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輕鐵斜坡索道

Monday, June 10th, 2013

日治時期基隆地區為礦產運輸,1910年成立基隆輕鐵株式會社,共修築有三條台車路線,其中第一條路線是「瑞芳線」(後改稱「三爪子線」),由基隆田寮港經深澳坑、龍潭堵、柑子瀨(今瑞芳)、九芎橋,最後抵達終點三爪子(今猴硐),於1912年(大正元年)12月通車,除了作為客貨運運輸外,主要是連通這個區域煤礦廠運輸到基隆港。1914年為了運輸效能,在今日基隆市信義區培德路14巷處修築一道長約450公尺的斜坡索道,並打通180公尺長的圓窗嶺隧道。斜坡索道正式名稱為傾斜鋼軌索道,英文簡稱Inclined,日文為インクライン。

1910年代圓窗嶺斜坡索道 (Credit:台灣山岳雜誌)

JM20K_19041904年臺灣堡圖基隆與瑞芳之間交通僅靠蜿蜒山區的小路

G7910_s25_J6_no.C-11924年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上已經清楚地標示出台車路線以及沿線礦場所在

JM25K_1924s地形圖上所繪製的圓窗嶺隧道及斜坡索道(インクライン)

TM25K_1955民國44年(1955年)地形圖

2013-06-10_151937今日Google Map街景影像上所見之原斜坡索道的現況(培德路14巷)

進階閱讀:

獅仔頭圳與竹仔門發電廠

Sunday, June 9th, 2013

高雄市臨山地區(旗山、美濃)是荖濃溪、旗山溪兩溪流域所沖積之山麓台地,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陽光充足、土壤肥沃是適合農業發展之地區。全年降雨約2,000 公厘左右,但雨量集中在夏秋之間而且相當降雨十分短暫,早年無水利設施之時,農田是為「看天田」,僅能仰賴雨水以助耕種,故一年只能耕種一季,且產量不多,遇到乾旱則幾乎沒有收成。

美濃地區的開發係乾隆元年(1736)由廣東省鎮平縣人林豐山、林桂山兄弟率領鄉親前來開墾;之後包括涂百清開墾橫山以東的龍肚,劉玉衡與鄉親闢建竹頭角、九芎林等庄,李九禮開拓中壇,陸續移民者越眾,逐漸形成瀰濃庄。早期的移民剛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最重視的是取水的方便,因此大都是臨水而居,漸漸的由於移民的大量湧入,耕地及糧食的需要急遽增加,原來有限的臨水可供耕作範圍及有限的農作收穫量已不足應付當時日益增加的人口,因此才開始有水利系統的興起。

獅子頭圳原名「塗庫圳」,進水口在荖濃溪,原灌溉面積僅28甲,便是灌溉美濃農田的主要水圳,灌溉面積雖小,但已粗具雛型。日治時期明治34 年(1901)由台灣總督府公布「公共埤圳規則」,獅子頭圳成為台灣第二個官設埤圳,也就是由官方接手管理。台灣總督府在管理官設埤圳時,不只是擴充水圳發展農業,同時透過水圳高低落差順便興建水力發電廠發展電力。

高雄州公共埤圳灌溉區域一覽圖(局部)1921年高雄州公共埤圳灌溉區域一覽圖局部(原件由高雄農田水利會典藏)

獅子頭水利組合灌溉區域一覽圖獅子頭水利組合灌溉區域一覽圖(原件由高雄農田水利會典藏)

官設埤圳獅子頭圳的附帶事業就是「竹仔門發電所」工程。該工程興建於明治41 年(1908),屬第一代川流式發電廠,原位於旗山郡美濃庄竹仔門附近。該計畫係由竹仔門東側之獅子耳處,利用21.3 公尺落差,以科技工程開鑿山洞,經由竹仔門隧道取用下淡水溪上游荖濃溪之水,不用蓄水池或調整池,直接經由高3.2 公尺、寬3.2 公尺、長505公尺的馬蹄型隧道工程穿過山嶺,引水進入發電廠發電。工程於明治42 年(1909)10 月27 日竣工,送電台南、高雄,次年供電屏東,大正3年(1914)供電阿公店、橋仔頭、楠仔坑及蕃薯街,竹仔門發電廠迄今已經逾百年,列為國定古蹟,是全台尚在發電運轉的最悠久發電廠。發電後之尾水,流入總長十三里獅子頭圳之分支系統(另稱獅山大圳),起點就在竹子門發電廠,灌溉整個美濃庄附近達4,327甲農田。

