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又提供一張年月日美軍拍攝並經過中心標示的左營舊城航照,讓考察工作內容更為豐富。

1945年2月2日高雄鳳山舊城舊航照-原件典藏美國國家檔案館-資料提供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之後在接續聯絡中,人社中心又提起美國人李仙得(,)的手稿著作《》(台灣紀行),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已經有英文版出版,快速購買後一翻閱,竟然有夢寐以求的舊城照片在,經聯絡,人社中心馬上寄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李仙得題上了「」等字的「,舊城」照片,這一考察,至此圓滿結尾。

李仙得-舊城Koo-sia, Looking Towards the Sea. IMG_1058-1

感謝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廖泫銘先生、王雅倫老師、《經典雜誌》、遠在荷蘭的蘭伯特先生、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等先進與單位,有了大家的收集,大家的研究,還有資料的提供,台灣的容顏,乃能更加清晰。

「臺灣堡圖」最後一塊拼圖到位

Monday, October 13th, 2014

長久以來,本計畫研究團隊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遍尋「臺灣堡圖」,終於在2004年從美國國會圖書館找到台北、高雄及澎湖三要塞區的圖幅,將絕大部分的圖幅都找齊,但僅僅缺少臺南「中洲」一幅(該圖幅並非位於要塞區),所幸該圖幅另有大正版(紅字添加版),因此,近十年來該圖幅就以大正版暫代。近期,研究團隊從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藏之史料檔案中(目前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代管)找到明治版臺灣堡圖的「中洲」圖幅,正式將「臺灣堡圖」的最後一塊拼圖完成,全部共計457幅,並已同步更新至「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向各界公開。

2014-10-08_160556

大正版「中洲」圖幅

2014-10-08_160613

明治版「中洲」圖幅

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協助該幅地圖數位典藏。

進階閱讀:

高雄新興製糖株式會社之糖鐵路線

Sunday, September 28th, 2014

本文由 廖德宗先生(文史研究者,現任皇輿科技公司總經理)調查與撰寫

創立於1903年的新興製糖株式會社,是高雄苓雅寮富商陳中和所創辦。新興製糖株式會社的規模,是日治時期臺灣資本家所投興建的新式糖廠中最大,糖廠位於大寮區的會社里,是「會社」地名的起源。會社的甘蔗原料採取地區,北至三民區本館、灣子內、鳳山區赤山,包括鳳山丘陵西側的大寮平原,南至林園區的中芸、汕尾,蔗作面積約七千三百甲。該會社在1941年9月被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所合併,改名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大寮製糖所。戰後糖廠停止生產,改為台糖屏東總廠的大寮原料區,五分車鐵道仍繼續使用,甘蔗原料轉送至小港糖廠進行製糖。約在1970-1980年,五分車停止運送,鐵道直到1996年才全部拆除,現今已拆除的部分舊鐵道路線改為自行車道。

製糖會社的五分車鐵道,除作原料及產品運輸,也經營載客服務。新興製糖會社鐵道線路(鳳山至林仔邊)於明治42年(1909)6月5日開始運輸營業,從鳳山至林仔邊(林園區)鋪設鐵道11.4英哩(18.24公里)。原設有8個車站,分別為鳳山、山仔頂、會社、大寮、潮洲寮、赤崁、溪洲、林仔邊,載運貨物及乘客。 後於大正1年溪洲站改名潭頭站,大正5年增加埤腹內一站,並於大正7年改名電信所,總共9站。大正14年鐵道哩程變更為11.5英哩(18.4公里)。

20140928_01

新興製糖會社鐵道線路鳳山林仔邊間運輸營業開許可(台灣總督府府報第2722號,明治42年6月13日)。

20140928_02

新興製糖株式會社鐵道哩程變更(台灣總督府府報第3685號,大正14年12月16日)。

從1942年修測的台灣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上,觀察當時新興製糖會社輕便鐵道線路,共有九站,分別為鳳山-電信所-山仔頂-會社-大寮-潮洲寮-赤崁-潭頭-林仔邊。由於新興製糖會社已在1941年被整併,因此製糖所名稱在1942年地圖上標示為「大寮製糖所」,輕便鐵道則標示為「台灣製糖鐵道」,但實際整條鐵道均為陳中和家族集資興建。

