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地圖、航照及照片中的左營舊城

Monday, December 17th, 2012

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臺灣入清版圖。翌年設臺灣府及鳳山、臺灣、諸羅三縣;鳳山縣縣治設在興隆庄埤子頭,即今日左營舊城。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發生朱一貴之亂,鳳山縣治被攻陷乾,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亂平後,署理鳳山知縣劉光泗基於防禦之需要,在縣治所在地興建全臺首座防禦性土城。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南路會首莊大田攻陷鳳山縣城。兩年後亂世平定,鳳山縣治被遷移到大築橋莊下跛頭街(今鳳山市),左營之縣城遂被稱之為舊城。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在左營舊城基址改建新石城,即現在的左營城牆遺跡,左營石城共有四個城門,分別是東門-鳳儀、南門-啟文、西門-奠海、北門-拱辰,如今的西門已不復在,僅剩其它三個城門保留較為完整,為國家一級古蹟。

鳳山縣治圖s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鳳山縣全圖局部(出處:重修鳳山縣志)所顯示當時土城城垣範圍

鳳山縣治圖(詳細)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鳳山縣城池圖(出處:重修鳳山縣志)所顯示當時土城時代城內空間配置

以下分別從舊地圖及老航照中追尋左營舊城(石城時代)城牆的遺跡:

1904年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上所呈現的左營舊城位置(黃清琦繪製)

左營舊城航照

1945年美軍所拍攝的航照上所呈現的左營舊城位置(李玉亭繪製)

左營舊城航照(1960)1960年舊航影像上所呈現的左營舊城位置

進一步可以透過老照片及現況照片比對城門的今昔狀況:

清末東門(鳳儀門)外的景觀,因為當時鳳山縣治已經遷到鳳山,所以城牆呈現殘破景象(圖像來源:高雄州寫真帖)

IMAG1206左營舊城東門現況,高雄市政府1991年3月完成修復

左營舊城北門s從龜山所拍攝左營舊城北門(出處:李仙得《臺灣紀行》手稿Plate.30)

進階閱讀:

淡水廳八景之一「劍潭幻影」位在哪裡?

Wednesday, December 12th, 2012

清同治十年(1871),陳培桂所著《淡水廳志》提到「全淡八景」係指:峰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影、關渡划流。

《淡水廳志》「劍潭幻影」圖

其中的劍潭是指哪裡呢?常常有人誤以為是指現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大水池,但如果比對臺灣堡圖,就會知道早期的劍潭所指涉的位置是在臺灣神社(金圓山大飯店)的東側,而非現在的西側的捷運劍潭站。

臺灣堡圖上所顯示的劍潭聚落及劍潭寺位置

倘若進一步《淡水廳志》繪製的「劍潭幻影」圖,就可以理解到所謂的「潭」應該是指基隆河流經原本劍潭寺附近,因為河道大轉彎使得流速減慢,所形成的水面寬廣平靜景觀,而非真正的水潭,也就是劍潭寺前方位置,下圖就是利用Google地球所模擬出來的「劍潭幻影」圖視角。

Google地球上模擬「劍潭幻影」圖繪圖視角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問到,那「劍潭幻影」圖中的劍潭寺沒有出現在Google地球影像上,它又跑去哪裡了?劍潭寺原址位於臺北圓山基隆河北岸,相傳創建於明鄭時期,可以說是台北最古老廟宇,在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因為臺灣神社擴建,乃被拆遷至大直北安路,下圖則是日治時期遷建後的劍潭寺照片。

遷建後的劍潭寺

有趣的是日本人遷建劍潭寺選擇了一個景觀類似的地方背山面水,只是方向從遠本的面東改由面南,但後來1990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將原本劍潭寺下方的河道填平成為今日的北安路,至此之後劍潭寺就不在有潭景相伴,劍潭寺也隱沒在建築群內,外地人很少知道,僅有捷運文湖線「劍」南路站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也因此常常有民眾質疑為何捷運文湖線「劍南路站」不取名「美麗華站」或「劍潭古寺站」?