2013-06-09_1622441904年台灣堡圖顯示早期獅仔頭圳既從荖濃溪引水亦從竹仔門山谷裡闢埤圳蓄水

2013-06-09_1623121920年代地形圖上已經呈現出完整的竹仔門發電廠及獅仔頭埤圳系統

2013-06-09_1623421944年美軍地形圖

2013-06-03_170248民國45年高雄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清楚呈現出獅仔頭圳圳路系統

2013-06-09_1624072000年左右經建版地形圖呈現出美濃地區水圳與埤塘分佈狀況

2013-06-09_1625022011年福衛二號影像

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進階閱讀:

1884年英國人編製福爾摩沙概況及地圖

Monday, June 3rd, 2013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結束後,清朝政府和各國陸續訂立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通商條約,其中台灣的雞籠、淡水、安平、打狗四個港口,乃被迫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12月淡水首先開港,清朝政府設立海關監管貿易事務,積極擴張勢力的英國隨即派遣領事駐台,淡水設立領事館推展貿易,商行尾隨登陸設辦事處,主要業務為輸入鴉片,換取輸出台灣的樟腦、茶葉與蔗糖。1863年雞籠(今基隆)、1864年打狗(今高雄)、1865年安平路續開港(開關),其中以淡水為本關,其他三口為分關。

map_1884

Lionel Charles Hopkins漢名為金璋,於1874年來華,1886年他任英國駐華使館助理,1894年署理英駐臺灣淡水領事(兼署德國、奧匈帝國、西班牙駐淡水領事),之後還擔任過英國駐上海副領事、駐登州領事、駐天津總領事等要職,退休後則因為收藏及研究甲骨文有成,而成為著名的漢學家。上面地圖出自1884年L.C. Hopkins所著《Report by Mr. L.C. Hopkins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1885年出版),內容簡要地陳述臺灣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狀況、主要港口特性、貿易金額以及與關稅稅收。

參考文獻:

臺南182縣道

Wednesday, May 29th, 2013

臺南182縣道西起自臺南市中西區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中華西路與府前路交叉口為起點),沿著台南市區南邊東行,經過台南市區、東門城、仁德、歸仁、關廟、龍崎,翻過台南市及高雄市界線(地名為州界),最後抵達高雄市內門,全長共計35.4公里(公路總局資料)。沿途貫穿省道17號、省道1號、省道19甲、省道3號以及國道1號、國道3號與高鐵,沿途景觀從平原到丘陵(最高海拔約200米),從都市到鄉村,因此成為單車族的熱門路線。

臺南182縣道前身是府城到關帝廟庄(今關廟)的古道,主要的功能就是將過去山林及田野間的農作物運往府城的市場販售,其中仁德到歸仁之間道路與今日182縣道所有不同。

2013-06-02_1906591904年臺灣堡圖顯示府城到到關帝廟庄之古道路線與今日182縣道比對

1920年,台南廢廳置州之後,原城外的虎尾寮、竹篙厝、後甲等地先後併入成為臺南市東區市域,聚落沿著台南關廟道向外延伸,大東門通往關廟興築了的手押台車軌道,軌道往西繞過城牆通往府城東市場,強化物資運送功能,支撐台南生活物資需求。手押台車軌道廢止的日期不詳。

2013-06-02_1907211921年地形圖上已經顯示手押台車軌道

2013-06-02_1944481921年臺南市全圖顯示手押台車軌道終站在東市場

2013-06-02_190754今日182縣道已經完整出現在1944年美軍五萬分一地形圖顯示

戰後台南以東區域依然扮演臺灣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直到1977年啟用臺南交流道(或稱仁德交流道),182縣道即為交會道路,連結台南市區與仁德、歸仁、關廟地區,工業化與都市化慢慢改變182縣道沿線地景,臺南市快速逐漸往東區發展;2010年年底五都改制,182縣道沿線納入都市區,可預期的未來將呈現出逐漸轉變全新面貌。

2013-06-02_1909351990年代的182縣道

2013-06-02_1909542000年代的182縣道

註:本文地圖影像未註明出處者皆截錄自「台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進階閱讀:

  • 何興中(2013) 人與土地深情的對話–182道路, 美印台南No.10, pp.10~12, 2013-5

《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的身世

Tuesday, May 28th, 2013

荷蘭人在17~18世紀所繪製的《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因為地圖繪製視角特殊、圖面色彩豐富,十分受到歡迎,經常被用來設計各項文創商品(例如:月曆、背包、明信片等),因此也廣為社會大眾所知;《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本身有許多版本,圖面內容及配色都有所不同,值得吾人仔細考究。

