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Wednesday, November 25th, 2009 at 17:44

計畫背景

計畫名稱: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o 典藏之文化意義

  • 航空照片及遙測影像提供了最直接、真實、豐富的地表概況。宏觀的俯視地表不僅可提供特定目標的全貌概況,亦可得知目標與其他特定地形地物的相對關係(空間位置乃至地形等關連性)。不同時代的航空照片忠實記載著當時的地面情形,對於探究過去的舊貌、地形地物與社會文化的變遷演化等,提供了最真實的證據。
  • 地圖則是人為編繪的另一種空間資訊,精確紀錄著特定區域中地形地物的空間位置、方向與距離等資料。
  • 無論地圖或航照影像均記載著一個時期自然的(如地形、山川、河流等)及人為的(土地利用、聚落分佈、行政疆域等)景觀狀況,為該時空環境下所有人、事、物的最佳註解,同時也反映出其時其地之文化記錄。檢視同一處不同時期之地圖,將可瞭解該地的環境、社會與文化變遷情形。而檢視同一時期不同地點之地圖,亦可得知彼此之環境特性與發展差異
  • 過去的許多珍貴空間史料或已屆臨物理年限,逐漸開始腐損,或散置各處缺乏系統化的編目管理與良善的保存。查詢應用的不便、資料價值的隱藏不揚自不在話下,若任由毀損而不知,則珍貴國寶毀於一旦,則將造成永久的遺憾

o 計畫目標

  • 廣泛蒐集台灣與大陸地區最主要的各類地圖與航空照片資料,予以數位化後保存。
  • 建立分散式時間與空間整合資訊運用環境,提供各類相關資訊應用與服務。
  • 建構探查大量時空資料以及知識發掘的有效機制,以有效促進更便利的學術研究資源應用環境,亦促進資料之分享、加值、與應用,求取最大內涵價值之發揚

● 典藏內容

本計畫之主要典藏資料包含歷史地圖與遙測影像二大部分,共計超過百萬幅(地圖與遙測影像總和)

o 歷史地圖

本計畫預計處理之歷史地圖依涵蓋地區與製作時間可分為三大類:

  • 廣泛蒐集台灣與大陸地區最主要的各類地圖與航空照片資料,予以數位化後保存。
  • 日治時期台灣出版之主要地形圖:共約 38850 幅至 120,000 幅左右,因總督府檔案部分為公文o 光復後台灣出版之主要地形圖:共約 5400 幅。
  • 其他台灣與大陸地區各類地圖(因數量眾多且目錄資料並不完整,故獨立分類):共約 20,000 餘幅

o 遙測影像

國內主要的遙測影像來源:民國六十年代之前只限於軍事用途,之後才有農委會農林航空測量所利用航照製作相片基本圖等資料進行其他的應用。目前軍方擁有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自民國三十年代迄今之航空照片底片,累計共超過百萬張之空照底片,堪稱為舉世含蓋上述地區最珍貴且完整之歷史記錄,故儘速數值化為當務之急:

  • 許多底片已屆物理年限,或因儲存環境未盡理想,正逐漸腐損中。因此如何謀求重要文化資產之妥適與長久保存,並進而發揚其價值乃成為當務之急。
  • 空照底片(典藏)處理程序複雜費時,故本計畫預計將利用五年時間優先處理民國51-63 年較高解析度之偵照底片約 800,000 張。
  • 由於此批航照時間、內容俱為近代史上極重要的部分,且解析度極高,同時該底片現今全世界僅有二套(另一套存於美國國家檔案館,且已開放各界查閱使用)外,且僅有我國保有航線資料,可據以得知每張底片的實際航蓋範圍與拍攝情形,故將優先處理。
影像類別 涵蓋區域 底片儲存年份 底片數量 底片保存情形 庫房設施 環控情形
航照底片 大陸及台灣 民國51~63 約800,000張 尚可 良好 溫溼度控制良好

計畫重點

  • 瞭解國際間主要相關研究或計畫之執行內容、方式與進展。
  • 依據原件類別(材質、尺寸、資料內容複雜度、保存狀況等等),研析必須之處理方法,並確認處理程序以及空間資訊物件格式規範。
  • 空間後設資料格式內容研析與確認,並評估適當之註錄與管理工具。
  • 空間圖資之數位化處理。
  • 空間資料管理系統之規劃與開發。
  • 空間資訊數位化之品質檢核、表示與不確定性處理等方法研析。
  • 計畫網站規劃、製作與內容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