1958年地形圖上顯示的劍潭寺位置離基隆河河岸不遠

基隆河改道後原本的河道成了北安路,劍潭寺前不在有水景了

從地圖看日月潭變化

Monday, December 10th, 2012

日月潭原為全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918年7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月潭興建「門牌潭發電所」,但由於資金的不足,拖到1919年才大興土木。1934年6月完工,並改稱日月潭第一發電所。

〈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10萬分1,1923年,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完工後的日月潭的水位上升,湖面面積也從原來的4.55平方公里擴張至7.73平方公里。日月潭周圍是邵族的傳統生活領域,日月潭水位上升後,被迫遷村。目前由交通部觀光局設立「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

1904年臺灣堡圖所顯示日月潭範圍

1904年臺灣堡圖透明套疊現況地圖,顯示變化湖面的變化

日月潭範圍變化

日月潭水面上升後,許多聚落被淹沒

LAKE_JITSUGETSUTAN1944年美軍透過航照所偵蒐有關日月潭水電設施情報(資料來源:臺灣文史資源(空間圖資)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1959年日月潭空照影像,經濟部水利署典藏

備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相關研究:

與美國日本探險(1852~1854)有關的臺灣地圖

Sunday, December 2nd, 2012

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 Mather C. Perry )將軍在1852年被授命執行「日本開國(Japan Opening)」任務,分別在1853及1854年率領日本探險艦隊兩次遠征日本,背後的動機一方面是為了通商,另一方面則是要取得往返大西洋航運所需的補給資源(包括煤炭及淡水)及相關的安全保障;培理最終迫使日本從原本的鎖國政策轉變成開放,史稱黑船事件,至此之後日本走向西化與現代化之路。

在第二次的日本探險任務中,培理將軍也派遣艦隊(分別為Macedonian號及Supply號)停泊基隆港,並登陸勘查基隆煤礦,測量基隆港的港灣地勢。培理將軍在1856年提給美國國會參議院的報告(Francis L. Hawks主筆)中有三張與臺灣相關的地圖,雖然早在18世紀歐洲已經出版了許多台灣全島地圖,但這些地圖可以說是美國對於台灣首次比較全面性測繪之開端,也引發美國後續在軍事外交上對於臺灣的興趣,對了解當時的台灣概況來說,是相當貴重之歷史資料,同年該報告在紐約正式出版。

1)THE ISLAND OF FORMOSA 臺灣地圖
英文版, 石版印刷(Lithographs), 21.9 x 15.2 cm;該圖呈現出臺灣大致的輪廓,特別詳細記錄各港口海灣的名稱。該地圖也流傳多色套印版本。
線上看圖》(from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2)KEELUNG HARBOR, FORMOSA ISLAND 臺灣島-基隆港地圖
英文版, 石版印刷, 59.2 x 86.2 cm;印有基隆港&煤港(今碧砂漁港位置)航海地圖,圖面下方印有基隆港的航海指南,圖面右上標明該調查任務是由 Lieut. G.H. Preble & Pd. Md. Walter F. Jones in the U.S. Ship Macedonian Capt. J.負責執行。
線上看圖》(from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3)COAL MINES EASTWARD OF KELUNG 基隆東部煤礦分佈圖
英文版,石版印刷;標示出基隆東部煤礦礦床分佈位置。
線上看圖

參考資料:

  1.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of an American Squadron to the China Seas and Japan, Performed in the Years 1852, 1853, and 1854, under the Command of Commodore M.C. Perry, United States Navy. Volume 1, Original Narrative, 1856. (Credit:www.archive.org)
  2. Die Expedition in die Seen von China, Japan und Ochotsk unter Commando von Commodore Colin Ringgold und Commodore John Rodgers: im Auftrage der Regierung der Vereinigten Staaten unternommen in den Jahren 1853 bis 1856, unter Zuziehung der officiellen Autoritäten und Quellen. Deutsche Originalausgabe von Wilhelm Heine [3 volumes]
  3. U.S. Japan Expedition Commodore Matthew C. Perry (Credit:Smithsonian Institution)
  4. Perry Expedition to Japan 1852-4 Lithographs (Credit:BaxleyStamps.com)
  5. Ian Keller(2007) The Consul and the Commodore:American Cartography of Nineteenth Century Formosa, Chinese Studies Research, Reed College
  6. Derek Hayes(2002)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Maps of Discovery and Scientific Exploration, 1500-2000, Sasquatch Books

青年公園創意地圖

Thursday, November 29th, 2012

2012年11月台北市文化局結合地方文史工作者推出「青年公園創意地圖」,透過手繪地圖的方式曾現出早期青年公園的樣貌,勾起不同時代的人對於青年公園的記憶。同時配合導覽解說活動,讓不同世代的民眾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臺北發展歷程。