20140928_03

二萬千分一地形圖上所顯示的糖鐵路線

經作者2013年2月現地勘查,原本糖鐵九個車站的站體均已消失,軌道亦已拆除,鐵道路線成為巷道或消失,部分鐵道路線改為自行車道。

鐵道路線從鳳山火車站出發,經電信所、山仔頂、會社、大寮、潮洲寮、赤崁、潭頭、至林仔邊,全長18.4公里。舊時糖鐵所通過之道路,從鳳山火車站之站前廣場東側出發,經過現今的鳳山區博愛路北側、中山東路192巷,大寮區中興路、鳳林四路、力行路、大信街、光明路二段等,及林園區鳳林路二段12巷、安和街等,終點站為林園區安和街的松董椰公公園(原台糖集貨場)。下圖則是在Google地圖上恢復原本新興製糖鐵路路線與車站位置圖。

20140928_04

廖德宗2013年2月勘查及繪圖。

有興趣者可進一步下載:新興製糖鐵路路線KMZ檔

進階閱讀:

台灣地形圖高雄要塞近傍地區修正測圖

Friday, September 12th, 2014

日治時期1928年陸地測量部所完成的《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隨著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遷需要實施修正測圖,然由於中日戰爭等因素,該套地圖僅在高雄要塞近傍地區在1942~1943年間有進行修正測圖,計有20幅;到了二戰後期,因為戰事緊迫,台灣軍司令部利用空中寫真(航空攝影)方式進行應急修正測圖,涵蓋台灣北部及中南部地區, 當時「修正測圖」以及「應急修正測圖」成果屬於軍事極密,未正式為外出版。同時,「應急修正測圖」印製方式則是在原本1921~1928年發行的台灣地形圖上,或1942~1943年「修正測圖」成果上套繪紅色異動資訊。

雖然遠流出版社在1999年重新複刻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但每個圖幅僅挑選一種版本,且採黑白印刷方式出版,無法完整呈現出不同版本之間的變遷訊息;有鑑於此,中央研究院GIS專題中心從美國國會圖書館、經濟部水利署以及聯勤401廠的地圖典藏中,拼湊出高雄地區(特別是左營港與高雄港鄰近區域)上述兩套地形圖,可以反映出三個(版本)時期的歷史地理資訊,是研究高雄地區變遷的重要材料。

JM25K_b138_1928

《楠梓》圖幅,1928年版,紀錄左營軍港設立前的地理面貌,當時左營舊城西城牆尚未拆除。

JM25K_b138_1945

《楠梓》圖幅,1945年紅字添加在1943年修正測圖版上,呈現出當時左營軍港以及相關軍事營區設置狀況;該圖反應二戰後期左營地區發生劇烈的環境變化。

JM25K_b142_1928

《高雄》圖幅,1928年版,紀錄日治中期高雄市區及高雄港發展面貌。

JM25K_b142_1943

《高雄》圖幅,1943年修正測圖版。

JM25K_b142_1945

《高雄》圖幅,1945年紅字添加在1943年修正測圖版上,呈現出日治後期高雄市區及高雄港發展狀況。

JM25K_b145_1928

《小港》圖幅,1928年版,紀錄日治中期小港地區及高雄港發展面貌。

JM25K_b145_1935

《臺灣小港》圖幅,1942年修正測圖版。

JM25K_b145_1945

《臺灣小港》圖幅,1945年紅字添加在1935年(?)修正測圖版上,呈現出日治後期小港地區及高雄港發展狀況。

以上地圖影像皆翻拍自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以及掃描自遠流出版社複刻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描圖紙疊圖

Wednesday, July 16th, 2014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提供線上方便的疊圖功能,很適合運用於認識環境變遷。除了在電腦前操作應用外,如果能夠進一步走入現地觀察,則能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在戶外,除了利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APP」外,針對沒有行動裝置的人,可以利用半透明的描圖紙來印出感興趣時期的地圖,也可以達到不同時期地圖比對的效果。