1665荷蘭檔案館典藏版本,斷年約1665年

E30_951C荷蘭檔案館典藏版本,斷年約1665~1668年

SNSM_b0032(109)06[kaart137]荷蘭檔案館典藏版本,斷年1724~1726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版本,定名為1724年《福爾摩沙島與漁翁島圖》

2013-05-28_125813香港科技大學典藏版本

李仙得著《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書中有一張地圖《臺灣港口及其鄰近地區圖》”The port of Taiwan and vicinity, as they were in 1635″

臺灣港口及其鄰近地區圖李仙得著《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所附臺灣港口及其鄰近地區圖

進一步比對後,可以知道該圖是引用自1724~1726年《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或者《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的草圖。

compare版本比較

前衛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P.28中的圖說文字是“ 布萊瑪(Van Braam)繪製的1635年臺灣港口及其鄰近地區圖 ”,則顯然是有問題的。

此外,康熙53年(1714年)三位傳教士雷孝思(J.B.Regis)、馮秉正(Jos.de Mailla)、德瑪諾(R.Hinderer)被派到台灣來測繪,完成了「皇輿全覽圖」的台灣部份測繪,地圖上已經清楚標示出臺灣府、鳳山縣的位置,而且相關測繪地圖也間接透過法國科學院在歐洲流傳甚多,因此《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如果是1724年發行,但卻遺漏這些重要的首治位置資訊,也令人感到疑惑,種種問題還需要地圖史專家們進一步考證研究。

〈西班牙人繪製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圖〉導讀

Monday, May 27th, 2013

荷蘭人於1624年開始統治台灣南部,造成在呂宋的西班牙人覺得深受威脅,1626年5月西班牙就從馬尼拉出發出兵佔據台灣北部(雞籠),同年7月及9月二度從馬尼拉出征,嘗試驅逐佔據大員的荷蘭人,但都因為天候問題,無功而返;一方面是為了戰事所需,二方面艦隊也抵達大員港口外海進行若干測量,因此1626年西班牙人便針對臺灣大員秘密繪製出「Descripción del Puerto de los olandeses en Ysla Hermosa」地圖。

南天書局老闆魏德文先生,針對該地圖在原住民族文獻第七期發表一篇〈西班牙人繪製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圖〉導讀,內容十分精彩,值得地圖迷及臺灣文史愛好者參考。map_1626

 

隨著西班牙人放棄驅趕荷蘭人,荷蘭人統治臺灣西部平原直到1662年被鄭成功所擊敗才退出臺灣,期間也在大員進行若干建設,可以將上圖與荷蘭人所繪製的大員鳥瞰圖相互比對,可以了解安平及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的發展歷程。

388A5_dl_001_na_p_040_krt1640年代大員瞭望圖(荷蘭檔案館典藏)

E30_954C1670年代大員瞭望圖(荷蘭檔案館典藏)

高雄港站扇形車庫

Monday, May 13th, 2013

扇形車庫是日治時期台鐵西部幹線開通後興建,用來維修與保養蒸氣機車的場所,在台北站、新竹站、彰化站、嘉義站、高雄站及高雄港站都設置。隨著機場的搬遷(如:台北站)或車站的裁撤(如:高雄港站),扇形車庫就逐漸被拆除,目前舊僅存著名的彰化站扇形車庫。以下就透過各時期影像回顧高雄港站扇形車庫的歷史樣貌:

遭美軍部分炸毀(約1944-1945)

高雄港扇形車庫

1989-1993拆除(林明章,2009)

1872年琅嶠灣圖

Monday, May 6th, 2013

近日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公開一張1872年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琅嶠灣圖(Sialiao anchorage : the Liang Kiau Bay of the maps),而這張圖片與牡丹社事件有著緊密的關係。

車城ノ錨地 : 地圖ニ所謂琅嶠湾美國國會圖書館公開之琅嶠灣圖

IMG_1097李仙得著《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的社寮下錨圖(Anchorage at Sialiao)中央清楚地標示出船隻停泊處

