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丹佛大學典藏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

Wednesday, May 10th, 2017

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對外開放的日本外邦圖資源當中,包括一批日治時期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使用者可以透過資料庫所提供的索引圖系統進行資料查詢及下載地圖。

然而,該索引圖顯示133幅地圖,但事實上部分圖幅有重複,實際圖幅數為167幅,詳細可以參閱清單:JM25K_1921_Stanford_lookup.pdf

並利用清單當中的druid欄位編號,在瀏覽器上輸入https://purl.stanford.edu/[druid]語法(例如:https://purl.stanford.edu/hw504dj9933),就可以查詢到特定圖幅。

臺中水源地

Friday, May 5th, 2017

近幾天因為土地使用管制解編,「臺中水源地」一詞躍上新聞版面,很多臺中市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本文透過各時期地圖來回顧這個地區發展歷史;「臺中水源地」位於今日臺中市北區樂英里及新興里部分區域,水源地是「水道水源地」簡稱,意思是自來水供應源頭也就是今天的自來水廠。臺中水源地的指定始於1896年迄今已經有百年歷史,負責供應日治時期臺中市街的用水。臺中市舊市區的地形大致上是由東北往西南緩降,因此水源地設置在市區的東北角可以讓自來水藉由重力流方式輸送。

1916年臺中街實測圖上清楚地標示出臺中水道管線配置以及水源地作為水道水源的功能。

1926年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中,圖上先出標示出水源地範圍及1916年設置的「上水塔」(儲水塔)。

昭和7年(1932年)臺中州公告臺中州告示第50號「臺中市區計畫公園新規指定箇所圖」,將原本屬於臺中水源地的地方規劃為公園,稱做「水源地公園」,設計上特別與臺中公園的綠帶連結在一起;當初建設目的即為運動性公園,為提供市民良好的運動場所及獎勵市民運動所建,故後來在園中設置陸上競技場及野球場等運動設施;在西元1943年臺灣總督府告示第415號「台中市都市計畫圖」中水源地公園為公一公園,臺中公園為公二公園;原本在臺中公園的臺中神社於1942年移到水源地公園北側

1937年臺中市地圖顯示原本水道水源地已經轉變成水源地公園,並有競技場、水泳場(游泳池)、野球場(棒球場)、放送局(電台)、神社等設施規劃與進駐,公園內還有巴士路線通過。

1943年臺中都市計畫圖,標示出水源地公園設施及遷移後的臺中神社所在地。

戰後,國民政府延續日治時期公園計畫,但將公園東南角綠帶土地作為安置國軍眷舍使用,形成目前老舊聚落;直到民國70年(1981年)為止,後經都市計劃第一次通盤檢討審理後才改為體育用地(體二),現在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四區管理處、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校區、台中棒球場、台中市體育場、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文英館等單位共用這塊土地。

1948年舊航照影像。

1959年舊航照影像。

1967年臺中市街圖。

1970年代臺中市地形圖

現況航照影像(資料來源:通用電子地圖正射影像)。

受限於公共設施保留地長期未能徵收開闢,建物也無法合法改建,當地社區居住環境相當不良。臺中市都發局2017年辦理「變更台中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第四次通盤檢討)案」解編體二用地,期許帶動附近地區的都市發展。

進階參考: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中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台北市西本願寺廣場(西本願寺遺跡)

Thursday, May 4th, 2017

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淨土真宗」隨著日本殖民政府來台宣教,1901年正式設立「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座落於今日臺北市長沙街二段,並有「西本願寺」、「西本願寺別院」、「本派本願寺」或「臺北別院」眾多俗稱。

1903年最近實測臺北全圖

然而,在1905年(明治38年10月7日)臺北市區改正計畫當中,西本願寺所在位置被計畫道路所通過,雖然這條計畫道路直到戰後才開闢,但也限制了寺院空間上發展。

1905年臺北市區改正圖

1911年最新臺北市街鳥目全圖

陸續在1922年完成御廟所;1923年鐘樓及會館(因兒玉源太郎總督賜匾「樹心佛地」故命名為「樹心會館」,並作為幼稚園使用)完工;1924年新建輪番所(原為負責人住舍,今日委外經營茶飲店)完工及1931年新建本堂落成,皆在座落在原始寺院南側。

1928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上標示出本願寺附設幼稚園(樹心幼稚園)。

1939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上本願寺位置標示已修改到新本堂所在。

二戰期間院寺南側(今貴陽街二段)民居遭受到美軍轟炸(1945年5月31日)幾乎全毀,所幸整個西本願寺建築群都大致完好。

美軍轟照前航照(1945/4/1攝)