例如,擷取「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可以利用QGIS介接WMTS方式截圖)中Google地圖以及臺灣堡圖,把Google地圖印在A4白紙上,並將同樣範圍的臺灣堡圖印在描圖紙上,一起放到調查用板夾,就可以在田野當中隨時觀察與記錄周遭的環境變化,以下案例是臺北市文山區木柵及政大校園附近地圖應用。

IF

印在描圖紙的「臺灣堡圖」套疊在「Google地圖」上

case_2

隨時可以單獨觀察「臺灣堡圖」或「Google地圖」

相關資訊:

基隆河西段截彎取直前後航照影像

Wednesday, July 2nd, 2014

1963年9月9~12日葛樂禮颱風侵台,在臺北盆地降下豪雨,導致整個臺北地區大淹水;災後,政府檢討淹水的禍首,歸咎於基隆河道太過彎曲以及基隆河匯入淡水河的關渡河道太狹窄所致,於是,後續推動相關「淡水河治本計畫」,先拓寬干豆門(關渡)河道為15公尺,疏分洪流;其次,整治河道,將圓山中山橋以下基隆河截彎取直,稱為基隆河士林段(或基隆河西段)截彎取直工程。

基隆河北起東北山區,西流穿越臺北市區,至關渡入淡水河,其原有河道自劍潭以西支分為二,北經今廢河道通關渡匯淡水河,南經大同區北界至淡水河(河道今已改建高速公路路基)。

1904年臺灣堡圖

1904年臺灣堡圖

1956年11月9日航照

1956年11月9日航照

透過民國54年航照影像,我們可以發現人工修築的新河道河道已經開通,長1,828公尺,深5公尺,河槽寬150公尺,底寬120公尺,但舊河道尚未被填平 (爾後舊河道填平產生的新生地即今日之基河路),自此,基隆河新河道乃將社子島東南角後港墘一帶截分為東西二部分,新建的百齡橋(航照上顯示橋樑修築中)則銜接社子東西方向之交通,後港墘則與廢河道相連成為士林的一部份。

1965

1965年11月6日航照

1970年代初期,修建中山高速公路,為了填固路基,進一步將橫貫基隆和與淡水河之間的番子溝填為陸地,基隆河水流全數由截彎取直河道流入淡水河,而社子島也與臺北市相連,不再是獨立的島。

1974

1974年航照

基隆河士林段近期航照影像

基隆河士林段近期航照影像

以下則為社子島變遷示意圖與空中鳥瞰圖:

社子島變遷示意圖

社子島變遷示意圖

筧橋中央政府航空學校

Monday, June 23rd, 2014

1929年國民政府於南京中央軍校創立航空班;1932年更名為「中央政府航空學校」,校址定於杭州筧橋,現成為筧橋中央航校舊址,為今日「空軍軍官學校」的前身(抗戰爆發後遷至雲南昆明,並於1938年正式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1949年遷至台灣,並於高雄縣岡山鎮現址復校)。

今日八一四空軍節源自於民國26年8月14日發生在杭州筧橋的中日首次空戰事件,下圖則是當時筧橋中央政府航空學校附近地圖(原圖比例尺2萬5千分一),航空學校位於筧橋鎮東北方,而1934年成立的防空學校」也設置在此

筧橋中央政府航空學校

「筧橋航校」今日位置:

NASA公開一幅廣西喀斯特地形影像

Sunday, June 8th, 2014

NASA Earth Observatory網站公開一幅2013年10月由Landsat 8衛星所拍攝的中國大陸廣西省喀斯特地形高品質衛星影像;喀斯特(Karst)地形,又稱溶蝕地形、石灰岩地形,中國重慶、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估計喀斯特地形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13%範圍。

Guangxi_karst_201310081_Landsat8_thumb

進階閱讀:

史丹福大學歷史學者運用清代古輿圖探討中國領土糾紛歷史

Saturday, June 7th, 2014

史丹福大學發佈一篇新聞稿「Stanford historian sees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border disputes in declassified Qing dynasty maps」,分享該校歷史系Eric Vanden Bussche如何運用臺灣典藏的清代古輿圖重新審視中國與鄰國領土糾紛之歷史。

世界新聞網針對該新聞稿,編譯一篇新聞稿「19世紀地圖 有助解釋中國領土糾紛」,全文如下:
中國的19世紀地圖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金礦,因為這些古地圖有助於解釋當前的一些敏感問題,包括中國與鄰國的領土紛爭。

1885年,英國併吞北緬甸,由於北緬與中國的雲南接壤,於是中英兩國展開邊界的談判。當時談判使用的一批19世紀地圖,在1949年時運到台灣,台灣方面到2007年才將地圖分類,但直至史丹福歷史學者普斯卓(Eric Vanden Bussche)最近獲得機會去研究這些地圖,才讓這些地圖曝光。

普斯卓是第一個去閱讀這些地圖的現代學者,地圖讓他了解中英是如何談判的,又了解到雙方的談判策略如何造成日後的不少誤解。

普斯卓說,兩國談判目的,都是要將土地畫入自己的領土範圍,因此使用各種不同的手段和證據,卻不完全根據事實去畫定邊界。

他說,這種領土談判的策略和過程,有助了解當前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和印度產生的領土糾紛。他說,中國現在與鄰國的領土紛爭,只是將19世紀末期的談判觀念作重新包裝而已。

從當時的中英談判看,中國已經很明白爭取畫界權的重要性,因此談判存在著很多問題,而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譬如,清朝時的雲南和中緬接壤地區,由地方酋長控制,他們控制的地方根本沒有調查和入圖;有時,酋長向中國稱臣,有時則向緬甸稱臣,有時則不向中國或緬甸稱臣。所以中英在1894年達成的協議,雙方同意的邊界存在很多問題。

又如,中英兩國對地圖觀念也有很大分別,中國所繪的地圖,從來都沒有數學觀念,只是按照史書的記載去畫出一個地方的圖形。

進階閱讀:

  • Eric Vanden Bussche(2012) “Wanqing Zhongmian Bianjie Wenti Zhanduan (The Sino-Burmese Border Dispute in the Late Q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Taipei, Taiwan, August 21, 2012

地質敏感區地圖

Tuesday, May 20th, 2014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依據新頒佈的「地質法」規定,逐年劃設全國地質敏感區(包括: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透過資訊公開,進而保障自然景觀、國土安全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103年度上半年已經完成法定公告區域為:

地質敏感區類型 地質敏感區應辦理查詢之行政區範圍
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基隆河壺穴、瀑布) 新北市平溪區。基隆市暖暖區。
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濁水溪沖積扇) 彰化縣田中鎮、北斗鎮、溪州鄉、田尾鄉及二水鄉。雲林縣西螺鎮、莿桐鄉、林內鄉、斗六市及古坑鄉。
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車籠埔斷層) 臺中市東勢區、石岡區、豐原區、潭子區、北屯區、太平區、大里區、霧峰區及和平區。苗栗縣卓蘭鎮。南投縣草屯鎮、南投市、中寮鄉、名間鄉、竹山鎮。
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南投縣-01) 南投縣仁愛鄉

相關地質敏感區公告皆會提供相關地圖,然而使用的底圖為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對於在地質敏感區附近的民眾瞭解是否在劃設範圍內而言,空間解析度不足。如果可以將地質敏感區地圖與Google地圖或通用版電子地圖套疊,則有助於民眾瞭解地質敏感區與生活周遭環境關係。為了,可以利用中研院所建置的「線上地圖校正系統」,透過系統提供的地圖參考點定位,讓地質敏感區地圖可以與其他大比例尺圖資相互套疊。

2014-05-20_105052地調所公布之地質敏感區地圖

2014-05-20_105209地質敏感區地圖套疊Google地圖

需注意的是,上述方式雖然提供比較詳盡的地理資訊,但卻可能會存在誤差,如果涉及土地實際權利界址,則應參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建置的「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以土地地號進行確認。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