青年公園創意地圖

進一步透過百年以來各式地圖及空照影像,可以看出青年公園的身世演變,青年公園所處在日治中期是練兵場、到了戰時則是臺北南邊飛行場的部分,也正是當地「南機場」地名的由來;戰後南機場變成了一大片移民軍眷村,以及佔地約7萬多坪國軍農場,1954年將國軍農場興建成高爾夫球場,直到1974年才交由台北市政府改建成為市民可使用的公園。

1930年代練兵場(From: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1945年南機場空照影像(From: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1974年的高爾夫球場(From: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現今衛星影像所顯示的青年公園(From:Google Map)

 

相關新聞報導:

Mapping London

Monday, November 12th, 2012

今天要介紹一個有趣的部落格(Blog):Mapping London,它是由英國著名的倫敦大學學院高階空間分析研究中心(UCL CASA)的兩位同仁(Ollie O’Brien & James Cheshire)負責編輯,內容主要是介紹與英國倫敦有關地圖出版資訊或GIS展示應用成果,雖然是以一個城市為主主軸,卻可以呈現出從空間面向來觀看城市的多樣觀點,內容兼具資訊技術與人文關懷,很值得地圖愛好者參考。

中國文化大學校園五十年來變遷

Friday, November 9th, 2012

今年(2012年)適逢中國文化大學創校五十週年,從五十年前陽明山的一片橘子園發展成台灣重要的綜合性大學,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為了共襄盛舉,本計畫集結中國文化大學校園近五十年來的航照影像,從影像當中看到文化大學校園的變遷歷程。

(下載PDF檔)

相關網站:

釣漁臺列嶼地圖

Thursday, October 11th, 2012

近期,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不休,也引爆東亞的緊張局勢。早在七〇年代,台日兩國就曾為了釣魚台列嶼歸屬問題發生劇烈爭執。當時,師大地理學系沙學浚教授就以其歷史地理學研究基礎,旁徵博引、蒐集文獻及地圖證據,先後發表《釣魚臺屬中國不屬琉球之史地根據》、《日本虛構事實向美國詐騙釣魚台》、《釣魚臺屬中國之歷史、地理與法律根據論叢》等文,並自行編印「釣漁臺列嶼圖」,是我國主張釣漁臺主權的重要論述根據。


沙學浚教授編印之「釣漁臺列嶼圖」

海峽對岸中國大陸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所維護官方電子地圖《天地圖》系統,最近也公開釣魚台最新航空照片及三維地形資料。

沙學俊教授小傳:

沙學俊教授(1907-1998),著名地理學家,曾赴德、法留學與研究,專研地理學與製圖學,學成歸國後,分別在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香港聯合書院、新加坡南洋大學及台灣師範大學任教,在史地與地圖領域,學術成就卓越,其中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為台灣師範學院)主持師大史地系和地理系26年期間,曾任教務長、文學院院長、系主任等職務,培育逾百位優秀史地學者,更造就大量中學史地教師,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為台灣培育中學史地教師之中心。沙教授不只是推廣地圖研究與教學,並力行編制各式主題地圖及教育系列地圖。1998年2月16日,病逝紐約,享年92歲;2011年並獲國立師範大學授予「師大.大師」榮銜。


「師大.大師」沙學俊教授玉照

相關文獻:

以號碼為聚落地名

Monday, September 17th, 2012

彰化縣北斗鎮沿著舊濁水溪往下游行走,溪畔兩側大多是日據時代的「日人移民村」。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濁水溪堤防築起後,東螺溪(今稱舊濁水溪)源流導入西螺溪(今稱濁水溪),東螺溪沿岸的新生地逐漸形成,成為了開墾的新天地。昭和5年(西元1930年),日本政府擬定日本農民移民政策,將日本農民移民來臺墾殖建立移民村;臺灣中部的日本官營移民村大多沿舊濁水溪兩岸開墾,像是北斗鎮中寮里的[4號]、元埔農場一帶的[5號]、埤頭鎮興農村的[10號]、鹿島橋附近的[11號]等地名都是往昔移民村遺留下來的痕跡,也留下一系列以號碼命名的特殊聚落地名。

Google地圖上舊濁水溪兩岸以數字為地名聚落分佈

經建版地形圖上舊濁水溪兩岸以數字為地名聚落分佈

1945年美軍地形圖上將這些整齊畫一的移民村誤以為是軍事設施

1921年臺灣地形圖上這些移民村在濁水溪堤防建造前都是河床沙洲

1904年臺灣堡圖上這些移民村在濁水溪堤防建造前的原始地景面貌

堤防築起後,東螺溪(今稱舊濁水溪)就被堵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