美軍轟照後航照(1945/6/17攝)

戰後,西本願寺部份建築做為理教的理教公所及軍方和警備總部等單位使用,旁邊則有聯勤被服廠、反共救國軍及大陳島撤退的軍民居住,形成日後的「中華新村」臨時聚落。

1957年臺北市舊航照影像上除了西本願寺清晰可辨外,中華路鐵道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

1958年臺北市千分之一地形圖

1974年臺北市舊航照影像上西本願寺廣場已經蓋滿違章建築,中華商場取代原本的違章棚屋;時隔半世紀,西本願寺北側計畫道路(貴陽街二段)總算開闢完成。

1975年4月5日一場大火焚燬西本願寺大部分建築(包括本堂、庫裡、御廟所),但佔用情況依然;2006年臺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輪番所、參道、本堂、御廟所等遺蹟為歷史建築,並逐年進行整理與修復,因為該區域在臺北市都市計劃使用分區劃設為廣場用地,改稱這個地點為「西本願寺廣場」。2014年3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今改制為臺北市立文獻館)遷入原西本願寺本堂基臺內辦公。

1991年航測影像(出處: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2002年航測影像(出處: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2005年航測影像(出處: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2015年航測影像(出處: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進階參考: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清代下淡水營遺構位置初探

Friday, January 20th, 2017

撰文/文史研究者 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本文發表於「屏東文獻」第20期P.129~144(2016年12月出刊)

摘要

清代鳳山縣的下淡水營,原設在屏東縣鹽埔鄉的隘寮溪口,起因於雍正年間,屏東長治一帶漢人,與山豬毛社原住民發生嚴重衝突,清代官署始設置此軍事營盤,以防止原住民侵擾漢人。後因隘寮溪水災,營盤倒成平地,才在1885年,下淡水營移建至屏東縣長治鄉德榮村的煙墩腳埔,營盤內的官署建物,稱為都司署。近年在屏東縣長治鄉德榮村發現下淡水營的北門殘跡,具文資價值,已於2016年1月列為屏東縣縣立古蹟。至於下淡水營的範圍多大,及都司署建物位置,尚待進行考古勘查,才能確定歷史遺構的脈絡。

本文以清代文獻、古地圖、日治地籍圖證據,推估位於長治鄉德榮村煙墩腳的清代下淡水營空間配置,以供後續正式研究的參考。

—————————————————————————————————-

本研究由中研院人社心GIS專題中心提供數位典藏的屏東縣長治鄉德協段地籍圖,以作分析研判。

pic.1

圖1:清代下淡水營的空間位置圖初探(日治地籍圖版) (說明:此位置圖以北門及南門作定位,再以地籍圖研判可能的城牆及道路線,底圖為1952年地籍圖,廖德宗2016年7月繪製)

從地籍圖,觀察到東側有一圓弧線,該圓弧沿著北門往南延伸,並有地形高低差,很可能是東側城牆線。而西側城牆線,在1952年地籍圖可見有3條可能的弧線,基於東西兩側城牆的對稱性,以形成略為圓形狀的傳統型城池,作者取地籍線的最內弧線,作為西側的城牆線。同時在城池內的地籍圖上,也顯示出城內道路的概略位置,可推估城內的道路線。下淡水營的城牆及城內道路,初探成果如下。

pic.2

圖2:清代下淡水營的空間位置圖初探(數值地籍圖版) (說明:此位置圖以北門及南門作定位,再以地籍圖研判可能的城牆線及道路線,廖德宗2016年7月以Goolge地球軟體繪製,底圖為2016年2 月的Google航拍)

據《鳳山縣采訪冊》記載,下淡水營的都司署建物,大小共15間,為頭門3間、大堂3間、內室3間、左廊3間、右廊3間,是三落的清代官署建物。清代的都司署建物雖於日治初期拆除,因現地僅開闢為果園,果園地面或地下應會有清代的紅磚及瓦片殘跡,留待專家全面勘查,確定官署在城池內那一側,再依殘跡證據,推估正確的官署建物空間配置。

美國第十四航空隊航照圖(14th A.F. PHOTO GRID)

Wednesday, October 12th, 2016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49幅(扣除重複後)1944年美國第十四航空隊航照圖(14th A.F. PHOTO GRID),所謂「PHOTO GRID」就是航空像片鑲崁圖(Aerial Photograph Mosaic),即將多張具有重疊之垂直航攝像片,切去其邊緣與重疊部分,將相互接連之影像鑲貼於圖板上,成為一大幅之連接像片,再加繪上5,000×5,000ft或1,000×1,000ft方格網及重要城鎮名稱,提供戰術部署或攻擊之參考。

