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For "地形剖面"
Google Map API &地理教育 廖泫銘 on 18 9 月 2012
網頁內嵌地形剖面資料
之前曾經介紹過在Google Earth上將一線段KML顯示高度剖面,但針對剖面圖只能存成圖片,如果希望在網頁上內嵌互動式地形剖面圖,則可以利用Google Elevation Service自行開發轉成程式或是利用一個Geocontext Profile網站服務,來製作地形剖面圖,並複製內嵌HTML碼貼到網頁上即可。
Google Earth中顯示地形剖面
利用Geocontext Profile製作地形剖面
以下則是內嵌成果:
Google Map &地理教育 &軟體工具 廖泫銘 on 25 4 月 2010
如何繪製地形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即在地形圖上,沿某一條剖面線(profile)橫斷的地形起伏圖,簡單說就是『高度-距離圖』,高中地理課上應該有上過。『地形剖面圖』是瞭解地形起伏很方便的工具,可以很視覺化地顯示地形坡度是陡峻或平緩,除了用於地形學研究(例如看是否有順向坡地形特徵)上、也是一般大眾開車、或騎單車時,會需要的資訊。
現在很容易透過Google地圖繪製或規劃出一條路線,那是否可以將這條路線當作是剖面線(profile),畫出這條路線的『地形剖面圖』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一個免費的線上服務系統:GPS Visualizer便能辦到。
以下就舉一個實際案例,比方說希望從中研院大門騎單車到平溪,除了利用Google地圖規劃出路線之外,並希望之道沿途的地形高低起伏狀況,看看這條路線那到底有多陡?
1.利用Google地圖的路線規劃功能,並在地圖上設定[起點]與[終點],選擇用步行方式(因為Google地圖在台灣地區還沒有提供單車規劃功能)
2.Google地圖會規劃出一條建議路線,可以進一步在地圖上調整轉折點,來改變路線,完成後,在右上角的『連結』,選擇"將連結貼到 電子郵件 或 即時訊息中"的連結URL,把它複製起來。
本案例的連結URL。
3.複製好這段網址後,進入GPS Visualizer網站中,找到:· Look up elevations功能,中間會有一個淺綠色框框在「provide a URL」處貼上剛剛複製的URL,然後在「Draw Elevation Profile」下方,選擇要的單位是公制(Metric)或是美制(U.S.),再按下「Draw Elevation Profile」按鈕。
4.系統就會完成地形剖面圖,如下圖,這樣是不是可以很清楚瞭解該路線的地形起伏呢?
Google Earth &地理教育 廖泫銘 on 23 4 月 2009
運用 Google Earth 製作地形剖面圖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的同仁利用Google Earth API寫了一個小工具GE Profile,利用該工具便可以在Google Earth 製作地形剖面圖, 這個軟體可以自「GIS應用支援工具集」網頁(第37項)中免費下載。
啟動該軟體之後,使用者便可以在 Google Earth 上利用新增路徑方式畫出一條剖面線,GE_Profile小工具便可繪製出地形剖面。
同時還可以利用 Google Earth 3D 地形顯示及旋轉瀏覽功能,呈現地形剖面實景。
Google Earth &地理教育 &環境教育 廖泫銘 on 25 6 月 2010
Google Earth上顯示高度剖面
Google Earth 5.2版針對路徑資料新增一個”顯示高度剖面”的功能,這個功能中研院GIS小組在2009年時,就有開發一個類似的外掛小工具,讓使用者可以運用 Google Earth 製作地形剖面圖,現在Google Earth則是把這個功能內建,使用起來就更方便了。路徑資料除了可以是從GPS設備(例如PND、GPS Logger)下載之外,使用者也可以利用新增路徑功能,手動繪製而得。也就是說,你可以針對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在上面畫一條線,直線、曲線都可以,Google Earth就會幫你把沿著這條線的地形起伏狀況繪製成剖面圖給你參考,更神奇的是,你可以在剖面圖移動,在地表上會對應顯示一個紅色的箭頭,標示出對應的地點,並顯示位置的海拔高度、坡度等訊息。也就是說,透過這個高度剖面的功能,你可以很容易地查到一個地點的高度、坡度以及鄰近的地形走勢,這對於地理科教學非常有用,老師可以利用來解釋台地、河階、順向坡等地形特徵,一般大眾則可以查詢住家附近或山坡地建案的坡度是多少(臺灣法規規定坡度逾55%禁止開發),可以誇大地說是現代公民都應該學習的功能。以下是簡單的操作步驟:
1.先移動放大到感興趣的區域,點選「新增路徑」功能,在圖面上畫線(直線、曲線都可以),也可以進一步設定路徑的名稱、樣式、色彩,完成後按確定,位置選單就會新增一條路徑,
2.在位置選單上點選剛剛畫好的路徑,按滑鼠右鍵,選擇『顯示高度剖面』功能,系統變會自訂繪製出地形剖面圖來
3.你可以在剖面圖上,利用滑鼠移動,則圖面上會對應顯示一個紅色的箭頭,標示出對應的地點,並顯示位置的海拔高度、坡度等訊息。
4.當然你也可以調整Google Earth的視角,來觀察剖面圖與地形特徵的關係。
廖泫銘 on 16 4 月 2009
地理教學應用
『藉由簡單、免費、共通的Google地球平台,建立屬於個別的或區域性的特徵物或資訊,每個人都可加以編修、應用及分享,產生一個具有豐富區域產物、文化特型的電子文化與自然資源地圖』
使用手冊
- Google Earth使用操作講義
- 建立Google Earth語音遊覽
- 使用Google Sites服務來發佈KML檔
- GooglEarth操作介紹投影片
- Google_Earth_活用術投影片
- Google_Earth_活用術演講稿
- Creating Media Rich Tours in Google Earth ( by David Jakes – http://jakesonline.org )
軟體
- 以平台分類:Google地球(Google Earth)、Google地球外掛程式(Google Earth Plug-in)
- 以費用分類:免費版及專業版
- 以安裝分類:一般安裝版、單一使用者安裝版(給沒有電腦系統管理員權限的使用者) 及 隨身版
- Google Earth與Google Map的差異: 3D or 2D
前往定點(Goto)及遊覽(Touring):繞著地球跑
- 搜尋->目地的,指定地名、地址,例如:台灣台中市西屯區
- 搜尋->目地的,指定地理座標,例如: 23.471184, 120.957021(玉山主峰)
- 利用地標(點) 、路線(線)或多角形(面)的快照檢視及內容說明(可以結合網頁多媒體)功能,例如: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電子報048期,轉換成Google Earth Kml
或 Google Map呈現
- 利用路線撥放
- 遊覽紀錄(可以錄製聲音和旁白),例如:虛擬實查(北市萬芳高中廖振順老師製作)
經緯度(LatLon):數位地球儀
- 檢視->格線
- 經緯度、極圈、迴歸線
- 慣性移動功能
- 可搭配日光功能,看一天、一年之間日照的變化
- 北極圈與南極洲
- 例如:[格林威治]地標、全球時區查詢(Google Earth)、全球時區查詢(Google Map)、大圓
地形(Terrain)
- 3D展示:圖層->地形
- 陸地地形、海底地形
- 地形暈渲圖、等高線地形圖
- 地形剖面、坡度坡向
- 例如:
影像套疊(Overlay)
- 新增->圖片重疊
- GIS資料套疊(WMS), 例如:「臺北市土地影像參考位置查詢」服務
- 透明度功能
- 定時更新功能, 例如:衛星雲圖
- 例如:淹水潛勢圖、風速分佈圖
時間(Time)
- 歷史圖片,案例:臺灣堡圖
- 顯示擴散、遷徙動態過程
- 案例:颱風
- 案例:
- 案例:「H1N1新型流感」傳染地圖
主題圖層(Layers):資料增強
儲存(Save)
- 存成kml或kmz檔(kml及kmz格式差異)
- 存成遊覽kmz檔
- 存成圖片
- 存成影片(專業版才有的功能)
- 列印
地圖繪製(Map Drawing)
- 符號設計, 案例:綠色生活地圖、Custom Marker Maker
- 比例尺
- 經緯格線
- 羅盤
- 總覽圖(工具->選項,設定大小及縮放關連)
測量(Measurement)
- 取得某一地點的經緯度座標及海拔高度或海底深度(相對於平均海平面高度 (MSL))
- 量方位、距離(可設定不同量測單位)
- 高程落差
- 坡度坡向
旅行/田野調查規畫
- 搜尋->方向, 路線規劃
- 圖層->地理網路
- 圖層->觀光景點
- 圖層->街景視圖
- GPS紀錄
- 照片與GPS記錄檔結合
- 結合網誌(Blog)或網路相簿
- 遊記/調查成果分享
- 圖層->圖庫->EveryTrail
- 案例:鳳山雙城古道、曹公圳文化網
3D模型
- 圖層->3D建築物
- 從Google3D 模型庫下載3D地形、地物模型
- 利用Google SketchUp 建立3D模型
- 3D統計資料
- 實體模型
- 小林村災變3D模擬影片
GIS基本概念
- 向量資料及網格資料
- 向量資料:圖層(點、線、面)
- 網格資料:類型(航照、衛星影像、數值地形)、年份、解析度
- 2D、3D
- 比例尺(Scale)、精確度(Precision)及解析度(Resolution)), 例如:臺灣各地影像解析度
- 空間分析統計分析、環域分析、最佳路徑分析、疊圖分析、3D立體分析
GIS資料建立
- 自行建立地標
- 儲存檢索結果
- GPS記錄檔
- 建立表格化的屬性資料
應用地理