2013-05-06_232732利用Google地球模擬從海上觀看琅嶠灣景像

1871年(同治10年)11月,琉球國船隻在海上遇風漂流至牡丹社(今屏東縣牡丹鄉)海岸登陸,其中3人海上溺死、54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12人輾轉被送回琉球。當時琉球仍為中國藩屬國,但日本藉由該事件將琉球納入藩屬,並置臺灣蕃地事務局於長崎,準備出兵臺灣。1872年(同治11年,明治五年)日本派陸軍少佐樺山資紀(後任第一任日本台灣總督)及兒玉源太郎(後為第四任台灣總督),以及水野遵(後為第一任台灣民政局長)、黑岡季備、福島九成等人,前往台灣進行攻打台灣事前的情報工作,期間獲得駐淡水英國領事及美國軍官的協助,分頭遍歷台灣各處,密探防備並採測沿海水深等。1874年5月,日軍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時任臺灣蕃地事務都督)指揮下從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登陸,史稱「牡丹社事件」。

這張琅嶠灣圖正是這個時期日本海軍水路寮(水路部的前身)根據美國海軍中校克道格拉斯-凱索(Douglas Cassel)所繪製的圖加以翻譯編製而成,凱索(1846-1875)曾在1862年美國內戰之後,擔任日本海軍顧問。琅嶠灣略成口大內小的袋狀,海底平淺,灣北及南皆為珊瑚裙礁,灣頭則有細緻的沙質海灘,灣內風浪較為平靜,對早期船隻而言是適宜泊岸的地點。該圖上右手邊單面山即今日的關山,圖面中央的小山頭則是龜山,也因為有了這個港灣情報,所以日軍便從臺灣西南角的琅嶠灣(車城灣)登陸,而非事件發生地點臺灣東南角海岸登陸。根據李仙得《Note of Travel in Formosa》的描述,臺灣南端海峽是重要的商業通道,但航行期間的船隻也容易遭受到大自然不確定因素襲擊,倘若要到臺灣南端海灣避難則會發現臺灣東部海岸陡峭無比,連一般行船都不安全,而停泊南灣則時常發生被原住民殺害事件,若沿著臺灣西岸向北航行則直到琅嶠灣才能停泊,顯然琅嶠灣是當時各種條件下較安全的靠岸海灣。

同時早在1867年李仙得來臺灣調查羅發號事件(The Rover’s case)時,就已經詳細調查恆春半島的基本地理面貌,協助掌握該地區港灣、道路及聚落分佈訊息,當時所繪製的「羅發號事件地圖」中已經清出標示出琅嶠灣是適合下錨登陸的地點。

羅發號事件地圖原圖1867年羅發號事件地圖

而李仙得根據他1867、69、70及72年四度來台所見所聞,繪製「The Southern Portion of Formosa」,日本政府則翻譯成日文版「臺灣南部之圖」,從圖上標示資訊來看,與琅嶠灣圖所傳達的訊息契合。

臺灣南部之圖1872年李仙得所繪製的The Southern Portion of Formosa

臺灣南部之圖約1873年臺灣南部之圖,臺灣圖書館藏

2013-05-23_170635臺灣南部之圖局部放大

參考文獻:

 

全國各級地圖設計競賽

Sunday, April 28th, 2013
活動名稱 對象 執行年份 主辦單位 指導單位
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 全國國中小學五年級至九年級學生 2005~迄今 中國地理學會 教育部、國科會
地理資訊電腦繪圖競賽 全國高中(職)在學學生 2007~迄今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育部「地理資訊在中學課程應用與推廣計畫」 教育部
大專地圖設計比賽 全國大專院校相關學系在學學生 2008~2009 中國地理學會
電腦地圖繪製比賽 全國大專院校相關學系在學學生 2011~迄今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
國土資訊系統社會經濟資料GIS應用創意競賽 全國就讀高中(職)、大專校院師生及政府公務機關單位人員 2012 內政部
全國地圖競賽 優良地圖出版品(規劃中)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 內政部

老北京的各地會館

Sunday, April 21st, 2013

老北京的各地“會館”是明、清時期各省、府紳商為本鄉進京趕考學子而建的,由於京城出租的民房價格較高,會館建立最初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學子在京的食宿問題,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最高峰時北京城內大小會館500餘家,不過隨著科舉制度的終結,會館的功能性也漸漸沒落,同時隨著北京城市發展,會館建築不是產權轉換就是被拆除,大部分會館僅存碑記

吾人如果要探尋過往老北京的各地會館所在,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民國初期的北京地圖,一方面地圖本身精確性高,另一方面當時主要會館的會址都有詳細列出,按圖索驥就可以找出老北京的蛛絲馬跡。

1921年北京全圖(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

1921年北京全圖(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

1930年北平詳細全圖(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

1930年北平詳細全圖(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

進階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