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U.S.14AF, 1943.3.5〜1946.1.6)成立於昆明,駐華參與對日抗戰,陳納德爲第一任少將司令,編組中也包括:中華民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俗稱飛虎隊)及第21照相偵察中隊(21st Photo Reconnaissance Squadron),後者(21st PRS.)負責對中國境內的日軍戰略目標進行高空偵查及空照,二戰結束前後,華東、日本及台灣等地之空照任務均係由其擔綱執行,當時所拍攝的航空照片大部分也都保存一套在臺灣。這一系列的航照圖(PHOTO GRID)便是由第十四航空隊旗下第21照相偵察中隊拍攝,涵蓋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區,特別是機場附近區域,供作戰(包括:轟炸、運補等)參考使用。

14th A.F. PHOTO GRID No.107「懷遠城」(廣西,1944年)

14th A.F. PHOTO GRID No.107「懷遠城」(廣西,1944年)

進階閱讀:

清代左營龜山八景踏查

Monday, August 8th, 2016

作者:廖德宗(居住於高雄市,從事資訊業,業餘進行人文地理研究)

map_20160808

清乾隆年間鳳邑舉人卓肇昌,寫了〈龜山八景〉古詩:「山嵐曙色、層巖晚照、雨中春樹、疏林月霽、晴巒觀海、古寺薰風、登峰野望、寒夜啼猿」。

以人文地理觀點,從清代輿圖及日治地籍圖,先找卓肇昌祖厝及屏山書院,再審視〈龜山八景〉詩意,指出欣賞八景「最佳」位置。並同步製作Google kmz檔,內含歷史圖資,以供讀者下載及事先飛覽,再到現地尋幽挹勝,並瞭解舊城的過往變遷。

下載:左營舊城及龜山八景201608.kmz

下載:清代左營龜山八景踏查簡報檔(廖德宗201608).pdf

引用資訊:

廖德宗(2016) 清代左營龜山八景踏查, 高雄文獻第6卷第2期(2016年8月)頁95-119

中興新村早期都市計劃圖

Monday, June 27th, 2016

中興新村位於南投縣南投市,民國45年臺灣省政府從台北市疏遷至此辦公,並著手規劃整體都市設計,採納西方花園城市概念,將辦公與生活合一社區規劃,是臺灣都市計劃史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城市,民國50年6月行政院核定「中興新村都市計畫案」,展開一連串建造工程,直到民國87年精省、88年921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之後,中興新村走向衰退。早期的都市計劃書圖資料,可說是研究中興新村發展與沿革的重要史料。

民50年:臺灣省政府中興新村都市計劃圖
民50.臺灣省政府中興新村都市計劃圖s

民53年:中興新村內轆部分修訂都市計劃
民53.中興新村內轆部分修訂都市計劃s

民57年:中興新村南內轆部分都市計劃
民57.中興新村南內轆部分都市計劃s

民79年:變更中興新村(含南內轆地區)都市計劃
民79.變更中興新村(含南內轆地區)都市計劃s

之後的中興新村都市計劃圖,可以進一步參閱:「南投縣政府:南投都市計畫便民資訊查詢系統」。

原台北第二高女校舍變遷

Wednesday, May 18th, 2016

近日自由時報報導一篇文章「蘇嘉全講古啦! 立院主建物當年竟是…」,提及立法院院址的前身,我們可以透過舊地圖與老航照更清楚瞭解有關原台北第二高女校舍變遷過程。

大正八年(1919)台北州立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就設立在今日立法院在中山南路這一側的院區,在此之前這個街廓由於位於台北城外,並未開發,土地主要作為農田、河道及墓地等,此外,1916年台北日本基督教會(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之前身)在西南角設立教堂。

ly_1907

1907年臺北市區改正全圖,因位於臺北城外低度開發,當時道路規劃成為今日街廓樣貌。

ly_1916

1916年臺北市街平面圖,道路已經闢建,設立新基督教教堂。

ly_1919

1919年臺北市街全圖,顯示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設立。

 

ly_1939

1939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二戰後期,臺北遭受到盟軍的猛烈轟炸,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舍嚴重受損,特別是東南角游泳池(今立法院康園餐廳所在)留下巨大的彈坑,也有老師因此喪命;戰後與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及第四高等女學校合併成成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女子中學(即今日的北一女中),校舍亦遷到第一女子中學。

ly_194504

1945年4月航照呈現校舍完整面貌

ly_194506

1945年6月航照呈現校舍遭受空襲受損嚴重

原本校舍修復後,曾經供台灣省政府農林處(廳)、水利局等機關單位使用,後來臺灣省政府遷往中興新村,空出來的房舍則給原本在中山堂開會的立法院進駐,從1960年直到今日。

ly_1948

1948年航照顯示建築已經修復

ly_1949

1949年臺北市地圖,標示4為「農林處」所在

ly_1957

1957年航照

ly_1958

1958年臺北市圖上顯示部分廳舍為「水利局」使用

因為立法院建築是使用台北第二高女校舍,當年就讀台北第二高女的「灣生」,看到立法院的紅磚建築,都能懷念起學生時期的校園模樣。

ly_2016

今日立法院空照圖

從以上歷史回顧,也就是可以理解立法院現址仍屬於臺北市政府學校用地的緣故。

進階閱讀: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台南市府前路不在市政府前面

Monday, May 16th, 2016

近日自由時報報導一篇文章「台南市府前路在府後 外地遊客好迷惑」,介紹臺南市政府治所的變遷過程,我們可以透過各時期地圖更清楚理解這一段歷史。

螢幕截圖 2016-05-16 22.22.00

府前路與各階段市府所在地的相對關係圖

1.日治後期臺南州廳及臺南市役所設在今天的台灣文學館所在地

螢幕截圖 2016-05-16 23.01.42

1935年臺南市街圖

螢幕截圖 2016-05-16 22.45.22

1940年臺南市地圖

2.二戰期間臺南州廳建築遭到美軍轟炸受損嚴重,光復後市政府遷到原南門小學校(國民學校)辦公,即今天的建興國中所在地,而當時市政府前的道路就命名為「府前路」(今府前路一段)。

螢幕截圖 2016-05-16 22.46.07

1959年臺南市街圖

3.1969年市政府又遷回原臺南州廳所在,原址則改成建興國中校地。

螢幕截圖 2016-05-16 22.47.11

1974年臺南市街圖

4.1997年,市府搬到位於安平區(五期重劃區)的今址,府前路(二段)位於市政府後門。

螢幕截圖 2016-05-16 22.25.31

2000年左右經建版地形圖

進階閱讀: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好茶部落遷移簡史

Monday, April 25th, 2016

屏東霧台魯凱族好茶部落原位於北大武山北側、霧頭山西側山麓上,距隘寮南溪河床600多公尺;民國66~68年政府為了改善部落環境,將當時好茶部落,遷村至隘寮南溪北側河階地,新址稱為新好茶(好茶新社),行政區隸屬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舊址稱為舊好茶(好茶舊社)現為文化部所公告的國定二級古蹟

螢幕截圖 2016-04-25 11.55.52

民國40年代地形圖上標示舊好茶位置,距離河床600多公尺。

 

螢幕截圖 2016-04-25 11.56.12

民國80年代地形圖上標示新好茶位置,已經遷村至隘寮南溪旁河階地。

民國85年政府規劃在屏東縣南北隘寮溪交會處興建瑪家水庫,新好茶因位於瑪家水庫淹沒區內,由於距離上次遷村不到20年,部分族人因不願意再次遷移而表達反對,進而發起反瑪家水庫運動,最後水庫興建工程規劃予以擱置。隨後10餘年,新好茶周遭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接連不斷的重大天災,大大小小的土石流衝擊新好茶的生存,民國98年莫拉克颱災(八八風災)肆虐,新好茶村完全掩埋在隘寮南溪的土石堆下。

螢幕截圖 2016-04-25 12.36.02

2005年福衛二號影像上的好茶村

螢幕截圖 2016-04-25 12.36.12

2005年海棠颱風後,隘寮南溪上游好茶村右側發生大規模的土石崩塌

螢幕截圖 2016-04-25 12.36.22

2006~2007年之間連續的豪雨造成好茶國小後方出現大規模的土石流,沖毀學校

螢幕截圖 2016-04-25 12.36.29

2009年莫拉克颱風,隘寮南溪土石掩埋全村,僅剩位於最高處的好茶教會

螢幕截圖 2016-04-25 12.37.02

2013年好茶教會遷建到禮納里「永久屋」,新好茶村原址全面回歸自然面貌

民國99年政府將新好茶族人安置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永久屋」,展開新生活。

螢幕截圖 2016-04-25 12.02.28

禮納里「永久屋」位於隘寮溪下游,離新好茶村6~7公里

螢幕截圖 2016-04-25 12.01.43

在禮納里「永久屋」,族人逐漸恢復生活

進階閱讀:

 

本文地圖影像出處皆截錄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